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略论演化中的中国近代文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809 次 更新时间:2012-06-19 18:13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陈旭麓  

西方把中国文化概称为中国学、支那学、汉学,也有称东方学的。东方学以中国为主,包括印度、日本,范围比中国学广。西方人讲的中国学一般是指中国的古代文化。他们对中国的概念是三条:一、疆域辽阔,二、人口众多,三、文化悠久。文化悠久就是指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在他们的眼中,中国是没有什么近代文化的。直至1979年邓小平同志访问美国,美国总统卡特在致欢迎词时还说: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五千多年最古老文化的国家之一,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国家,中国还是很年轻的。确实,中国的古代文化丰富多彩,出土文物层出不穷;近代文化却落后了,始终处于演化、追逐、徘徊的状态。  

中国近代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不是直接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

文化与社会生产、社会构造、社会生活而俱来,它是社会的表象和凝聚力,怎样的社会产生怎样的文化体。中国古代文化是从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凝聚起来的。到了十七世纪的明清之际,中国有从古代文化孕育出新文化的迹象,但没有破土就被顽梗的封建生产方式和封建政治窒息了。而西方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他们相率东来,到了十九世纪中期,施加暴力,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所以近代的中国已不是唐宋元明清那时的中国,又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近代,而成为一种过渡的特殊形态社会。因此,中国的近代文化也有很大的过渡性,始终处于新旧交织之中,表现为复杂和多样。

这个过渡形态社会起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迄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即久已熟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年来学术界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连称颇有异议,以其标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沉落,而看不出近代中国人前进的步伐。其实,伴随半殖民地半封建而来的就有资本主义生产,就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成长,就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它的内涵和外延是多维的。任何一个社会概念,在于表明它的性态,不可能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堆积到字面上来。我以为,如果找不到更确切的名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比较能够表明近代中国110年的社会性态的(我在《关于近代史线索的思考》一文中较详细地说明了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中国的近代文化正是从这样一个特殊社会形态展示其特殊风貌和职能的。

中国的近代文化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它是古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不是直线的延续和发展,而是绕着弯子走的。因为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文化出现过的高峰,并没有进入近代文化的领域,也没有推向近代。中国由古代到近代的转折,是在西方的冲击下,借鉴西方文化,发挥其固有的融合力,变外来为内在,才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在近代的急流中,原封不动的固有文化也是罕见的,它们只是作为古代文化而存在。  

从西方搬来的东西,借用外国的观念和方法对传统的东西研究改造,以及自己的创获和发明,构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内容。

从对世界开始科学的认识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文化类型怎样,它包括了哪些内容?人们有过各种各样的论述,而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作的概括,曾经是最富权威性的。

《新民主主义论》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作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论证:横的方面说,“在中国,有帝国主义文化,这是反映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统治或半统治中国的东西。这一部分文化,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直接办理的文化机关之外,还有一些无耻的中国人也在提倡。一切包含奴化思想的文化,都属于这一类。在中国又有半封建文化,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经济的东西,凡属主张尊孔读经、提倡旧礼教旧思想、反对新文化新思想的人们,都是这类文化的代表。”纵的方面说,“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化战线上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那时的所谓学校、新学、西学,基本上都是资产阶级代表们所需要的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他的两对论证,一对是从半殖民地与半封建着眼的,一对是从旧民主与新民主立论的,包括正反两个方面,以严格的政治立场为归依。

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除了标示时代的进程外,还有一个重要意义,它有哪些近代化的内容,这里是指近代文化而言。数得上中国的近代文化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从外国搬过来的东西,科学技术搬来的最多,很长时期中国人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所以在这方面的阻力比较小,既为中国所用也就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组成部分,拿儒家的话来说:“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二、借用外国的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固有的东西进行改造和研究,使其与近代生活相适应,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这在观念形态方面的东西居多,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变革中国社会的论著。

三、在吸收和改造(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渐有自己的创获和发明,这在科学技术上、社会政治上都有一些,但进展的步子很小、很慢。

以上三者是建立近代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孙中山曾经以“因袭”、“规抚”、“创获”三者总结了他自己的经历,应该说是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除了进入近代文化领域的文化外,还有存在于近代中国的许多古代文化。这里说的不是保存于博物馆图书馆的古代文物,也不是指该继承发扬的古代文化,而是表现为民族惰性、保守性的古代文化,那些该淘汰而未被淘汰的东西。毛泽东说的半封建文化,确切地说是半封建社会中的封建文化。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仍全然是封建的,另一种夹杂在经过改造或新生的事物中(有的更是依附于某些大旗下),包括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前一种情况愈到后来愈少,后一种情况则大量存在。拿进来和冲出去是造成近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是一条崎岖艰辛的路。

近代中国文化的多样、复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必然现象,它是古今、中西、新旧文化的汇合点,百川竞流,其中又以中西文化的冲突和交融成为百年相继的层见叠出的浪潮。

1987年12月在长沙讨论中国近代文化的会上,李侃同志说到近代广东和湖南出了那么多人才的问题。我说湖南和广东不太一样,广东是拿进来,湖南是冲出去。你看洪秀全、洪仁?⒖涤形?ù尤毡灸茫?⑺镏猩蕉即游鞣侥媒?匆恍┒?鳎还?造狻⑻匪猛?⒊绿旎?际谴哟?澄幕?谐宄鋈ィ?馐堑卦倒叵道锏睦?废窒蟆R蛭?愣??#?牒M饬?翟纾缓?系卮δ诼剑?怀宄鋈ゲ恍小5比徽獠皇蔷?缘模??呤腔ハ嘁劳械摹2荒媒?淳统宀怀鋈ィ?怀宄鋈ゾ湍貌唤?础�

这一历史现象只是通过广东与湖南较典型地呈现出来。其实在整个近代的中西文化关系上,各个省区都不同程度表现为拿进来和冲出去,而地处东海之滨的江苏、浙江特别是上海,可以说是拿进来和冲出去的汇合地。这不只是地理交通和经济贸易上的联结点,更是中西文化汇合的联结点,无论拿进来或冲出去的人们,都要到上海来演奏,走在历史前列的近代中国人谁不在上海留下了他们的雪泥鸿爪?“海派”尽管流为嘲弄之词,而海派文化的开新正是拿进来和冲出去的副产品。

中西文化结合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拿进来和冲出去则是造成近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是一条崎岖的艰辛的路,任重而道远。其所以如此,是因为悠久的中国民族文化有很大的凝固性和排他性,对异端很敏感,没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毅力,没有百折不挠的韧劲是很难冲出去的。中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也有很大的容量,儒家思想的发展就容纳了各种思想学派及域外文化,大都是一端一节的。到了近代,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是两种文化类型的冲突,就不是一端一节的问题,拿现在的新词来说是一个全方位的问题。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到处都是阻力,全方位只能割碎来拿。所以拿进来不易,冲出去也很难,常常处于两难之中,挨过了许多岁月。

中国在追求近代文化的过程中,长期没有找到一个总准则,直到“五四”时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总准则,才得出了中国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的结论。

中国追求的近代文化经纬万端,新旧交叉错综,如果一件件、一桩桩陈述,它既有纷至沓来的西方景物,又有民族文化的沃壤,各有自己的形态和性态。作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总概念是什么?中国虽然在追求和建设近代文化,但是长期搅扰于古今、新旧、中西和一端一节的纷争中,没有找到一个衡鉴近代文化的共同准则。经过八十年的摸索和论争,直到“五四”时才得出了科学和民主总准则,那是说近代文化要以科学和民主为归依。

民主与科学是在人们有了若干民主和科学的观念以后,在现实生活中碰到的许多事,仍是愚昧的专制主义的,是反科学的,所以才把民主与科学悬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凡不民主不科学的东西均在排斥之列,为近代中国文化的枢纽。

民主与科学诚然仍是资产阶级要求,主要体现了古今的今、中西的西、新旧的新,但它已冲出了古今、中西、新旧的框架,也越过了体用,本末、主辅之争,民主与科学就是体用并包的,同时也内涵古、中、旧的有用的内容,批判继承。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民主和科学是相辅而行的,科学是民主的基石,民主是科学的导体。近代中国在追求民主和科学的道路上大体是同步的,又分为两翼运行,它们都遭到封建主义的顽抗,但民主比科学受到的打击更大。近代中国没有因倡导科学而杀头的,为呼唤民主而被杀头的就多了。戊戌政变中杀了6个,辛亥革命时杀了许多,北洋军阀和蒋介石统治时杀得更多。可以这样说:民主总为专制、独裁的统治者所不容,科学则常被愚昧的民间惯性所阻塞。而这两股势力在中国都很顽梗,所以民主和科学的文化举步艰难。

民主与科学在西方是以理性揭露宗教的黑暗统治而成长起来的;在中国为揭露明朝的极端皇权政治曾经活跃起来,但不像西方由文艺复兴、启蒙思想一直发展下来,而在清朝以强悍的少数民族统治而停滞了。直到鸦片战争后,在强敌压境的资本主义刺激下才开展起来。

    进入专题: 中国文化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49.html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1989年3月17日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