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长期保持高质量发展对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推进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创新增长和绿色增长为全球经济复苏、增长和转型提供了新机遇。中国引领全球化发展方向,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新平台,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中国积极推动完善全球贸易、金融治理和深化国际发展合作,为促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探索了新方案。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全球化 全球经济治理 世界现代化
作者系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原载于《当代世界》2024年第12期
中国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中国之“大”决定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前所未有,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影响前所未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经济的意义全面而深刻。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本质要求。中国秉持“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的发展逻辑,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第一,长期稳定增长带动全球经济复苏。近年来世界经济动力不足、增长乏力,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为世界注入强劲动能。2013—2021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为6.6%,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远高于2.6%的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和3.7%的发展中经济体平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七国集团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即使是抗击新冠疫情的3年,中国经济仍保持了4.5%左右的年均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约1.8%的平均增速。2023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仍然实现了5.2%的增长,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2012年的11%左右升至2023年的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也不会变,中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以自身稳定发展为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带来宝贵的确定性。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中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的GDP分别增长1.3、0.8、0.6、0.5和0.4个百分点。中国不仅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以及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是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依托人口超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4亿的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必将为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多新空间新机遇。
第二,创新发展赋能世界经济增长。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新时代以来,中国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
在政策层面,中国重塑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布局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举措,进一步释放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从实践成效看,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40余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5余万家,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2023年中国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机组等高端装备研制取得长足进展,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国际上,中国主张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唯有开放合作才是正道。中国努力推动加快建设要素融通的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促进科技创新人员和资源等自由流动,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等,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生态。截至2024年8月,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8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成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实施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联合示范项目等,与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分享中国创新发展的成果,为世界各国共同实现创新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中国贡献。
第三,绿色发展助力全球经济转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新时代以来,中国协调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统筹国内发展与国际责任,在发展观问题上开展了一场深刻革命。在国内,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特别是在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推出大量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持续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后劲。2013—2023年,中国以年均3.2%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际上,中国积极推动达成和全面有效实施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双多边合作中提出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绿色金砖”等理念,拓展绿色产业、清洁能源、绿色矿产等合作,坚定做绿色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和务实行动派。如今,中国贡献了全球近50%的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和50%以上的新能源汽车产量。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9.9%,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发展增量,孕育的投资和消费市场每年将达到10万亿元级,奠定了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亮丽底色,打造了更多经济增长点,大大丰富了国际市场供给,缓解了世界通胀压力,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重要推动力。
第四,开放发展推动经济全球化。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必定是高水平开放的经济。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彰显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的决心。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不断对接国际经贸规则,参与、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也是从商品和要素流动性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性开放转变的过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分批次设立22个自贸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主动对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加入两个协定进程,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不断扩大自主开放和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单边开放,通过自身开放促进世界共同开放,实现良性互动。
中国坚持敞开大门搞建设,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实施高水平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合理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稳步扩大市场准入。陆续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擦亮“投资中国”品牌。
中国式现代化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探索新方案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不适应不匹配愈发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密不可分,中国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破解贸易、金融、发展等领域的治理赤字,推动建立包容、平衡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进行了重要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一,推动完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在多边贸易体制遭遇逆全球化冲击之际,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积极履行入世承诺,坚持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核心地位,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拓展发展空间,也为完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贡献中国力量。
大力践行非歧视、互惠、透明等原则,全面履行入世承诺,截至2024年7月底,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以身作则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维护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为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阐明自身立场及建议主张,提交多项改革提案,积极推动上诉机构尽早恢复正常运转,特别是强调维护发展中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有力保障发展中国家发展利益和政策空间,增强多边贸易体制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主动发起或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式诸边谈判,主动牵头设置并成功完成《促进发展的投资便利化协定》谈判,参与完成服务贸易国内规制谈判、全球数字贸易规则谈判等,对重振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功能、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发挥关键作用。
第二,积极参与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等全球性金融机构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主动性越来越强,程度越来越深,力度越来越大。
一方面,基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致力于推动改革现有国际金融架构,在确保金融安全网资源充足的同时,使国际金融架构的代表性更加合理。推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特别提款权、投票权、贷款审批程序改革,增强多边开发银行融资和贷款能力,推动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参与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债行动,改善对南方国家的发展融资等,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更加包容和公正,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挑战,维护全球金融稳定。
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新的国际金融机构,开创发展中国家组建多边金融机构的先河,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提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该行目前已批准近300个项目,累积批准融资总额达537亿美元,动员1700亿美元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为促进亚洲及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推动成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该行成为首个完全由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发起成立的多边开发银行,目前已批准100多个项目,货款总额已达约350亿美元,为金砖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数字基建等众多领域发展提供有力融资支持;设立丝路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等股权投资机构,通过股权、债权、贷款、基金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为国际经贸合作和双多边互联互通提供投融资支持。
第三,大力推进国际发展合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是全球减贫与发展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
中国基于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大国担当,着眼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在国际上郑重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坚持发展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普惠包容、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为减贫脱贫、粮食安全、经济复苏、教育卫生等当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紧迫问题提出“21世纪的解决方案”,为推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了“加速器”。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倡议框架下已开展1100多个项目,全球发展项目库已实施超过600个项目,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2024年11月18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着眼同广大发展中国家携手实现现代化,宣布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包括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在已经开展1100多个发展项目基础上,建设好“全球南方”研究中心,继续用好200亿美元资金窗口支持发展中国家,深化减贫、粮食安全、数字经济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高度赞赏和普遍欢迎。
中国打造合作新平台,助力共同发展。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200多个城市,成功建设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此外,从举办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博览会到举办消博会、链博会,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再到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成功举办各具特色的国际性展会,为国际合作搭建了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新型优质平台,真正把中国大市场变成世界大机遇,以实际行动促进全球经济循环、助力共同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选择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进程。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实现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路,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进程,对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形态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改写了世界现代化版图。现代化起始于西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性产物。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由于西方国家率先实现现代化,形成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所以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控制着现代化话语权,将现代化同西方思想文化等特定身份标签划等号,把西方化吹捧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选择,严重遏制了各国进行现代化建设探索的可能性。
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实现现代化的身份限制和固定模式,宣告了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发展中国家可以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而走向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思想上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垄断,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新路径,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选择,对于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有重要的典范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极大改变了世界现代化的版图。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到30个,人口总数不超过10亿。在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前,世界的现代化只是少数人的现代化。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将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这是人类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一个如此大规模的国家步入现代化,改变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现代化版图,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向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了现代化新路径,丰富了世界现代化理论。中国国土面积广袤、人口规模巨大、地区差异悬殊,在这样超大规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和世纪性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丰富了实现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是一个“串联式”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中国发展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很多方面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这既佐证了现代化之路的多样性,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探索提供了借鉴。
中国式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固有的先天性弊端,拓展了实现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对外殖民血腥掠夺、对内残酷剥削人民的原始积累基础上的,存在种种内生弊端,比如贫富分化、物欲膨胀、掠夺自然、侵略扩张等,给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带来诸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成功推进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大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全新图景,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给世界各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带来宝贵启示。
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助力“全球南方”现代化,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到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到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中方提出支持“全球南方”合作的八项举措、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支持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务实举措等一系列中国方案,表明中国始终心系“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展现了中国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的坚定决心,为“全球南方”实现现代化注入更强劲动力。
中国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球南方”现代化的实践,在更深和更广的维度上积极探索世界现代化新路径。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郑重提出世界现代化应该是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互利合作的现代化、共同繁荣的现代化。2024年9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系统提出要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明确了携手推进现代化的目标方向,擘画了建设更美好世界的共同愿景。“六个现代化”与“全球南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迫切期待高度契合,体现了对现代化内涵与规律的深刻把握,也凝结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总结,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窠臼,填补了人类现代化理论的空白,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共同奔赴现代化之路具有重要引领意义。
结语
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中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既以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又为世界现代化理论探索了一般规律,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实践基础。总之,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不断前进对促进全球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推进世界各国同行现代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