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文波: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独特文明观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793 次 更新时间:2024-04-17 16:44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严文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执两用中、守中致和”“天人合一、万物并育”“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重要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赓续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把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熔铸于其鲜明特色之中,创造出了全新的人类文明发展形态。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

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富有特色的内容。作为中国传统的治理思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密不可分,以民为本就是要主张德治,顺应百姓意愿推行政治,体现了富民、利民、恤民的价值理念,涵养了任贤、爱民、纳谏的政治品格,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政治观。尽管斗转星移、时过境迁,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积淀的思想精髓,彰显出超越时空、具有永恒价值的合理内核,形成了至今仍发挥效用的政治智慧,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支撑。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面临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就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依靠理论创新成果推动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广泛动员全体人民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之中,依靠人民力量使中国式现代化一张蓝图绘到底。可以说,中华文明深厚的民本底蕴和丰富的为政智慧,始终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始底色而存在,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的价值依托。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富民厚生、义利兼顾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思想主张,是安邦定国的民生基石。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主要从国与民、义与利两对关系入手,强调人民生活富足、道义和利益兼顾的价值取向在治国理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富民厚生、义利兼顾为主要标识的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思想,涵育了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勾勒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框架。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具有两层含义:一是经济上以“富裕”为目标的发展样态;二是主体上以“共同”为导向的价值追求,不仅强调财富的持续增加,更昭示着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是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上群体利益的均衡分配。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以“富民厚生”的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物质基础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使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小康”理想变为现实;以“义利兼顾”的理念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使全体人民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在社会生产和分配领域的具体实践,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是中华文明保持其特色的重要根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核心是“用中”和“守中”,讲求做事要避免“过度”和“不及”两个极端,以达到天地和谐运行、万物并生而不悖的理想状态。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承认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强调复杂多样事物之间的融合性,防止陷入极端和不稳定,能够为人们有效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问题提供思想启迪。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两者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辩证统一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任务,需要富足的物质文明夯实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适应物质文明建设需要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于中国式现代化,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以辩证、全面、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

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命题,包含着中华民族对整个宇宙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以天人合一、万物并育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理念,倡导人应当将自然万物视为自己的一部分,通过调和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平衡有序的状态构建起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这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文化源泉,对于我们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以什么样的理念对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一方面要从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高品质的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从人与自然“共存”的角度,贯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过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质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汲取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生态智慧,打破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二律背反,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筑牢了生态根基。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

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文化底色。在中华文明对国家交往之道的构筑中,“讲信”与“亲仁”都是基于崇尚道义与追求大同理想而形成的交往准则,是中华儿女对人类社会理想秩序的不懈追求。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这就决定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走的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中国式现代化聚焦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既造福中国人民,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更彰显出“立己达人、兼善天下”的大国格局,以其独特的“和平”基因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只有站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才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研究”(22CKS02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774.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