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在论述新质生产力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质产品、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方式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和标准制定原则;并以大食物观和生物技术与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大农业、现代种业和智慧农业这三大重点领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遇、挑战和思路。最后指出,科技创新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极其重要,但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投资创新同样重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农业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中图分类号:F061.1;F320.1
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习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实际上,这一重要论述已为我们界定了新质生产力三个基本内涵: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即新劳动对象,简称新产品,下同)、使用了新的生产要素(即新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和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例如,对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等的优化组合)。习总书记还特别指出:(1)新质生产力是大幅“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增长、公平和绿色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促进公平和绿色发展的生产力也是新的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基于习总书记的以上论述,本文以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内在要求和核心标志-新质外延”为技术分析路线,以生产对象、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以及高质量发展和全要素生产率(TFP)之间的逻辑关系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必要和充分条件,进而界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为便于阅读,这里省去了相关的生产函数和全要素生产率等数学表达式),得出新质生产力有两个必要条件和两个充分条件。
两个必要条件。必要条件一是至少要满足如下3个条件之一。(1)B1-1:提高了生产能力,产品包括已有产品、改善的产品、新的产品和促进公平与绿色等高质量发展的产品。(2)B1-2:生产上利用了新的生产要素,包括能力得到提升的劳动者、质量安全等得到改善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要素(例如,数据、信息、知识、新技术等)。(3)B1-3:生产上采用了新的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及其“体制机制创新”等的体现。必要条件二是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必须高于旧的全要素生产率。实践中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和改革创新”等促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方式等采用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范围见图1中外围。
两个充分条件:一是要大幅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C1):大幅提高生产能力);二是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C2)。
“新”的是“新质”的必要条件(内涵),必要条件加充分条件才是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外延,即图1当中的阴影部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必要条件)越广、充分条件越高,其外延就越小。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过程中,确定“大幅”的阈值极其重要,只有通过制定以上“大幅”的最低阈值标准,才能在实践中避免把所有新的生产力或产品、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方式等都往新质生产力这个大袋子里装的现象。
图1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
(一) 农业新质产品
农业新质产品必须大幅提升农业生产及其全要素生产率。在满足这两个充分条件下,农业新质产品主要包括:(1)在品质、营养和安全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的农产品(例如,具有食用可口、营养强化、特色用途和更加安全的农产品);(2)新的农产品,包括新型的食物和新兴的农业多功能产品/服务(例如,农旅等农业多功能产业、可食用的昆虫、林下经济等新产业以及微生物食用菌、微生物蛋白食物、生物合成食物等新兴食物);(3)能实现社会更加公平和更加绿色的具有正外部性溢价的农产品(例如,生产上能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居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以及显著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态改善、减排增汇等的农产品)。
(二) 农业新质生产要素
农业新质生产要素主要包括:(1)能显著提升生产能力的现有生产要素(例如,具有更高生产力的农民、更加永续利用的水土资源,更加高效、生态、低碳的新品种、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和机械等);(2)能显著提升生产能力的新生产要素(例如,新的生物肥料、生物农药、新型机械等生产要素,数据、信息和知识等新要素,生物、数字、装备和生态等创新性技术)。
(三) 农业新质生产方式
农业新质生产方式是农业新质生产力赖以实现的方式,主要包括如下四大类:(1)农业新质产品的生产结构优化(例如,非新质农产品或新质农产品内部的生产结构优化以及非新质与新质农产品之间的生产结构优化;(2)主要农产品新质生产力的空间优化布局,也即各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发展优势的新质生产力(例如,非新质农产品和非新质农产品在省市县的空间优化布局,以及以上两种生产力优化布局的路线图;(3)农业新质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布局,要根据各地发展各类农业新质生产要素的研发水平、人才基础、地理区位、体制机制与市场及投资等创新生态等因素,优化全国和各地区内部的布局;(4)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即要通过制度、政策和投资等创新显著降低生产要素的错配现象。
在空间优化布局方面,如果没有国家层面的科学规划布局,难免各地不因地制宜地举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大旗而盲目发展的混乱局面。
(四)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过去四十多年农业生产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来自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市场改革和基础设施投入这四大驱动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就是需要为这四大驱动力赋予新的内涵。
1. 科技创新:要更加重视生物、数字、装备和生态等农业与跨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拓展发展空间(新产品),改善和创造新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显著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与安全,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2. 制度创新:要特别重视科技体制的改革创新、农业新质产品和新质生产要素生产以及新质生产方式的制度创新,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 市场创新:要深化农产品市场改革并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开拓农业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产品市场,实现公平与绿色发展的价值溢价,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市场保障。
4. 投入创新:要积极响应新质农产品生产、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方式应用等对科技创新、生态补偿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需求,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五) 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准制定原则
制定农业新质生产力标准应考虑如下原则:一是要协调增长、公平和绿色发展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或权重;二是要充分考虑各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农业(尤其是粮食)新质生产力标准或阈值应低于其他行业;三是要适当考虑各行业常态下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
三、重要领域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力、挑战和思路
(一) 大食物观与大农业
中国幅员辽阔,大农业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极其重要,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发展大农业也面临如下挑战:农区食物生产系统面临粮食和高值农业并举发展的难题;草地食物生产系统缺乏草地农业发展的技术、政策和投资的支撑条件;林地和江河湖海两大食物生产系统也缺乏协议生态保护与生产发展的制度安排、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撑;微生物与人造食物生产系统更缺乏科技创新和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法规和产业发展政策。总之,践行大食物观和发展大农业,还需要建立与上述五大食物生产系统相适应的科技、制度、市场和投资等创新体系。
(二) 生物育种与现代种业
生物育种产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然而,种业做大做强困难重重。虽然种子企业数量从2010年的8700多家下降到2016年的4516家,但之后又逐渐回升到2022年的8159家,在众多种子企业中真正有育种创新能力的企业寥寥无几。同时,缺乏具有重大创新的品种。例如,审定的水稻品种数量从2001-2005年的年均278个上升到2021年的2195个,同期玉米品种数量更是从250个左右增加到3304个。要做大做强种业,必须重组以往以课题组为基本单位开展育种的公共育种研发体系,建立公共与企业分工明确、上中下游融合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同时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种业企业研发和创新的积极性。
(三) 数字技术与智慧农业
数字技术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技术、新要素和新业态,但农业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明显落后于工业和服务业。目前智慧农业发展还面临数字技术供给与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成熟技术和大数据支撑、采用成本高和效益低、数字鸿沟大、农民采用能力低等多方面的挑战。发展思路: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适合不同地区和广大农民需求的发展路线图;要根据农业特有的生物生命属性,采用“农业+数字”的技术路径,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优化多元化投入体系和完善激励机制;要着力解决数字鸿沟、发展不平衡和农民难以受益等方面的问题。
四、结语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首先必须在理论上理清其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为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新质农产品、新质生产要素和新质生产方式,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或内涵)是要有新的生产力(产品)或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新的生产方式,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充分条件(或外延)必须同时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在实践中有序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要合理制定适合其发展的标准,在这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极其重要,但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的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投资创新同样重要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农经学家学会终身荣誉会士。
原文刊发:《中国农村观察》202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