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彦辉:把握好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969 次 更新时间:2024-07-10 19:56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中国式现代化  

郧彦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这为我国以新型工业化发展加快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历史和现实表明,像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要立足国情,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物质和技术基础。

工业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主旋律,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中心议题。世界现代化进程,就是人类社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过程。工业化是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推动力,贯穿在现代化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是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强大引擎。

回顾历史,西方现代化最早语境是工业化,经过工业革命率先进入现代社会。一国特别是大国实现现代化,无不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西方的现代化是一个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串联式”发展的过程,持续了几百年。可见,现代化是由工业化驱动的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应先于或者与现代化同步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型工业化探索

从我国来看,工业化始终是贯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历史任务。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我们为了完成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在这一时期,尤其在建设根据地过程中,将政策制定的着力点放在推进中国工业化的发展,通过在不同战争时期的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提出了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目标,并强调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党通过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了起来。之后,我们党提出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基本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逐步破除制约工业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步入21世纪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对工业化规律的认识,新型工业化有了新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与发展动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引下,我国就推进新型工业化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等。我国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着重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工业体系的独特优势不断显现。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建成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23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约39.9万亿元,占GDP比重31.7%。我国制造业规模占全球30%以上,连续14年位居世界首位。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嫦娥”揽月,“天和”驻空,“天问”探火,“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处,“奋斗者”号探秘万米深海,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可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大国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虽然我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但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底子较薄,发展仍面临着不少问题。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技术供给不足、关键技术亟需突破,高质量产品供给、产业基础能力等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和战略任务等都对工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史为鉴,把握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着力解决工业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实现重点领域不断突破。

一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创新企业龙头作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联合开展攻关。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面向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技术研发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壮大耐心资本,使其成为支持创新的重要力量。

二是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绿色低碳是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进一步落实“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消纳利用。加强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应用,尤其是在钢铁、纺织、石化等传统产业的应用,加快工艺流程改造。发挥好数字技术在工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提升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加大可再生能源使用,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电能、氢能、生物质能替代化石燃料。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建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三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体系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统筹推进补短板、锻长板、强优势,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促进企业合作共生,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优化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引导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

四是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5G、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培育一批新业态。支持制造业企业改变单一生产制造模式,积极培育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共享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系统性变革。

五是提升产业对外合作水平。开放是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途径。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和中西部、东北地区,强化重点外资项目服务保障。鼓励企业在全球进行多元化的布局,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开展产能合作等,注重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产业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郧彦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新型工业化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3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