编者按:2024年6月14日,《孙子兵法研究》编辑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研究员,从“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两个角度,对五个突出特性中的包容性作出了深入的阐释,并对包容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怎样发挥作用提出畅想。
文章出处:《孙子兵法研究》2024年第6期
作者简介: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侯昂妤,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
侯昂妤:王震中老师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总结了中华民族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突出特性”。您作为国内研究先秦史、国家与文明起源史的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明领域著作颇丰,著有《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等多部著作。您具有多学科研究的视角,对社会学、经济学和哲学有着浓厚兴趣,还曾用数学理论来解释我们的政权的框架结构和以往的多元理论。今天想请您从自身研究领域的角度,谈一谈您对中华民族的包容性的理解。
王震中: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民族的“五个突出特性”,既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提炼,也架起了历史与现实相联结的虹桥。我们有5000年文明史,现在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历史上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深厚的底蕴。这其中就包括了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夏商周三代时期,王朝都是由王国和诸侯邦国两大部分组成,位于中央的王国是王朝国家的主体和核心,也是“国上之国”;位于周边的诸侯邦国是王朝国家的组成部分,是“国中之国”,二者在王权的支配下,构成多元一体或多元一统的格局,就像刚才侯总编提到的那样,可以用数学上函数套函数的复合函数形式来理解这种复合制国家结构。从这种国家形态和结构,就可以看出我们文明的包容性,它既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亦是中华文明的文化特征;既是历史,亦是现实。在我看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有两种鲜明表现,即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
侯昂妤:能否请您具体阐释,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多彩一体”的内涵是怎样的?在历史和现实中又是怎样表现的?
王震中:中华文化多彩一体是我近两年新总结的理论,是指中华文化是一种有主体又多彩多样的文化系统。中华文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都既是多彩的又是一体的。多彩是指其由众多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既包括汉族,也包括少数民族,所以中华文化是多彩且丰富的。历史上,既有位于内地腹地汉文化向边缘民族地区的辐射,还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向中原汇聚,形成双向和互补的关系。我们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但因为主体的存在,所以多彩不是杂乱无章,而是形成了一个有序的整体。
我认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就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国家文化。汉语汉字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从历史上来看,商周王权比较强的时期都曾经对字体字形做过规范。到了春秋战国以后,王权衰落,复合制的国家结构名存实亡,礼乐征伐出自诸侯、大夫,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字就出现了好多差异。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书同文”,此后两千多年来汉字一直是中华文化的基干,成为维系国家和民族统一的纽带。在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权有统一时期,也有分裂割据时期,但即使政治上存在分裂割据,但在文化上还是统一的。我们现在各地都有方言,两个不同地方的人用各自的方言交流是很难的,统一的文字以及标准发音就避免了这些阻碍,可见统一的语言文字对中华文化的一体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在推广普通话之外,仍保留了方言。各种方言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语言学领域能帮我们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和发音;在文艺作品中,方言也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除了汉语方言之外,好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采用双语教育,在学校里面首先要教学生普通话和汉字,另外也会教授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从中可以窥见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多彩”和“一体”,二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一体包容了多彩,多彩使得一体更为丰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和谐,容许差异性的存在,容许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性,容许各个地方之间的差异性。这种对差异的包容很重要,它为不断的创新性提供了可能性。好比辩论,因为我们之间的观点有差异,所以会产生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光,双方在辩论中相互吸收,再进行自我完善,最终升华自己的观点。
中华文明就发生而言,是多元的。费孝通先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描述为“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我认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分不开的。中国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中华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诞生的过程中,多彩一体的民族文化也随之而来。
1935年,傅斯年发表了著名的“夷夏东西说”,认为夏商周三代乃至之前,政治的演进是以黄河、济水、淮河流域为历史舞台,东部的诸夷与西部的诸夏两大系统的对峙。但傅斯年没有注意到华夏民族形成的问题。夷与夏确实有东西分布和对峙的一面,但也有互化融合的一面。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西周,再到春秋战国,夷夏之间每每互化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到秦汉之际完全融为新的华夏。这种融合在历史上不断发生。传统的历史著述往往强调少数民族的汉化,即少数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有文化,但实际上汉文化也因为汇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因子而在发生改变。这种文化的融合绝不是单向的,而是相向而行、相互作用,所以我更倾向于用“互化融合”的概念,来描述这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这种互化最终的表现,就是中华文化的日益丰富和壮大。以军事领域为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通过学习北方游牧民族的技术和战法,大大提升了赵国的军事实力,灭掉了赵国长久以来的心腹之患中山国。而根据考古发现,作为北方民族鲜虞建立的小国,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已经高度的华夏化。所以说在同一历史时期,赵国以华夏文化接受胡化,中山国则以胡文化接受华夏化,二者相向而行、互化融合,最终融于一脉。这样的情节在历史上反复上演,使得吸纳各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中华文化,具备了亘古不变的包容性。
侯昂妤:正如您所说,中华文明既是多源的,又是统一的。具体到中华文明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是多源文化整合的结果。以传统兵学为例,《孙子兵法》被评价为“前孙子者,孙子不遗”,恰恰说明了《孙子兵法》对之前和同时代兵学理论及知识的吸收,其中包括《诗》《书》《礼》《易》《春秋》中对战争的记载和描述,儒家的“仁”“义”思想,道家的思辩哲学。《孙子兵法》正是以高度的包容性,将这些思想融会贯通,才成为了兵学桂冠上的明珠。
王震中:我补充一点。银雀山汉墓竹简《陈忌问垒》篇说“孙氏之道,明之吴越,言之于齐”,其实就点明了《孙子兵法》的成书实际上是齐国和吴越两大兵学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齐国本就有浓厚的尚武传统和兵学积淀,孙武出身于齐,无疑是受到了齐地兵学文化的浸染。而当其投奔吴国后,又一直在为吴国的争霸战争服务,所以他的军事理论同样不可避免地深受吴越军事传统的影响。《孙子兵法》里多次提及吴越之间的争斗,例如“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可以认为,《孙子兵法》里的很多内容,都曾经是当初孙子为吴越战争提出的针对性意见。所以说《孙子兵法》既包含了齐国军事文化,又包含了吴越军事文化,是不同地域军事思想兼容并蓄的产物,也正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多彩一体”特征在兵学领域的体现。
事实上,包容性也的确是维系我国古代军事成就的重要支柱。除了《孙子兵法》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外,在传统兵学和军事领域还有很多能体现包容性“多彩一体”的例子。唐代,中华文明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军事上的成就也是为人所津津乐道,其中离不开对各民族的包容。例如重视运用骑兵,展开长途的奔袭和追击,这种颇具游牧民族风格的战略战术,也是唐军的拿手好戏。特别是唐军中本就有很多少数民族出身的将领和士兵,例如突厥出身的阿史那杜尔、阿史那忠,铁勒出身的契苾何力,契丹出身的李光弼,高句丽出身的高仙芝等等。这种博采众长的包容性也是唐朝一系列军事奇迹的重要内因。
侯昂妤:您刚才谈的内容给了我很大启发,可能越是强调包容性的时代,文明就越繁荣,中华文明坚持对内包容,造就了“多彩一体”的繁荣。那么,中华文明包容性在对外层面又是如何表现的?是不是就是您刚才提到的“兼收并蓄”?
王震中:是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但表现为对内互化融合为多彩一体,也表现为引进外来文化,而且这种引进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更重要的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很快地就使其走向中国化,然后外来文化才能真正在中国立足,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无法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强,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我们的文化精神总是指向“和合”“中和”,所以我们懂得尊重外来者的文化习俗。中华文明在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与外来文化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交往。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更不是关起门来传承的。习总书记讲的五个特性,相互都是有辩证联系的,我们的连续性也是在开放包容中传承发展的。
中华文明作为本土文明,在起源、形成以及之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从不拒绝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并能尽快地将其中国化。例如现在有观点认为中国早期铜器是由西亚传入的。尽管这一问题尚在研究之中,还不能成为定论,但是我们在接受这一观点时,也需要注意到:根据考古发现,夏商西周时期,中国以礼器和兵器为代表的青铜器,无论是设计水平还是制造工艺,在全世界同时期内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说中国青铜器虽然是受西亚的影响而起源的,但很快中国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就取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并进而摸索出自己独有的风格,最终形成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中国特色的灿烂青铜文明。
前面提到了唐朝对内部各民族的包容。从另一方面来说,唐朝盛世的缔造,同样离不开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美国学者薛爱华(Edward Hetzel Schafer)写过一部著作《唐代舶来品研究》,又译作《撒马尔罕的金桃》,书中列举了唐代的方方面面都在吸收接纳外来文化,其中与军事相关的就包括盔甲,剑与枪,弓与矢等武器,以及地理、科学等领域的书籍。更重要的是,唐朝在吸纳外国文化的同时也不吝于将中华文化传播开来,“遣唐使”等各路在唐的外国人在回国时,也会带回唐朝的典章、书籍、技术、物品。所以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兼收并蓄既表现为“引进来”,也表现为“走出去”。
侯昂妤:包容性在历史上造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那您觉得当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中华文明包容性对内的“多彩一体” 与对外的“兼收并蓄”,又将怎样发挥作用呢?
王震中:在历史上,包容性为中华文化内部融合以及跨文化适应提供了充足的弹性。对内起到了强化国家认同、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则促进了吸纳外国文明,传播文化影响力。在解决各种文化间矛盾上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陷于危机和低谷时,包容性又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助力。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吸纳了工业革命以来“科学与民主”的价值观与思想体系,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包容性又将科学与民主文化成功地融入自身体系之中。尤其是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时我们还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作出创造性的发展,使之更适应中国国情。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不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照本宣科,也不照搬照抄苏联经验,而是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能够走通,一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普遍真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识,更要靠每个中国人身体力行。所以在包容性的问题上,我认为首先要在文化心理层面强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增强凝聚力与向心力。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民族大融合,血统相互混杂,几乎不存在所谓单一血缘的民族。在文化上更是早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要牢固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观念,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和睦相处、文化互鉴,由此确立更加牢固的民族凝聚意识。
其次,我们还应当积极地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正如刚才提到过的,在古代,包容性对中国的总体实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从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引进和突破,到外国武器的传入,无不对当时军队战斗力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代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文化的融合。因为虽然科学和技术在中国自古已有之,我们古代有不少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但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当前,AI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有人甚至将之认为第四次技术革命,所以更需要我们秉持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紧紧跟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进而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力量,保证我们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不可能单一化。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任何一种文明若想不受外来文明影响,既是不可能的,更是不可取的。但从另一角度来说,如果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以滋养本土文化,其前提就是充分发挥本民族文化内在的核心精神。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要吸收西方新的文化而不失故我的认同”。吸收新的文化一定不能失去对自我和自身文化的认同,只有保护好自己的根基,准确认识并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内在精神,才能形成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纳能力。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传统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
侯昂妤: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解决危困、关怀天下。正如近代蒋百里、李浴日等学者引证西方现代军事学理论阐发《孙子兵法》,为了研究全面抗战,引用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鲁登道夫《总体战》论述《孙子兵法》的著作骤然增多。郭化若将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研究《孙子兵法》,使孙子研究达到了全新的高度。这正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以包容、创新的理念研究《孙子兵法》,指导战争实践。今天,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不但要有对本民族文明的自觉,还要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脉搏。当前,我们更有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包容性的必要。
王震中:说得非常好。越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越是要坚持包容,坚持开放。从我们自身来说,中华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方面随着自身发展演进的不同阶段而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则每每吸纳外来文化,为自身注入新鲜血液。这就是中华文化自我变革的扬弃之道,所“弃”糟粕自不必赘言,所“扬”的也不仅是固有精华,也包括外来的“异质”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从而走向创新进步。中国绝不止是空间上的幅员辽阔和时间上的历史悠久,更在于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这种包容性在历史上凝聚人心,广泛接纳外来文化;在当代,依然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以及与时俱进的推动力。并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我们的文化优势,为未来全人类命运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