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季焜: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政策取向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8 次 更新时间:2024-06-30 23:03

进入专题: 中国农业  

黄季焜 (进入专栏)  

2017年12月1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第二届国家发展论坛——“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改革开放”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式在北京大学举行。会上,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季焜发表了关于中国农业与改革的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驱动力

讲到过去的40年,我想用几方面数据来分析中国农业取得了哪些成就。中国占世界人口约20%,占全球淡水约5%,占世界耕地约8%,但是,我们能达到约95%的食物自给率,这非常了不起。与此同时,从数据显示,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显著下降。

中国如何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又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根据我自己研究的结果,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最重要的四大驱动力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对农业的投入。我用一些例子来说明这四大驱动力的重要性。

很多文章都证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中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有很多文章研究表明,制度创新是农业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我们的研究表明,从1983年中期开始,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都很快。以小麦和玉米作为例子,1985年以来,TFP年均增长率约3%左右,这是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从水稻、小麦、棉花的研究表明,从1996年到21世纪初,增长保持在3%左右。而全球在这个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平均接近1.5%。

进一步分解这个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成绩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第一,技术;第二,市场改革。技术进步是促进我国农业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力。棉花生产率增长特别高的原因就是,棉花比其他多了一个技术——转基因技术。另外我们研究了水果方面,结论也是一样的,水果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因为技术进步。

另外,市场改革在农业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我国的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例如土地改革,我国的市场改革也是从农村走向城市,由农业走向工业服务业。具体而言是从一般产品逐渐往战略性产品推进,最早从蔬菜水果,然后到储粮产品,逐渐放开市场,到本世纪初,我国基本完成了所有农产品的改革。这些改革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第一,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第二,降低农民投入品价格,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第三,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促进农民增收。与此同时,农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也非常快,我国在加入WTO之前就已经开始开放,农业税从42%下降到21%,加入WTO后又一直下降到1%。

因此,中国农产品市场改革及对外开放使中国农产品逐渐与市场整合起来。随着市场改革,我国农产品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接轨,价格差最高不超过20%。这种改革对生产结构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促进了贸易结构的变化。

国家在农业投入方面一直非常重视,这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我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就能看得到效果,我不再展开陈述。

中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政策取向

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哪些挑战?又采取了哪些政策?我列出了最主要的三大挑战,前两个是:第一,农民收入问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二,粮食安全问题。

本世纪初,我国特别关注粮食安全问题,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有一些判断失误,因为粮食实际上不存在不安全的问题。中国农业发展的四大驱动力中,科技进步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力。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投入的资金就非常多,如果这些资金能够真正运用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上,我们就不存在粮食不安全的问题了。

第三个挑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个方面,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从资源利用、农业科技到农村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但是,要解决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在全球背景下,而不只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来解决问题。

解决这些挑战,要靠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及农业投入。这是我们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也应该是我们需要传承的经验。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做好政府与市场的配合。市场要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产品,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改善市场环境,弥补市场失灵。

转自:新华网思客

进入 黄季焜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农业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9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