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王凌晓:“后圣”荀子与“隆礼重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683 次 更新时间:2024-01-04 15:21

进入专题: 荀子  

王慧   王凌晓  

 

日前,国内首个专门用于古籍处理与研究的智能工具——“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研发成功。这一智能工具是包含《四库全书》在内的古籍文献超20亿字大型语料库,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翻译、自动标引等功能。

被称为“古籍版ChatGPT”的智能工具,为何取名“荀子”?研发团队表示,荀子不仅是先秦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散文家,也是语言学理论阐述的开拓者,如此命名是纪念这位语言学先驱。

那么今天咱们就来谈谈荀子,这位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圣人级”人物。

荀子名况,字卿,出身于贵族王室,战国末期赵国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荀子青少年时代就学有所成,曾三进三出齐国稷下学宫,三次出任学宫祭酒,被推崇为“最为老师”。

公元前285年,荀子自赵国千里迢迢行至齐国都城,进入稷下学宫,此时正处于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的态势。

在齐国君主齐湣王的眼中,荀子勤勉业精以治学,才思奇特而礼法,益于强国安民。因而博得齐湣王的喜爱和重用。齐湣王初期,荀子融合先秦诸子之说,主张“大一统”理念,强调“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做法,这些皆与齐湣王的想法契合。于是,齐国用荀卿之术,换来国力强起而立于秦、楚、燕、赵、韩、魏诸国前列。

荀子三次往返齐国,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先后经历了齐湣王、齐襄王、齐王建三任国君。在齐襄王时期,稷下贤士云集,光芒夺目。期间,荀子及学宫门下的学士议政研学“兼皆为之”,一方面为齐国提供了“君道”“王制”等大量的治国良策,一方面如“隆礼重法”等许多流传后世的学术思想也在此确立。

史家评价说,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更是中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它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而功不可没的领军人物,当属一代后圣荀子。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战国末期的发展进程,也影响到了秦汉及汉以后的思想统治体系。而对于儒学经典的传承,荀子具有“承前启后”之功。儒学经典中,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

冯友兰曾评价:“孟子之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荀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荀子在中国历史之地位如亚里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似之。”无疑,荀卿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上,代表着历史和时代的厚度与高度,“后圣”之魂仍然是一种最崇高的伟大境界。

“劝学修身、先义后利、隆礼重法、积善成德。”这四句成语,均出自《荀子》一书,基本可以涵盖荀子思想的核心价值。

“隆礼重法”则是荀子最重要的治国理念之一。“隆礼重法”在《荀子》诸多篇章中多有表述,《荀子·君道篇》中有“法者,治之端也。”法制,是治理国家的开端。“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尊重礼义,法制完备,国家秩序就有常态。

荀子认为,人人都秉持高尚的道德,遵循正确的礼仪,社会秩序就会井然有序。“礼”即人类行为道德的基本规范。为了确保公共秩序的正常运转,“礼”的遵循不免要诉诸法制的强制性。隆礼重法,礼法并重,相互作用,礼为根本,法为补充,法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礼”能完全解决社会治理的一切问题,那就不必用“法”。其实不然,“礼”中有“法”,“法”中有“礼”。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不能安定民心。“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荀子“隆礼重法”“劝学修身”的治国方略,曾在与之有着不解之缘的楚国兰陵得以运用和实践。荀子曾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著书立说,整理儒家思想典籍。

公元前255年,荀子与楚国兰陵相遇。楚相黄歇早就赞赏荀子“隆礼重法”“劝学修身”的治国方略,也了解这一思想虽在齐国稷下确立,但没有得以实施。楚相便任用荀子为兰陵令,给他了一个施展政治抱负的机遇。楚国与其他诸国相比,领土最为广阔,而兰陵曾为鲁国次室邑,兰陵令一职非同小可。

相传,荀子上任初始,就召集地方“三老”、乡贤、里长、族长聚会,他亲自讲述《周礼》《律历》和孔子的“礼学”。荀子针对“鲁风楚润”影响下的兰陵实况,重申“以礼统法,明德慎罚”主张,明确“法义”“法数”“类”三个法学概念让大家一起讨论执行。自此,荀子“隆礼重法”理念应用到辖区社会治理之中,开启了“以德治县和以法治县”相结合的“兰陵治理模式”。

荀子“两任兰陵令”,前后18年。荀子的“兰陵礼法实践”,正是中国古代“礼统”和“法体”的生动体现。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提到:“故稷下扇其清风,兰陵郁其茂俗。”如此言之,一说兰陵为当时思想文化高地之一,也说高地的人气风气皆因荀子的到来而致,更因荀卿成功教化影响所为。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兰陵多善为学,盖以荀卿也。”荀子离任后在兰陵度过他的余生,终老葬于斯地。期间,先秦时期的李斯、韩非及贾谊等出自荀子门下,兰陵萧氏、王氏、匡氏、徐氏、缪氏等望族子弟2000余名为其门徒,如萧望之、疏广、疏受、匡衡、王良等都受其影响,大多成为栋梁之才或治学大儒。他还系统整理自己的学说,完成了数万字的著作《荀子》,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谭嗣同在《仁学》中说:“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足以肯定了荀子学术的历史地位。荀子“隆礼重法”的理念,是秦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更成为“两汉”及之后历代王朝治国理政的方略。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进程中,仍具有时代意义和影响力。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今在荀子当年“施政立说”之地兰陵(现临沂市兰陵县),随机攀谈的路人,大多能随口引用荀子的名句。在基层社区,荀学宣讲、流动讲堂等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课堂。荀卿路、荀子庙、劝学广场等地名风物,也在直白地诉说着兰陵与荀子深远又紧密的历史链接。

“把文化用起来,是最好的传承。”荀子“隆礼重法”思想对基层社会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荀子思想重要的形成、实践和传承地兰陵县,提取其思想要义,创设镇、村两级“隆礼重法”调解室66处,把荀子的“和合观”注入“三联+三访+三治”工作机制,情法理并重集中化解矛盾纠纷。“情为先、礼为要、法为底”,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鲜活实践。

就在不久前,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名单公布,“新时代荀子文化传承发展的兰陵实践”成功入选。

《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为荀子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总能给人以启迪。正如荀子的思想,有理想性,也有实践性、现实性,仿佛不那么“浪漫”,但更具务实意义。

    进入专题: 荀子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839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