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笔者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软件园挂职锻炼。在挂职期间,笔者在寿光市三元朱村、崔岭西村、东斟灌村、浮桥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以寿光为模版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在本报告中,笔者试图把在寿光的挂职实践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伦理学价值理论相结合,先分别介绍“寿光模式”、“共同富裕”与“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三个重要概念,再探讨“寿光模式”如何推进共同富裕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笔者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寿光模式”,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推动我国全面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寿光模式”
山东省寿光市坐落于山东半岛中部,是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年产蔬菜近500万吨,是3000万人一整年的蔬菜食用量。寿光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每天有15000吨蔬菜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出口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地。寿光多次被评为全国农村经济实力百强县。2021年寿光市GDP为953.58亿元,在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45位。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和在山东视察时曾经两次提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寿光模式”。
(一)什么是“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是指通过蔬菜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拉动区域经济全链条发展,解决个体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整体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之间的矛盾,实现农民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1974年,寿光县小东关村建设了一个玻璃温室培育新鲜黄瓜,随后开始在土温室中使用塑料薄膜和地膜,并在1980年引入火炕。这是寿光蔬菜大棚的初步探索阶段。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建起了第一代冬暖式蔬菜大棚,试种黄瓜成功,每个大棚平均收入达到了27000元。冬暖式大棚使寿光蔬菜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随后冬暖式蔬菜大棚在寿光迅速推广,从第一代冬暖式蔬菜大棚开始,寿光蔬菜大棚已经经历了七代,目前寿光蔬菜大棚以第五代、第六代和第七代为主。2009年寿光蔬菜大棚进入第五代,大棚建设开始走向专业化,新棚规模大、跨度宽、空间高,开始应用现代信息物联网技术。2014年寿光蔬菜大棚进入第六代,南北拱棚宽约二三十米,长约二百米,高约八米,配备现代先进设备技术集成应用。2015年寿光蔬菜大棚进入第七代,日光温室可实现手机远程操作自动喷灌。到2020年以大棚蔬菜为主(占95.8%)的寿光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1.4千公顷。
2021年11月20日寿光市委书记赵绪春在接受《农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寿光要“不断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在实践中围绕‘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推进‘产业全链条融合、城乡全要素融合、治理全领域融合’,加快乡村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全域同步优化,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域同步改进,乡村收入水平、文明水平和生态水平全域同步提升,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趟出一条新路子。”
据统计,目前全山东的新建大棚中,有百分之七十有“寿光元素”,全国新建的蔬菜大棚中,有一半以上具有“寿光元素”。寿光大力推广“联合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打造“寿光蔬菜”品牌,百分之80以上的园区蔬菜以品牌形式输出北京、上海等20多个城市。根据《农民日报》的报道,2020年,寿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00元,比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多8696元。截止到2021年10月末,寿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7亿元,同比增长18.5%。银行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82.9亿元,比年初增加了93.9亿元,是山东省银行存款最多的县。80%的村庄达到了美丽乡村的B级标准,实现了城乡公交、供水、亮化、户户通、垃圾清运等“八个一体化”。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被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的一个。
(二)如何推进“寿光模式”?
科技是推进和发展“寿光模式”的第一动力。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推动了寿光蔬菜生产销售的全面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寿光的蔬菜产业进行生产技术革新,推广现代农业机械和智慧农业,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推动了寿光农业现代化的不断突破。
注重人才培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寿光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最近几年,寿光开展30万农民科技大轮训工程,依托学校平台,用好“田间课堂”,培养了一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寿光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中坚力量。
打造农村农业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2020年,寿光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38家,其中省级18家,国家级3家。以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为例,该公司于1998年创立,主要加工果蔬脆片、果蔬冻干等,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龙头企业。2017年该企业投资1.5亿元,在寿光建立供港蔬菜基地,果蔬的种植面积从248亩增加到1563亩,建设了138座大棚,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种子产业、发展农产品精加工,打造寿光蔬菜品牌,通过各种新方式进行市场营销。寿光近年来培育新的蔬菜品种140种,国产蔬菜种子占有率提升至百分之70。寿光打造中国“种子硅谷”,加快种子研发,全力构建从育种研发到种子加工、种苗繁育推广的全链条体系。推进农村加工业发展,健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有机衔接。
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都市农业等农村发展新产业,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等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农圣文化”,打造“寿光蔬菜”品牌,建设“蔬菜小镇”、高科技示范园等,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带动农村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绿色化建设,推动农村环境“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进行环卫、污水处理一体化,实施改水改厕等工程,保护古树资源,开发卫生室建设,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升级。寿光市集中开展了农厕、道路、供气和排污等“十改”工程,实现了城乡公交、供水、亮化、户户通、垃圾清运等“八个一体化”,被中央农办和农业农村部表彰为“全国农村清洁行动先进县”。寿光推广大棚蔬菜秸秆技术,实施化学农业减量控害工程,到2020年底,寿光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16个,认证“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63个,其中绿色食品213个。
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加强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寿光把地方财政收入的百分之80用于保障民生,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的教育体系,建设省级标准化卫生室和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低保等城乡并轨。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打造农家文化书屋,建设文化广场,倾听农民心声。寿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在所有村镇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成“幸福食堂”,定期开展敬老宴、饺子宴等,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
(三)为什么要推进“寿光模式”?
第一,寿光不仅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之乡。寿光人种植蔬菜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在《诗经·齐风》中就有对寿光园艺生产的记载。北魏时期,寿光人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中有30篇是关于蔬菜种植的,占全书约百分之32,其中提到了31种蔬菜,至今26中在寿光仍有种植。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寿光县志》有对寿光物产丰富的记载,称寿光为“膏壤”。光绪年间的《寿光县乡土志》也有对寿光民风淳朴、喜爱务农的记载。《齐民要术》中曾提到在九月和十月种植蔬菜“以穰厚覆之”可以熬过寒冬的记载,这是寿光发展冬暖式大棚的历史传承依据。寿光至今流传“一亩园十亩田”的农谚,寿光种植蔬菜的历史传统,是“寿光模式”的重要渊源。
第二,全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仍然很大,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经济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2018年,寿光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627元,比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010元。2020年,寿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00元,比同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8696元。据测算,一个普通的长120米的黄瓜大棚,面积约2.5亩,两个季度的净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一个家庭如果种2到3个大棚,那么每年的净收入可以达到二三十万元。有了增收致富的经验,寿光人不搞技术封锁,据统计,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建大型蔬菜基地或者指导蔬菜生产,推动“寿光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对于我国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寿光模式”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寿光人民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努力开拓创新反哺国际市场的结果。在“寿光模式”发展前期,寿光人在以色列、荷兰、日本等地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发展精准滴灌、设施农业和嫁接技术等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蔬菜种子也百分之80依靠进口。到目前为止,寿光应用荷兰、以色列、日本和韩国等地最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结合本地品种研发和品牌打造,先后研制推广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等多种新的栽培模式和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新技术,蔬菜产业种植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到目前为止,寿光蔬菜辐射全国20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美国等国际市场。
第四,“寿光模式”缩小了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让全国5亿多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丰富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全国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缩小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有力地促进全国人民共同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全球78亿多总人口中,中国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19还多。中国城乡差距的缩小和农民的脱贫致富,将有力地推动全球极端贫困人口的减少,减小全世界人民的可支配收入差距,促进全世界的公民正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中国力量。
二、共同富裕
(一)什么是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是共同富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而是所有人的共同的富裕。共同富裕也不是杀富济贫,均贫富,而是先富带后富,逐步的、分阶段实现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物质的共同富裕和精神的共同富裕的统一。
全国和全党推进共同富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大钊和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就已经有了共同富裕的思想。比如,李大钊认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穷,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在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以此解决农民受土豪劣绅的压迫,没有自己的土地的问题,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47年,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响应土地改革的精神,彻底废除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规定全村农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53年,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该决议是我党第一次在正规文献中提到“共同富裕”的概念,决议提出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提出通过组织农民合作社的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毛泽东说,“难道六万万穷棒子不能在几十年内,由于自己的努力,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又富有强的国家吗?”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一个高级企业代表团时提出“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分配制度。一方面,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允许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再分配要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分配收入的职能,调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过大收入差距。江泽民提出,要“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要求我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个阶段是新时代时期。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017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中六次提到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他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多次强调共同富裕,认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二)如何推进共同富裕?
第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党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努力促进机会的公平和平等,政府实行再分配的调节职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的群体。初次分配重点强调提升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完善资本市场,鼓励居民投资,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再分配重点在于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推进建构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推进教育、社保、医疗、养老、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边远地区覆盖和倾斜。三次分配强调“加强公益慈善事业规范管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这包括注重建立社区型慈善组织,发挥慈善组织的带头作用,和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个人捐献等。
第二,照顾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群体的利益,帮扶困难群体。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二十大上,习近平都强调要“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近十年来,全国在妇女儿童事业上取得了跨跃性的发展,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持续上升,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从2012年的24.5/10万,千分之10.3,千分之13.2分别降至2021年的16.1/10万,千分之5.0,千分之7.1。妇女儿童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4%,比2012年增长了3.6%。普通高中、普通高校和硕士研究生比率均超过百分之50。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的比例超过百分之40。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要“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党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水平,改善残疾人的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8500万残疾人在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体育等方面获得了全面的支持,我国残疾人保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第三,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的设施化生产,发展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提升农民的技能,打造文明的乡风。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中表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据统计,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2012年增加了18618元。2021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率为2.5比1,比2012年下降了百分之38。202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2012年增加了22847元。2021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加了11014元。202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95.5%,2021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25.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比城镇居民快1.7个百分点。近十年来,农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长,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第四,加强和完善教育、社保和医疗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保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教育普及水平得到了历史性跨越,2021年全国共有各类各级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与2012年相比学校增加了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了2800余万人。劳动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年,比2012年增加了1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4.9%,比2012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全国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超过2.18亿。2021年底,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分别达到10.3亿人、13.6亿人。2021年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7733万人、9277万人和8323万人。2021年人均预期寿命78.2岁,比2012年增加了3.32岁。
第五,坚决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使命,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习近平强调,要“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东、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2020年人均GDP分别为9.34万元、6.10万元、5.59万元、5.19万元,2012年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则分别为5.75万元,3.06万元,1.61万元和4.60万元。这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西大区域的人均GDP差异正在逐步缩小。
第六,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产业结构持续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9.4%上升到2021年的15.1%。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十年间,我国节能量达到约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4亿吨。我国经济从快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超过350万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十年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了34.4%,中国的节能减排和双碳行动,为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地球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第七,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经济富裕,也包括精神富裕。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促进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红色革命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为共同富裕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为什么要推进共同富裕?
其一,共同富裕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全体民众共同富裕的思想在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已经有所体现。孔子在《论语·季氏》中已经说过,“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也就是说,不论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封地的大夫,都不应该担心人少而应该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要担心财富不多而要担心境内不安宁。财富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穷,人民和睦相处,就不觉得人少,境内安定,就没有亡国的危险。《孟子·梁惠王上》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说法,说明敬爱自己的老人的同时也要不忘敬爱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的同时也要不忘爱护别人的孩子的道理。西汉戴圣的《礼记·礼运篇》中也描绘了共同富裕,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景象。该书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选出来,每个人都讲究诚信,培养和睦的风气。因此,人们不只要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要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得享天年,青年人可以为国出力,儿童能健康成长,鳏夫、寡妇、孤儿、老而无子者、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因此,我国传统文化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底蕴。
其二,促进共同富裕,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马克思对理想社会的描画中就包括对共同富裕的构想。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就提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于“生产将以所有人富裕为目的”。[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提及,社会主义生产将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异化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表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改变人剥削人,少数人占有绝大多数财富的不公平的状况。
其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习近平指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使命,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2021年中国GDP总量超过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5万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八成。城乡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比率近十年持续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2.5:1,比2012年下降0.38。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四,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强调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全体人民的平等。这种“平等”的思想也体现在卢梭、康德、罗尔斯等著名西方伦理学家的思想之中。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对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奴役人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与人们日益膨胀的对差异的渴望一起促成了这些不平等现象的产生和蔓延。他认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解决之道,是根据社会契约成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让每一个人在这个正义的理想社会中都获得平等的权利和自由。罗尔斯进一步发展了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和机会,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最大化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的利益。他深刻认识到了绝对的平均无法实现社会和经济地位最不利者的利益最大化,因此社会的基本结构应该允许有利于最不利者利益的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
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什么是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3年3月,习近平第一次在国际场合正式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此之后,习近平多次在国际国内的场合提到要坚持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2018年12月10日,习近平在《世界人权宣言》7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道路。只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一定能够迎来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2022年9月16日,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讲话,讲话多次强调各成员国要坚持“政治互信”“互利合作”“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上海精神,在当前我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纪疫情阴霾未散,局部地区又起冲突的时刻,各国要携手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互扶持,共同合作,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2年10月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他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 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如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一,反对单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摒弃冷战思维,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不同国家和文明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在当前紧张的疫情形势下,中国已经为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20亿支疫苗,为保护世界和平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二,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中学习时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不懈地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的步伐,完善和健全绿色低碳政策体系。近十年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中国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其三,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学习中指出,“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十三亿多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十亿多人。
其四,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明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但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我国现在仍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全党要充分认识三农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效、农村宜居和农民富足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从温饱不足走向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跨度。到目前为止,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响脱贫攻坚战,农业综合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五,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强大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统一起来,保证了有效的国家治理,保障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求我们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的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倾听人民的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
其六,尊重和保障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学习中强调“呵护人的生命、价值、尊严,实现人人享有人权,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权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贫困问题,保障了人民生存权的基本权利。我们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保障了更广泛、更充分的民主权利。我们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发展和完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系,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我们尊重群众宗教信仰,全面开展扫黑除恶,打击各类犯罪,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为世界人权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为什么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为什么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特别是,既然一些西方国家打着“普世人权”的旗号在世界上强行推行西方的民主自由观念,干涉他国内政,那么为什么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还要弘扬这些似乎来源于西方并且具有西方特色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从中华文明的历史实践中提取出来的,是对中华民族历史经验的总结。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老安少怀”“不齐而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深刻蕴含。其中仁爱是和平的基础,民本是发展的出发点,老安少怀表现了公平正义的内容,天下为公体现了民主自由的理想。中华文明所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不同于普世价值,它不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抽象的个体的基础之上。相反,共同价值的人性基础是处于家国关系中的个人,这种人是“仁者人也”中的人,是具有道德感的人。这种道德的人的发展以他人的发展为前提,以尊重他人为前提。因此,这些具有道德感的人所建立的国家也尊重其他国家的独立和发展。(参见张志强,“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哲学动态》2022年第8期)
第二,我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面临这些全球性问题时,各国不是乘坐在190多只小船上,而是乘坐在一艘大船上。在这种局势下,各国人民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才有可能解决这个世纪难题。因此,要解决这些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就必须诉诸全人类都共有的价值。这些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实践中提取出来,但是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世界各国都承认的,每个人都平等的享有的权利。《世界人权宣言》表示,“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切平等”。联合国的190多个成员国都签署并重申了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的信念。
第三,在我们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气候变暖和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等全球性问题时,因为局面的复杂性和形势的严峻性,我们的政策是不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地求证,在这个时候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一个有力的武器,辅助我们探索和求证的过程。习近平指出,在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正要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人民开始有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和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习近平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权的基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坚持“人民至上”和“生命至上”的原则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的表现,体现了中国在推动人权事业发展上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我国进一步推动产业的绿色转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年来,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了34.4%,中国的节能减排和双碳行动,为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贡献了中国力量。2022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缩小全球贫富差距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四、“寿光模式”如何推进共同富裕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一)乡村振兴谋发展,农民增收出力量
“寿光模式”体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思想,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性又体现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共同体精神,小到一个村、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人们都由这种以团结和友爱的原则为核心的共同体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
寿光市的三元朱村是全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1989年,三元朱村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北上大连取经,学习大棚技术,发动村民一起建立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黄瓜。王乐义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当年17个带头建立大棚的人每个人都至少有2万元的收入。冬暖式大棚试验成功之后,王乐义等人无偿把大棚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在短短6年时间,寿光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年产量200万吨,寿光成为名副其实的“蔬菜之乡”。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明引起了中国蔬菜生产的“绿色革命”,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冬暖式蔬菜大棚技术的传播为中国亿万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好方法、好途径。2021年,寿光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527元,比2012年增加了13722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率从2012年的2.29:1缩小到了2021年的1.83:1。2021年,一则关于“寿光菜农人均年入40万元超发达国家”的新闻冲上热搜。据菜农回应,一个长约150-200米的蔬菜大棚,年收入可以达到30万至50万元。
据统计,山东省新建的大棚中有百分之70的“寿光元素”,全国新建的大棚中有一半以上的“寿光元素”。常年有数千名寿光技术人员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设大型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寿光模式”为全省和全国范围内农民的增收和城乡财富差距的缩小贡献了巨大的寿光力量。2021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比2012年增加了11288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71:1缩小到了2021年的2.26:1。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2012年增加了1101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10:1缩小到了2021年的2.5:1。
在世界范围内,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贫富差距日渐增大已经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全球性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难题。特别是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情况尤其严重,缩小贫富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全球任务。根据联合国《2021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年全球陷入贫困的人口数量比2019年增加了1.2亿左右,极端贫困率从2019年的百分之8.4上升到百分之9.5。饥饿人口数量可能增加1.32亿,达到8亿左右。根据2022年3月中国财务部和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中国减贫四十年:驱动力量、借鉴意义和未来政策方向》报告,按照世界银行的绝对贫困标准(每人每天1.9美元),过去四十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大约8亿,占同期全球减贫人数的百分之75。2019年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为百分之0.6,比1978年的百分之97.5下降了96.9个百分点。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7.7亿下降到了2019年的550万,减少了近7.65亿。
“寿光模式”为中国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榜样力量。“寿光模式”中以三元朱村的村民为代表的“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的寿光精神,体现了从乡村到县市,从县市到全国,从全国到全世界,人与人紧密相连,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和共同体精神,为全国城乡差距缩小,农民收入增加,缩短全球贫富差距,解决严峻的全球问题,贡献了寿光力量。
(二)新冠疫情来得急,寿光蔬菜来支援
据报道,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为新冠疫情封城,武汉的蔬菜供应成为一项大难题之际,1月27日傍晚国家发改委下发紧急通知,指定寿光每日为武汉提供蔬菜。崔岭西村的寿光众旺蔬菜合作社接到寿光政府的任务之后紧急召集农户开会,在两个小时内组织了40多个志愿村民在蔬菜大棚连夜采摘,合作社在一晚上的时间凑足了60吨西红柿送到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农产品物流园进行检测、装箱。1月28日上午,15辆载满20多种蔬菜的大卡车运载了约350吨蔬菜,从物流园驶出,千里驰援武汉。疫情期间,寿光每天为武汉提供了大约600吨的蔬菜,解决了这个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的蔬菜供应难题。
2020年6月11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突发疫情。由于新发地承担了北京百分之8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是首都的“菜篮子”,新发地由于疫情突然闭市导致了北京十几种蔬菜的需求量和价格突然上涨。寿光一直是北京蔬菜供给的大户,自1996年“寿光-北京”绿色通道开通后,寿光供应了北京三分之一的蔬菜。新发地的疫情导致对寿光蔬菜的供应要求大大增加。6月13日,寿光一百多家蔬菜合作社紧急调配200多吨蔬菜运往北京临时设立的蔬菜批发点进行分销。6月13日至17日,寿光向北京调配蔬菜2133吨,每天平均供应400吨以上。6月18日,在商务部的协调下,北京承储企业在寿光增购了5000吨蔬菜以备不时之需。在新发地疫情持续的一个月多期间,寿光为北京供应的蔬菜越来越多。随着供应量和储备量的增加,北京蔬菜价格逐渐恢复。
在武汉和北京的新冠疫情危机中,寿光蔬菜为保证这两个特大城市的蔬菜供应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与寿光的蔬菜合作社配合政府任务与寿光菜农以极快的速度响应国家号召和市场需求紧密相关。中国自古以来都以“小农经济”为主,这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长期以来,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受自然灾害等的影响,导致了农村人口极端贫困,农业发展缓慢的问题。寿光的蔬菜合作社使分散的农户抱团取暖,与公司对接,解决了寿光蔬菜的销路问题。在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性重大灾难时,这种“抱团模式”体现了寿光菜农的速度和力量。据报道,寿光现在已经有果蔬合作社1487家,年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的合作社达到810家,众旺果蔬合作社等12家蔬菜合作社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到目前为止,寿光已经建成以合作社联合会为龙头,15家镇街合作社分会为骨干,68家市级以上示范社为支撑的高品质合作社架构,带动了百分之80的寿光农民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
山东一直流传着“山东济南,中国青岛,世界潍坊,宇宙寿光”的戏称,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寿光的蔬菜销往全国20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委内瑞拉等国家。据统计,山东是全国蔬菜水果产量和出口量第一的大省,农产品出口值占全国农产品出口的百分之25。据报道,日本国土面积小,蔬菜供应不足,通过日本和山东的海上蓝色通道,寿光出口的蔬菜在一天内就可以端上日本人的餐桌,而寿光蔬菜的价格还不到日本蔬菜的一半。韩国也面临国土面积小,农产品品种少和数量少等问题,2020年,韩国受台风和超长雨季等的影响,蔬菜减产,价格大幅上升。韩国的大白菜价格飙升到62元一颗,突发“泡菜危机”。在韩国临时取消对大白菜的百分之30进口税的情况下,寿光筹措了大批的白菜,紧急送往韩国,帮助解决了韩国的“泡菜危机”。
在全球新冠疫情突发等危机袭来的时刻,寿光菜农秉持寿光精神以寿光速度发往疫区或灾区,为满足疫区或灾区的蔬菜供应量、稳定疫区或灾区的蔬菜价格贡献了寿光力量。寿光的“公司-农村合作社-农户”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模式,为寿光菜农抱团取暖,以最快的速度在疫情或其他危机来临之际驰援灾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疫情爆发和其他危机来临之际,寿光人民扶危济困的精神,体现了全国人民亲如一家,世界人民紧密相连的共同体精神,为推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全球变暖怎么办,绿色产业来帮忙
2018年7月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坐落寿光。该中心在寿光市新建了18个重点园区,推行六个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即“统一农资、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打造寿光蔬菜标准。田柳镇示范园区是这18个重点园区之一。该园区配备了大型水肥一体机,多功能植保机、智能温控等,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化管理,每亩蔬菜每年可以节省60多个人工,节省百分之40的水量,提高百分之50的肥料利用率。这使得每个大棚都成为了“绿色车间”和“绿色工厂”,这些示范园推动了寿光蔬菜标准在全国的推广和应用,为我国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模版。
在寿光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所展示的第7代大棚中,有吊挂式番茄、旋转式花卉和现代鱼池的有机结合,鱼池中的水含有水生动物的粪便和其他杂质,为蔬菜提供了营养成分,被蔬菜吸收过的水经过净化又再流回鱼池给水生动物食用,实现了鱼菜的良性循环共生。鱼菜共生的系统适合各种蔬菜的栽培和种植,比如白菜、紫苏、菠菜和韭菜等绿叶蔬菜只有很少的营养需求,可以很好的适应鱼菜共生系统。其他品种的蔬菜比如西红柿、黄瓜和辣椒等,有较高的营养需求,但也可以在鱼群密集的鱼菜共生系统中良好生长。在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的粪便如果直接排到河流中会给环境造成负担,使水质恶化,但是这些废水用来种菜反而提供了蔬菜的养分,蔬菜又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蔬菜吸收过的水流回鱼池可以循环使用。这种鱼帮菜、菜帮鱼的鱼菜共生系统,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将为减轻农业产业化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做出重大的贡献。
寿光依托蔬菜产业特色,推动蔬菜产业的绿色产业转型,以绿色科技为引领,推动了我国蔬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寿光市还将蔬菜元素深入园林绿化之中,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占地600余亩,形成独具特色的蔬菜园林景观。弥河沿岸也进行了大面积的绿化,弥河风景区总长7公里,面积200余万平方米,是寿光的一条亮丽的风景线。弥河风光带把贾思勰植物园、高科技农业园、海外乡村风情园和百乐生态园连成一线,形成了寿光“一带四园”的独特景象。寿光还筹建了占地近200平方公里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园区,形成了2.5万亩的巨淀湖,占地1万亩的双王城水库,6000亩的林海生态博览园,使寿光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2015年,寿光绿化覆盖率达到百分之44.8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3.46平方米,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到目前为止,寿光市有两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绿色工厂,这些绿色工厂实现了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和能源低碳化。寿光的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通过智能生产把这些原料变成全降解的生物基材料,用来生产可降解的环保购物袋等。据报道,这些环保购物袋可以在1个月到1年的时间里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为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做出了贡献。
以“寿光模式”中的蔬菜产业绿色转型为缩影,我国在十八大以来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了10亿千瓦,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均居世界第一。十年间,我国节能量达到约1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4亿吨。我国森林面积持续增长,近十年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5年以来中国累计节能量达到了全球的百分之5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驾驶新能源汽车和使用环保购物袋已经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为,绿色、健康、环保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
通过产业的绿色转型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中国的绿色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早日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百分之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少排放了二氧化碳约58亿吨。在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时,正如习近平在2022年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所强调的,“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企图把谁扔下大海都是不可接受的”。寿光模式的绿色转型体现了习近平所强调的共同体精神,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寿光贡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p.743。
原载:王立胜主编《乡村振兴战略齐鲁样板的寿光探索——十八位哲学青年眼中的“寿光模式”》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23年。引用请参考原文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