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锐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和合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331 次 更新时间:2024-03-14 22:54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思想  

逄锐之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全球价值观,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重要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和谐、合作”的“和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产物。

中华文化的和平性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文化主张亲仁善邻、柔远能迩、慎战贵和,反对滥用武力、穷兵黩武,认为“国虽大,好战必亡”“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主张以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感染对方,以文化影响力为主,孔子认为,“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大禹在军事行动不顺利时,“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老子认为“兵者凶器”,战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当然,中华文化并不一味反对战争,正义的战争主要目的是吊民伐罪、保卫文明、遂行防御、实现大一统;如果战争是非正义的,那么“善战者服上刑”。中华文化的和平性对我国外交道路具有重要影响,中国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道路,中国要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中华文化的和平性的体现,为世界和平发展增加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中华文化的“义战”传统则要求中国在国际上明确反对霸权主义的侵略战争。

中华文化的和谐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和谐性体现在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方面。具体来讲,人与自身的和谐,讲求的是追求幸福、注重人情、修身养性、涵养道德、身心和谐。先贤莫不重视追求幸福和人情味,故孔子倡导“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管子以“非人情”黜易牙、竖刁、开方。幸福需要物质上的满足,故孔子之论,富在教前;孟子之论,民有恒产后有恒心;管子之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幸福并非只是物质性的,也需要德性修养、养浩然之气,深厚栽培、涵涌其间,故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人与自身的和谐拓展在国际关系中,就是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两手”都要硬,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讲求的是“和而不同”和“絜矩之道”。一方面要“当仁不让”,勇于坚持自身观点,反对“知和而和”,认为“乡愿,德之贼也”;另一方面,反对固执己见,主张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换位思考、听取他人意见、及时纠偏,所谓“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在出现争端时,协调各方利益,“取利而和,则谓之义”;注重自省,所谓“失诸正鹄,反求诸身”“见其过而内自讼”;讲求“絜矩之道”、恕道,朱子所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一理念拓展到国际关系层面,就是要在坚持自身核心利益的同时,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

人与社会的和谐主要体现在公与私的关系上,讲求的是公私相济。一方面,追求“天下为公”的理想,另一方面,又鼓励合私为公、义利并举,顾亭林认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故先王弗为之禁。非惟弗禁,且从而恤之……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个理念拓展到国际社会,就是要处理好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观照各国各方面的合理诉求,达成最优解决方案。

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讲求的是顺应自然、应时而使、使物有节。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不欲尽物”,孟子云:“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礼记·王制》云:“天子不合围……不杀胎……不覆巢”,《礼记·月令》更详细记载了四时生态的保养规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理念与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的合作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合作性体现在其天下观念、协和万邦的理念和良性竞争的观点。天下观念,即心怀天下,意识到各国的相互依赖性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性。故《礼运》云:“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墨子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协和万邦,则要求各国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秩序。

合作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而应是良性竞争。各国之间不可避免有竞争,中华文化提倡良性竞争,以合作的心态对待竞争。故孟子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范文子曰:“唯圣人能无外患又无内忧,讵非圣人,不有外患,必有内忧。”当前,中美竞争不应是零和博弈,应是共同进步的良性竞争。国家间的竞争应该是田径赛,而不是拳击赛。如果要竞争,那就正向比,看谁能把各自国家治理得更好,谁更能为地区和世界稳定与繁荣作出贡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其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等重要观念,与中华文化“和平、和谐、合作”的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重要成果。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创新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文化根基研究”(2023YZD049)阶段性成果)

逄锐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合思想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99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