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壮海 刘灿:多重视野中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及其突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598 次 更新时间:2023-06-03 23:53

进入专题: 思政课  

沈壮海   刘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必须进一步打开理论与实践视野,从多个维度审视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工作体系奠定基础。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渠道,多年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不仅提出“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而且要求“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来充实中小学教育内容,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1979年5月,教育部在分析高校政治理论课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时认为,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研究解决大、中学政治理论课“过多的重复”“如何分工衔接”等问题;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进一步明确了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明确提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不同年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德育内容的深浅和侧重点,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要“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2004年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不仅厘清了高中思政课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中的定位,还提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科学设置、不断优化德育课程,分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努力推动“小学、中学、大学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形成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环上升、有机统一的体系”;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则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各方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之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初显成效”,为在新的更高起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就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系统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现实状况和深化路径,为新形势下破解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题,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深走实,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行动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之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围绕“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何以一体化”等问题的探讨与探索已然成为一个热点,既是理论探讨的热点,也是实践探索的热点。在这种广泛的、日益深入的探讨与探索中,形成了许多很有启益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推动。但是,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宏观抽象地描述概貌较多,深入细致地剖析问题较少;囿于某一方面(如教材、教师、教学、课程、内容)讨论的较多,整体上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规律等内容相对不足。因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打开视野。

一、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强化“破解难题”视野

马克思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在习近平关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坚持问题导向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他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从已有理论成果来看,对于存在问题、难题的探讨,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共有的视野。从实际情况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的提出,本身便是基于对思政课建设存在问题的关注,是我们在探讨一体化建设中应始终坚持的。

基于这一视野下的研究,目前的突破点应是“向实处用力”——具体地而非抽象地、系统地而非零碎地、明确地而非模糊地把握、呈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在一体化这个维度上存在的问题及其新形态,准确地弄清楚在一体化这个维度上,是否还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在哪些关键点位上存在问题。基于此,再以实实在在的态度探寻有效路径。而要从整体上把准、找全、看清问题,需要我们下足文本的功夫、调查研究的功夫,从多个维度出发,弄清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难题”之所在。

(一)从课程标准的维度来看,完整性有待加强

课程标准体现一个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本质理解与理想预设,它不仅凝结着课程理念和课程性质,规定着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也为从整体上发挥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指引着方向、铺陈着道路。目前,中小学阶段均修订出台了新的思政课课程标准,分别是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2020年版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这些新课标立足相应学段学生所应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较为具体地规定了思政课在相应学段“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在加强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设计、促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提升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发挥着“指挥棒”作用。与之相反,高等教育阶段目前并没有专门的思政课课程标准,仅有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而这一标准仅从组织管理的宏观维度,规定了高校思政课“建什么”“怎么建”“如何建好”,并没有与中小学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连接贯通之处。

由此观之,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还不够完整,课程标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这也客观上制约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教学、教师等维度一体化建设的深化拓展。为此,有必要从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出发,一体化研制有机铺垫、有序过渡和有效衔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一体化破解课程标准存在的不一致、不连贯、不完整等现实问题,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开设思政课、科学合理上好思政课做好顶层设计、路径规划和实践安排。

(二)从课程内容的维度来看,进阶性有待深化

习近平指出:“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由于学生成长成才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必须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一体化设计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由低到高螺旋上升、由简及繁逐层递进地把各学段思政课内容铺陈好,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进阶基础。梳理大中小学现有思政课教材不难发现,经过近些年的持续努力,思政课教材名称不一、课程属性模糊、教学内容倒挂等问题已得到很大改善。如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被整合为《道德与法治》,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被统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等等。特别是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的印发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的目标、路径、体系等更为清晰。

在形成上述良好发展趋势的同时,新时代新征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对标这些要求与期待,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仍不同程度存在交叉重复、断层脱节、次序倒置等有待破解的进阶性问题。以交叉重复方面的问题为例,从纵向上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内容仍存在着一些重复。如初中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与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维护宪法权威”内容近似;高中阶段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大学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内容存在重复;高中阶段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与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内容均围绕“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展开;高中阶段必修四《哲学与文化》前两个单元与大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及前两章,在主体内容、核心概念上存在较大篇幅的交叉重复,且前后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不够明显,等等。从横向上看,同一学段的不同思政课教材之间也或多或少存在着重复。如大学阶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与《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内容高度一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的内容多有重复。从增强学生记忆实效性和保持知识体系完整性角度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方面存在适当重复是必要的,但简单重复易造成学生的新鲜感和获得感不强,甚至对所授内容失去兴趣与期待,产生“这都学过”的消极厌倦心态,思政课教学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因而,我们所强调思政课内容的进阶性,应是一种难度上逐步增加、广度上有序拓展、深度上适当加强的更高形态的重复。

(三)从课程评价的维度来看,实效性有待提升

习近平强调:“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评价体系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挥棒”,聚焦一体化建设,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评价,构建集目标指引、问题诊断、激励纠偏、成效检验等于一体的评价体系,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从纵向上看,当前贯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建设较为滞后,评价目标的衔接性、评价内容的针对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性、评价结果的适用性等在各个学段都需要加强和改进。比如,小学阶段思政课由于对学生升学影响不大,受重视程度不够,评价的主观性较强;中学阶段学生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和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主要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进行评价,评价的手段较为单一;大学阶段思政课作为必修课,也主要采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表现关注不够,且不同门类思政课之间评价的衔接存在空当,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变化关注不够持续。从横向上看,大中小学在思政课的评价方面,都有一套相对独立的体系。虽然这有利于提高某一学段思政课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但也容易导致各学段思政课的场域疏离,使得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各扫门前雪”,缺乏对相邻学段思政课内容的积极关注与有效衔接。从评价主体上看,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评价主体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缺乏家庭与社会的有效参与,容易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

评价是检验、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重要作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考核评价一体化体系。在评价目标上,应聚焦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从学生的知、情、意、信、行等多个维度进行目标预设,一体化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当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评价内容上,应一体化关照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过程表现、学业成绩等,在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接纳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真实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时所表现出的综合水平。在评价方法上,应避免以往仅通过考试判断学生水平的单一方法,注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构建跨学段的评价衔接方法。在评价主体上,应发挥教师、学生、家长、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加强各评价主体之间的沟通协调,从各个渠道收集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准确性和连续性。在评价结果上,应避免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给出个性化、发展性的评价引导。同时,应注重跨学段评价结果的共享与运用,为学生成长成才与教师教学改进注入持久动力。

二、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强化“凝聚合力”视野

马克思认为:“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抬重物等等)所发挥的机械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协作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是集体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坚持横向贯通、有机协同,纵向衔接、螺旋上升,凝聚、形成、增进立德树人的“集体合力”。从凝聚合力的视野出发,目前深化一体化研究的突破点应是“向精处用力”——更精细、精准、精深。

(一)在凝聚横向合力上,应更加注重思政课建设各个发力点的精细运行

从具体的学段上看,凝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力,就是要实现思政课建设各个发力点“有力”及力向的一致。这些发力点包括教师、教材、教法等诸多方面。从教师这个发力点来看,“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思政课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现实领域,还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法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思政课教师把蕴含其中的道理与哲理讲深、讲透、讲活并不容易。思政课上学生常常会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掰开揉碎、抽丝剥茧、解答清楚,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2021年底,我们对70余所高校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师能力水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创新能力”(61.9%)、“对学生关爱不够”(26.4%)、“缺乏国际视野”(24.8%)、“知识储备不足”(12.1%)等。这些数据较为精细地反映了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情怀要深、视野要广、人格要正、自律要严、政治要强等不同维度素养的现实状况及未来需要提升的着力点。从教材这个发力点来看,教材是大中小学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基本依循。在前文述及的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所呈现出的教材内容的主要问题有:“授课内容枯燥乏味”(47.9%)、“与高中政治内容重复,缺乏新意”(29.0%)、“教学案例过于陈旧”(28.4%)、“语言不够通俗,很难懂”(27.4%)、“没有联系实际,很空洞”(27.0%)、“理论深度不足,不解渴”(25.3%)。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材进行了数轮修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但囿于篇幅版面、体例结构、编撰规范等的限制,思政课教材对很多内容的呈现只能是简单、抽象、静态、结论性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善于突破教材,对教材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整合、丰富拓展和深化提升,打造适合学生需求的逻辑体系、知识体系与话语体系,给学生以更透彻的学理分析和更有效的思想引导。从教法这个发力点来看,大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说教过多”(48.5%)、“教学形式单一”(41.5%)、“缺乏实践教学”(40.0%)、“不注重课堂互动”(29.7%)、“不善于运用新媒体”(20.9%)。这些数据提醒我们,应精准把握“00后”学生接受新生事物快、参与意识强、思维比较活的特点,用活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用好“大思政课”探索案例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教学,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亲自体验中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

(二)在凝聚纵向合力上,应更加注重思政课各个学段作用力的精准衔接

从不同学段的衔接上看,凝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合力,就是要实现思政课育人之“力”前有“引”后有“续”,前有“垫”后有“增”。目前,各学段思政课的育人之力尚未完全精准衔接和有效发挥,仍存在衔接的完整性不足、针对性不强、溯及性不够等薄弱环节。从衔接的完整性不足方面看,不同学段思政课内容之间的衔接仍存有空白。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但大中小学思政课在这方面内容的衔接不够顺畅。小学阶段每一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几乎都涉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风俗、古代科技、传统美德、家风家教、爱国主义等内容。但在中学阶段,思政课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仅在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守望精神家园”的一节、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节中论及。到了大学阶段,相关内容仅散见于《思想道德与法治》“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部分章节,纵向贯通、横向交汇、逐级进阶显得不足。从衔接的针对性不强方面来看,不同学段思政课与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之间的衔接也存有死角。如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比较重视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并且从生理、心理的多重维度进行了展开,但高中和大学阶段出现了断层,思政课在这方面的教育几乎为空白。从现实来看,高中生面临青春叛逆、高考升学等多重压力,大学生面临恋爱、交友、求职等多重困惑,理应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加强这方面教育引导,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再如,互联网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活习惯等影响愈发深刻,“无人不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已经成为描摹学生群体的真实镜像。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引导学生科学触网、合理用网、文明上网,逐步增强学生网络世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应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综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仅有小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节“网络新世界”、初中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网络生活新空间”、大学阶段《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五章第三节第一目“遵守社会公德”部分内容涉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衔接的溯及性方面来看,不同学段思政课与学生未来发展路向选择之间的衔接还存有盲区。习近平强调,教师要努力讲好思政课,“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所谓“终身受益”指的是,思政课对学生来说应是一门作用长远、持续受益的课程,其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不拘囿于一时一地一事,要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当然,“时间有限的学校思政课教学,不可能解答、预答学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广阔的社会天地间、崭新的未来开拓中碰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发挥使学生受益终身的作用”。从当今社会现实状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完整地接受大中小学教育。如学生初中毕业后,可能就读高中,也可能就读中职,还可能直接走向社会。学生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也有着类似的不同选择。思政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更为精准地与学生成长之路衔接,让各学段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真正受益、终身受益。

(三)在凝聚合力机理上,应更加注重思政课育人时度效规律的精深探求

习近平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从思政课育人力量的作用机理、规律角度看,只有科学把握蕴含其中的时、度、效,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作用力,收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从“时”的角度看,应立足宏观层面的“时势”、把准中观层面的“时机”、顺应微观层面的“时序”,高质量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所谓立足宏观层面的“时势”,就是各个学段在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的过程中,都要遵循“虽有智慧,不如乘势”的客观规律,向学生科学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百年变局与复兴全局的时与势,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所谓把准中观层面的“时机”,就是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意识到“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积极利用重大节日、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重要人物,推动教学内容直达人心、引发共鸣、取得实效。所谓顺应微观层面的“时序”,就是要看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思政课必须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思想认识实际,科学规划教学目标、合理设定教学内容、准确选择教学方法,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中实现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需求的“无缝对接”。从“度”的角度来看,“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因而,在思政课育人作用发挥过程中,要掌握好“分寸”“火候”和“尺度”。所谓掌握好“分寸”,就是要看到政治引导、价值引领是各学段思政课的基本功能。强调思政课的这一功能,是要善于掌握教学的“分寸”,寓政治引导于学理分析和真理感召之中,化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让学生在水到渠成中得出结论、在心悦诚服中接受真理。所谓掌握好“火候”,就是要看到各学段思政课育人效力的发挥,既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性,也离不开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思政课改革创新力度的加大,虚拟现实、情景展示、研学交流、翻转课堂等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方式方法被引入思政课各学段的教学之中,增强了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在这方面的探索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应注意把握好“火候”,做好画龙点睛工作,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引导和总结提升,避免教学陷入单纯的娱乐化、形式化、表面化。所谓掌握好“尺度”,就是要看到建设性是思政课的根本,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面对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学生关注的各类问题,思政课既不能选择回避问题,也不能单纯只讲问题,而应“迎着问题去”“沿着问题讲”“提出问题收”,引导学生在辩证认识问题中弄清真假,在批判鉴别问题中明辨是非,在理性分析问题中看穿表里,逐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效”的角度来看,人类全部社会实践都追求实现多维度的预期效果。就思政课育人力量作用发挥之“效”来说,应包含效率、效果、效期等多重维度。在效率维度上,应注重提高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增强思政课各个学段育人效果的辨识度和显示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效果维度上,应注重发挥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在循序渐进中把问题讲深、理论讲透、思想讲活,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在效期维度上,应把“终身受益”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共同目标,注重打造学生“毕生难忘”的高水平思政“金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能力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

三、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强化“共建共享”视野

共建共享机制的构建,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从共建共享的视野出发,应当深入研究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享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关键点位在哪里、可行办法有哪些,以进一步推动构建共建共享机制的努力成为思政课建设中更广泛的普遍自觉。

(一)切准共建共享的关键点位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立足共建共享视野,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牢牢抓住教师这个关键点位,从一体化构建培养培训、集体备课、交流研讨机制等方面入手,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育、共学、共研、共成长。在一体化构建培养机制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平台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业优势,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养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源源不断提供高素质人才储备。同时,在深入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高校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基础上,可探索设立面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博士学位专项计划,一体化提升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的学科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一体化构建备课机制方面,应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大思想性、理论性资源供给”,“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机制,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特别是针对相同或相近主题,可探索开展同备一堂课、同听一堂课、同讲一堂课、同评一堂课等活动,在相互沟通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此外,还应打破物理空间的阻隔,探索建立网上集体备课平台,面向网络开放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堂资源,推动不同学段教学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互学互鉴中拿稳“接力棒”,在集思广益中跑好“接力赛”。在一体化构建研修机制方面,应按照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完善思政课教师一体化的研修体系与合作平台,建立纵向跨学段、跨年级,横向跨学科、跨学校的交流研修机制,支持鼓励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组建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开发一体化的精品课程,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整体联动、高效协同。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和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难题,可联合开展教育教学试验和科研项目攻关,致力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学术共同体。

(二)抓住共建共享的核心需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具有许多可以共建共享的资源,包括教师队伍资源、教学科研资源、校园文化资源、实践基地资源,等等。现实中,这些资源分布与利用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客观上制约了资源的优势互补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共建共享视野之下,我们应抓住制约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享的核心要素,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资源的共享与优化。从资源分布的角度看,当前思政课育人资源既有纵向分布的不对称性,又有横向分布的不平衡性。如纵向上,中小学阶段受中高考、应试教育影响较深,思政课教师普遍注重教学效果的提升,对科研方面的关注较为欠缺,思政课的科研资源不如教学资源丰富。大学阶段受职称评审等因素的制约,思政课教师普遍比较注重科研成果的产出,对教学方面的深度探索显得相对薄弱。横向上,则存在着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与公办学校之间,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思政课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思政课育人资源的有效流通与合理配置。从资源流通与配置的角度来看,目前思政课育人资源流通仍不够顺畅、配置仍不够高效,不同学段之间缺乏稳定的共享交流平台,“背靠背”开展教学多,“面对面”备课交流少,这也导致了思政课教师对相邻学段学情了解不清楚、资源利用不充分,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大学思政课教师“不瞻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不顾后”,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交叉重复、脱节倒置等问题。有鉴于此,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共建共享,应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各学段不仅要认真“守好一段渠”,还要主动“畅通各段渠”,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各学段之间、同一学段内部的育人资源流动更加顺畅、分布更加均衡、共享更加充分,进而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三)探索共建共享的可行办法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顶层管理较为分散,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享涉及多个主体、诸多方面,“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着力打破“条块”、清除“壁障”、连通“孤岛”,统筹运用好各方面的力量与资源。具体来说,要发挥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作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编写人员联席沟通机制,推动思政课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推动思政课配套用书及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要发挥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作用,建立跨学段交流研讨机制,定期组织面向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师资培训、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科学研究等活动,提高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要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和条件保障,立足整体性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建立面向本地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跨学科、跨学校、跨学段的协同联动机制,通过划拨专项经费、设立专项课题、举办专项培训、开展专项活动等,把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团结凝聚在一起;同时,按照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要求,遴选面向大中小学开放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中,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能动作用,通过举办夏令营、实地参观考察、相互听课评课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师生的沟通交流。具体到每个学段来说,要注重发挥高校思政课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学思政课的承上启下作用、小学思政课的启蒙奠基作用,推动教学、科研、实践等环节资源的共享和力量的协同。具体到横向不同类型学校来说,要注重发挥思政课建设基础较好的公办学校引领作用,与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偏远地区学校等开展结对共建,通过教师对调、送教上门、跟班听课、集体备课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整体上台阶、上水平。

四、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强化“品德铸育”视野

铸魂育人是思政课的神圣使命,更好地铸魂育人也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从品德铸育这一视野出发,目前深化一体化的研究,突破点应是注重对学生品德整体性提升机理与规律的研究,并以此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在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全过程建构。

(一)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注重育人理念的有机融通

思政课建设如何更好地促进、实现学生品德各关键构成要素的整体性、一体化提升发展,可以称之为内在的维度。学生品德的关键构成要素,包括知识、价值、情感、信念、能力等。这几方面之间,是紧密关联、一体共生、一体共进的。国外不少学者往往更看重能力而忽视或有意避开知识与具体的价值等,是有其局限的。“知识是载体,价值是目的。”在思政课教学中,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容易,把学生的情感一时间充分调动起来相对容易,但让思政课有力推进学生品德中知识、价值、情感、信念、能力的共进,则并非易事。而这恰恰是检验思政课育人成效的重要标尺。那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品德中知识、价值、情感、信念、能力等的整体发展、一体共进呢?《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为此,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整体性的育人理念。所谓整体性的育人理念,从外在维度来说,就是要将学生看作一个完整的、现实的、不断成长发展着的人,既关注本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状况,又关注前后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状况。从内在维度来说,就是要按照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知情意信行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逻辑依存与各自独特价值,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将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情感心理的塑造、意志水平的提升、价值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整合融通,既满足学生丰富的知识渴求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在此基础上自然地引向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行为习惯的养成,最终实现学生由理解掌握知识到自觉肩负使命的持续跃迁。

(二)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课程目标的有序贯通

习近平强调:“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在品德铸育的视野下加以关照不难发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对象的多样性、教学时序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政课课程目标纵横交错的结构形态。从纵向上看,由于不同学段知识接受水平、理论消化能力、行动自觉程度不同,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遵循学生相应学段成长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行为目标等方面着眼,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打造一条贯通大中小学全学段发展性的育人目标链条,并以此为指引,确保立德树人总体目标在各个学段的合理分解与有效落实。具体来说,应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出的目标要求,在小学阶段注重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在初中阶段注重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在高中阶段注重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在大学阶段注重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从横向上看,同一学段的不同思政课课程目标也各有侧重,特别是对于大学阶段的思政课来说,在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总目标的前提下,要科学定位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时,还要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统筹推进,促进思政课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的横向贯通,充分发挥好各类课程的品德铸育功能,寓思想引领、情感陶冶、意志锻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知识、价值、情感、信念、能力等方面的持续共进。

(三)遵循课程建设规律,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效联通

思政课教学内容承载着思想体系、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涉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环节。如果没有教学内容的有效联通,就难以实现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诸要素的共生共进。为此,应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在大中小学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应按照《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提出的内容建设要求,遵循由简及繁、由浅入深的原则,合理有序规划、落实好各学段思政课内容。小学阶段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重在开展启蒙性学习,主要讲授学生与自我、家庭、班级、社会、国家、世界、自然等的关系;初中阶段应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主要讲授个人和集体、自我和时代、社会规则和社会秩序、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宪法和法律、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中国和世界等内容;高中阶段应以学生的认知为基础,重在开展常识性学习,主要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思想精髓和理论意义,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本专科阶段应重在开展理论性学习,主要讲授反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以及形势与政策等内容;研究生阶段应重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专题讲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当代世界重大问题等内容。概而言之,要善于将抽象复杂的思想理论转化为适应不同学段特点的思政课内容,为学生思想品德诸要素的共生共进提供丰厚滋养。

总之,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拓宽工作视野,打开建设思路,将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抓紧抓实,引导各学段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当好开路先锋、事业闯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2期

    进入专题: 思政课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3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