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峰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388 次 更新时间:2023-11-28 23:29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臧峰宇  

一、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特质

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早期,以胡适、陈序经等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派”与以梁漱溟、张君劢、熊十力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均提出明确的文化发展主张。前者认同西方现代化理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否定性反思。后者反对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精神生活受到的影响,为解决中国问题而追溯历史和文化,欲以“本心仁性”安身立命,进而融合西方文化的长处。其中不乏以现代意识重释中国古典观念的探索,但对文化发展基本上持一种超历史的态度,体现为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形成的文化史观。

上述两种观念之弊为时人所见,新文化运动将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决意在与“旧我”决裂的过程中寻找真理,成为思想解放的重要引擎,但因急于更新而对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缺乏辩证的分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此进行了反思,一方面,以唯物史观批驳“倒果为因”的文化史观,认为文化深层次变迁从根本上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恰如瞿秋白所言:“二十世纪以来,物质文明发展到百病丛生。‘文明问题’就已经不单在书本子上讨论,而且有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实际上来求解决了。”在这场实际的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勇敢地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既要在批判中继承传统,又要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师夷长技,因而是一种双重变奏。另一方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总结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遗产并加以继承,在不懈奋斗中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于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形成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逐渐得到重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取向得到强化。这在思想文化领域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例如,贺麟在彻底把握西方文化的基础上欲求儒家思想的新发展,以黑格尔主义方式重新论证了“心外无物”,提出了“自然的知行合一观”。冯友兰力图“写一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南的中国哲学史”,他认为“一时代的经济状况,对于其时代之文化等,甚有影响,此诚无可否认。”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用以破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在归纳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将其上升为理论认识,逐渐成为学界文化研究的一种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持续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种精神动力源于中华文明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映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文化传承发展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人们的实践创造是在承继历史的前提下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种文化传承发展并非复古泥古,而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向未来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不仅存在于典籍和文物中,而且流传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成为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文化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日益强劲,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更好满足。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在独特的国情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明确其历史任务,彰显了中华文明演进的规律性特征。与古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相连接,现代中国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重塑,并根据社会条件和文化传统稳健发展。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程中经历了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多次变迁,经史子集、礼乐教化、四大发明曾闻名于世,经过多民族文化融合而兼收并蓄,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传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会通中绽放新的活力。中国式现代化因文化传承发展而激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将不断汇集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与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融为一体。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必然带来文化观念层面的变革,人们以往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必然在新的社会建设中得到更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文明重塑不仅照亮了博物馆中为人们静观的历史文物,而且成为日常生活中不断生成的文明实体。“读圣贤书”,“学而优则仕”,是古代学人的自觉追求。这种传承一方面彰显了修齐治平的精神境界,使民本、王道、仁政等观念转化为明君良相的道德实践,一方面也存在上述理想在古代读书人的为官之道中口惠而实不至的境况,因而需要扬弃文化糟粕的移风易俗。以唯物史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明重建,使之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明确为什么人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的问题,使人们平等享受文化资源,切实满足文化需要。

在历史上任何时期,文化建设几乎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基于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形成的。解决今天的问题,不能在几千年前古代思想家的文献中寻找现成的答案,而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以“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保持文化主体性、精神独立性、思想主动性,创造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以“古而又新”的资态彰显了中华文明的特质。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取长补短、兼收并蓄,以正确的态度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不是超越时空的存在,而是时代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这种文化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要素而推陈出新的结果,体现了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与历史进步同频共振的。历史的选择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深层次体现为文化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科学指南,同传承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映现了文明发展的璀璨图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结构,看到其基于历史实践所规定的层次和特征。中华文明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彰显走向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价值。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展现了改变现实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马克思主义反对事理分离、心物分离,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性意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在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精神上的自立自信,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实践创造。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在与世界文化会通中激活新的创造力,以新的思想解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以新的思想解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思想解放具有解决当前乃至未来社会发展问题的明确指向,其价值不只停留于思想本身,其现实性表现为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与方法。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形成和发展且随历史演进而延续的。以新的文化使命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观念前提。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明确的历史定位和时代内涵,体现了独特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基于中国国情实现稳步迈进、协调发展,也要符合基本世情实现合作共赢、和平发展。与西方现代化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开端,依靠坚船利炮巧取豪夺建立的现代世界体系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物质主义膨胀的模式,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丛林法则和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和坚毅的战略定力维护世界和平。其中内蕴着与西方现代化不同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发展观,体现了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历史意义。

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古今文化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逻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积极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实践探索中实现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盛世修文,文脉贯通。今天,我们要承古拓今,促进文化对话与文明交融,使实现综合创新的中国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国人的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深层次体现为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和中国人的现代化。现代中国人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新文化的主体,又总是从既有的思想中寻找与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正是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深刻理解“中国向何处去”的根本问题,并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创造中焕发了内在于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哲学理念、道德意识、价值情怀的勃勃生机,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汇成延续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的现代中国文化的主流,成为确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成就的文化底气之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观念,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的。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现代意识,促进了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进程中的自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在于“两个结合”。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认同的根本支撑,是我们形成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两个结合”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只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逻辑,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方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内在的精神动力。

综上所述,文化立世,文化兴邦,文化关乎国本和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我们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和独特优势。今天,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科学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进而实现其现代转化,激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治理智慧,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应面向未来的实践创造的大逻辑。在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繁荣兴盛,秉持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臧峰宇,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763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10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