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只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
关键词: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应当说,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过失误,但从总体上看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得到了人民的肯定,也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后的这20多年的时间,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党成功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率领人民,胜利实现了总体小康的目标,目前正带领着人民开始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新征程。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这三大理论形成以后,又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推动了我们党的实践活动的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党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实践过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深刻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任务,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实践过程。一定的目标必须以一定的途径来实现。十六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将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推向前进。”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这就为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指明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方向。
政治发展的概念,是西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垄断着政治发展的话语权。他们认为,政治发展就是向着某种既定政治模式的过渡。而所谓既定政治模式,指的是西方发达国家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因此政治发展也就是向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模式发展。美国一位著名的政治学者说得很清楚:政治现代化可以被定义为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的运动过程,也可以被定义为社会、经济和文化现代化的政治内容和政治结果。由于西方政治现代化发生于17、18世纪,在历经了几个世纪后业已结束。那么,现代的政治发展,就是专指不发达国家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的过渡。这种政治发展观,把政治发展限定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空之内,并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作为唯一的指向,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片面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历史、民族特点、文化传统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必须指出,在我们党确立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命题中,虽然也包含“政治发展”的提法,但其内涵与西方学者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一,我们讲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上的发展,即关于事物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渐进与突变、连续与中断、平稳与跳跃等诸多形态,而不是把它限定在某一阶段或某一范围。实际上,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在进行着。在政治领域,政治发展同样在不停地发生着。不能把政治发展限定在某一阶段,似乎其他时期、其他阶段就不存在发展了。其二,政治发展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多样性和多模式是各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能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就是最优越的,发展中国家只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才能发展。实践证明,一个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要实现政治发展,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是行不通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明确提出,中国要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决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政治发展适合我国的国情。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指导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断调整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完善,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不断得以实现。这样的政治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制度和社会形态。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还强调,政治发展要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安定团结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诚然,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可以也应该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选择的策略方针具有鲜明的特点。我国的改革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方式,即采取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从表面到深层、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政治、从单项改革转向整体改革的逐步推进方式,保持了社会的平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渐进式的改革,不搞急功近利,不求“毕其功于一役”,因而表现为有序性、稳妥性、持久性。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的策略方针是循序渐进、制度创新、逐步深入。
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在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形式也具有鲜明的特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国政治发展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我们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适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我国广大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农民“海选”村委会干部,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等做法,就充满了中国特色。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还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形式。
二、政治文明建设方略的明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方面。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社会都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在一定的社会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物质文明的发展处于基础的地位,物质文明不断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才能具有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决定着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但是,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不能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们对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够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中,既要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括起来讲,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改革发展稳定从政治上、法律上提供保障,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六大之所以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因为:
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政治上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价值目标。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十六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特别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必然会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诸如机构庞大、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以权谋私、滥用权力等问题的存在,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形成了制约。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十六大的要求,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和特点,使政治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使社会政治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社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只有根据经济文化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应该在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完善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适应、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社会主义民主原则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主实践。
三、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坚定不移地发展党内民主,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十六大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党内民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党内民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基本原则。正是由于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思想和发扬党内民主的方式、制度与机制,培育了党内民主的优良作风,才使得党始终充满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毛泽东同志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各种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改革,要坚定地、有步骤地继续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都是为了发扬和保证党内民主,发扬和保证人民民主。”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 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党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统一全党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及各级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以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我们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党内民主风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正常,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会顺利发展;反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就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加上党内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党内民主受到严重削弱,这成为导致十年浩劫的一个重要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内民主制度得以恢复、完善和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顺利推进;十二大提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十三大进一步提出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十五大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不断发展,党员民主权利得到更多保障,党员思想空前活跃,党内决策的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党内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治思想、特权思想、“官本位”思想等,存在着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一些地方党内民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这些问题,不仅严重挫伤了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
(二)发展党内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环节
十六大把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基本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它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
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热情和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党内民主生活状况决定着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和实现程度,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党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民主意识、民主作风和民主习惯,必将对民主政治建设产生重大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发展的政治前提,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高形态和根本目标;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二者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实践。
发展党内民主,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全面性的影响。发展党内民主是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辩证统一。党处于执政地位,发展党内民主,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关节点,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作用。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关系,并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和程序通过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实现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中的具体体现。
(三)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我国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政治的实践。我们党历来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倡导者、奋斗者和推动者,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根本之策,是实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
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把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党和国家集中统一这个大局;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坚决反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全面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把充分发扬民主和正确坚持集中有机统一起来,在全党造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发展党内民主,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党只有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民主要求,不断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制度,促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发展党内民主,全面落实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推进立法工作,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必须严格执法,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必须把普法活动向纵深推进,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实现依法执政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贯彻党的主张、体现人民的意愿,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
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活动方式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制度成果的总和。政治文明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的进步和政治行为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渐摆脱在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上野蛮落后的因素,向着政治文明的方向前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中国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劳动人民的政治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空前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致力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更好地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使党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国家政权机关能够更有效地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文明的科学内涵,为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适应。进入新世纪,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是低水平的小康,是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发展不平衡、不全面的小康。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如何理解这三句话?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民主的实现不是自发的,需要有正确的领导,这样才能发展人民民主。同样,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实践,法治是在党领导下的法治。党的领导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实践的选择。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党之所以能取得执政地位,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始终把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不懈追求,从而赢得了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第三,党的领导的实现、人民民主的推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无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还是坚持和完善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主的民主政体,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任何违反法制的民主,都会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的权利、自由造成危害。因此,必须坚持严格依法办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五、努力探索和创新民主政治的路径
善于总结历史并从中得出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勇于追求真理、善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要取得革命的成功,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导。而正确的理论从哪里来?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从书本里照抄照搬,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从实践上升为理论,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总结经验。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对经验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然后不断把经验升华为理论——这是科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
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党执政50多年来的经验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全新的概括,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总结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对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无疑,在这方面,有太多的经验需要我们总结,需要我们继承,需要我们发展。这些经验是历史的科学总结和结晶,是党的宝贵财富,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就必须认真借鉴、把握和运用好这些经验教训。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卓有成效,从学术界到经济界均开展了强大的思想解放动,进而影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并日趋强大,整体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却略显犹豫。除了农村“海选”这一创新外,似乎少有主动和显著的创新。尤令人遗憾的是给群众带来巨大希望和热忱的政务公开化刚刚启动又由于各种原因搁浅、半途而废,致使不少官员在暗箱操作中寻租受贿,公民的参政渠道受阻。目前的贫富分化加剧、腐败现象严重、执法变形走样、干群关系紧张等不和谐现象,从某种角度看均与民主政治发展滞后有直接关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民主与法治”作为建构和谐社会的第一标准后,是对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的强力促进。从加强党内民主,到继续推进乡村直选,再到强调依法行政,都表明中国稳健探求民主的脚步已悄然迈出。最近让冰点人续办《冰点周刊》,《物权法》搁置后在学人呼吁下重新提到立法议程,北京大学损害文化遗产的建设计划搁浅、中国推行死刑公开审理制度四件事,都是民主政治发挥正效应的突出表现。
诚然,民主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中国在目前尚不具备选举省、市级以上政府的土壤,那就可以将广泛和直接的民主先排除在外,推行有限的民主。有限民主既排除了对西方式民主的照搬和抄袭,又可放眼借鉴全球民主经验,以有限度的民主来开启民智、加大反腐力度减少腐败、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凝聚人心、催生和谐氛围、预防决策失误、聚合国民共识、提升国际声誉,是必要且紧迫的。
那么,可从那些方面着手推动和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呢?
首先,实行开放而宽容的媒体政策,让新闻媒体成为培养国民分清、辩论是非荣辱的能力和促进各利益团体沟通对话的平台场地,正确的观点不需要投票,但需要说服人们接受,况且治国理财之见不可能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无可挑剔。在激烈展开的辩论中,利益关联者在唇枪舌剑中彼此理解,芸芸众生在争论中了解事情真相。能够理解,就能团结,就能双赢,也就能实现和谐。
发达国家公民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之高,其原因之一是媒体扮演着传播理性的重要角色。无论是遭遇战争、海啸这样的国际大事,还是恰逢中小学招生改革、警察误判开枪打错人这样的国内事件,媒体除了详尽报道事实外,还邀请首相、内阁高官、议员、专家、律师、作家等进行辩论,从不同角度理解和看待同一事件。此外,开放的媒体还替政府分担监督腐败的成本。在欧美国家,官员、球员、财阀、名星等公众人物的不良行为,多是媒体所挖掘的。捅出丑闻,媒体增加了收视率和发行量,也替政府支付了监督费用。很多政府难以顾及的事件,比如权钱交易,媒体已有扎实的调查,用不着政府和议会花纳税人的钱去追查,涉事者会在舆论压力下作出体面的选择。
国内的媒体有能力发挥和国际同业一样的积极作用,关键是政府应有魄力有能力放宽对媒体的限制。如果能允许媒体相互监督和批评,轻易不使用停刊、经济制裁记者等对媒体的惩罚手段,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就会大大往前推进一步,中国大陆就能产生类似《纽约时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这样放眼全球、体现主流、影响世界的一流大报。
其次,继续进行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政务公开化尝试,推行阳光政治。
媒体的开放是阳光政治的体现,而政府决策公开、执行过程公开、实施结果公开更是取信于民、执政为民的主动出击。决策的公开能尽可能照顾多数人的利益,避免浪费和一意孤行;执行过程的公开能最大限度地制约腐败,保证纳税人的钱不被挥霍;实施结果包括失败项目的公开,能够建立经验或教训的档案,供人们借鉴参考。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每年收了多少税,做了哪些事,开支情况如何,都会向老百姓交待得清清楚楚。凡事给老百姓有个明确的交待,用事实而非断言,政府声誉自然会上升,社会各界就能和睦。
阳光政治并不是可望不可及。例如,英国布莱尔政府在第二任期内,房价飞涨,于是决定增加建房数量来平抑房价,让护士、中小学教师能买得起房。扩建政策落实到地方政府,变成了在哪些区域建房、建多少房、能增加多少就业机会、候选建筑商有哪些。地方政府的决策会议,所有居民只要感兴趣均有权参加,有的地方政府干脆把会场搬到礼堂。初步方案形成后,政府将简报邮寄给各家各户,把规划蓝图摆放在超级市场征求意见,附有联系方式。如果民众对某些选址不满,比如会损害自然景观、导致已建房屋的价格下挫,政府要重新规划。基建过程及最终结果,都会向居民汇报。
再次,以更积极的方式扩大民间的参政渠道,比如允许让以专业分类为主要背景的民间组织和半政府组织发育成长,在承担部分政府权力的同时,参与决策和监督,既能起到分解集权的作用,也以较稳妥、柔和的方式形成权力制衡。
另外,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任期内应专事政治,以征询民意、参与决策、调查监督为主业,工资由国家而非原单位发放,一旦入选就应脱离过去所从事的专业,公开联系方式,从而成为沟通民间和政府的桥梁和纽带。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还有许多,无论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应有充分的自信和理性去探索,去开拓,去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