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皇冠:送别乐黛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46 次 更新时间:2024-08-07 11:41

进入专题: 乐黛云  

徐皇冠  

 

27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者乐黛云在北京逝世。31日,乐黛云的家人、朋友、同事、弟子等,在北京八宝山同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举行告别仪式礼堂的大门两侧,悬挂着挽联:“我就是我 风云时代奇女子;行不能行 比较文学大先生”。这是乐黛云先生的写照。

乐黛云的弟子、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很早来到场外等候。她告诉记者,对乐先生的描述与形容,她首先想到的是“赤诚”和“极端的顽强”。戴锦华透露,乐先生在病重期间,身体各项指标仍有几天时间是近乎正常的,即使在弥留之际,乐黛云仍然“不撒手”,选择让生命之火自然熄灭。“这种‘极端的顽强’,是对世界、对人的热爱。”

乐黛云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贡献是开拓性的。她于1980年发表的《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的标志性成果。1987至1988年,她连续出版《比较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比较文学原理》两部专著,被季羡林先生喻为“‘当春乃发生’的及时好雨”。

乐黛云推动成立北大比较文学研究会,创办北大比较文学研究所,在拓荒中培养了一代代学人。

从零及一,从无到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对记者说,乐黛云先生挽联中的“行不能行”,相当准确。开创学科十分艰难,是行人之不能行,一般人做不到的乐黛云做到了。“乐黛云先生是革命家,在学术上是革命的、创新的。是一位‘大侠’”,孔庆东说。

比较文学是立足本土而面向世界的对话,乐黛云曾说,“我们要张开双臂,敞开胸怀,摆脱任何派别和地域的局限,站在时空的最高点,观察全球,理解世界,探索人类。”

退休多年的原北大中文系副主任张剑福教授,与乐黛云相识多年。他说,“乐黛云先生身上完美地体现了北大精神。这是追求独立、卓越与进步,崇尚学术、崇尚自由的人格和精神。”

31日的告别仪式于上午十时三十分开始。九时许,场外前来送别的人们已然熙攘。

仪式开始,乐黛云安详地躺在大厅正中,鲜花团簇着她,室内播放着舒伯特的《摇篮曲》,人们缓步走近,轻声向她道别。两侧的墙壁上,投影着乐黛云以及多张她与汤一介先生的合影,从二老年轻时的旧照片,到暮年时他们并坐在未名湖畔背影的写真。

乐黛云于1949年在北大与汤一介结识,二人相恋、相守。主编《儒藏》的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治学为人谦和严谨,以比较文学为使命的乐黛云则开朗浪漫,二人珠联璧合,成为未名湖畔的学界双璧。人们曾常常看到,二人在湖边漫步,他们也形容自己为,“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乐黛云曾说,自己一生中有三个最重要的选择:一是选择了教师的职业;二是选择了终身从事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三是选择了老伴汤一介。2014年,汤一介仙逝,乐黛云写下挽联,“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落款是“你的小黛”。

十年后的今天,乐黛云亦与世长辞。她的弟子、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告诉记者,乐先生将安葬在京郊的万佛园,与汤一介先生合窆。

告别仪式于中午结束,北京的天气也由骄阳转阴。“在天愿做比翼鸟”,未名湖畔的两只鸟儿,想必已在天上相会了。

    进入专题: 乐黛云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94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新社,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