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俄乌冲突改变了欧洲的地缘安全结构,让欧洲国家饱尝通货膨胀、能源短缺和难民涌入的苦果,那么巴以冲突正撕裂欧洲社会,迫使欧洲各国政府及民众“选边站”,并外溢出一系列让欧盟和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难题。尤其是在激进极端分子于法国和比利时发动袭击后,欧盟国家的内政部长们近日表示,他们希望加速遣返“被视为危险的非法居留的外国人”。
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后,大批支持巴勒斯坦的人群在欧洲各国举行抗议示威,极个别人试图用恐袭手段来影响欧洲社会。例如,法国一激进青年杀害了一名57岁法语教师,后被以恐怖罪起诉;两名瑞典人在比利时首都被突尼斯籍恐怖分子枪杀。过去几周,法国多个机场和凡尔赛宫数次遭遇炸弹威胁,英国情报系统正考虑将恐袭风险级别提升至最高等级。
欧洲政党内斗、族群分裂,社会抗议和示威游行不断。围绕俄乌冲突欧洲各政党之间本已产生嫌隙,在巴以冲突的助推下政党内斗、族群分裂愈加严重。法国极左翼政党“不屈法兰西”拒绝将哈马斯定性为恐怖组织,遭到该国参议院议长批评;德国选择党领袖呼吁保护以色列免遭政治化伊斯兰侵害;英国首相声称“至暗时刻”将与以色列站在一起,但工党领导人科尔宾则谴责以色列,强调剥夺巴勒斯坦平民生活必需品也是战争罪。欧洲国家普遍支持以色列的表态,背后也有玄机:一是害怕人口老龄化的欧洲社会日益伊斯兰化,二是挺以色列等于变相遏制欧洲的伊斯兰势力,三是表明欧洲与美国站在同一战线。
在社会层面,欧洲各国都涌现出声援巴勒斯坦派和挺以色列派。随着巴以冲突升级、双方遇害者越来越多,连日来欧洲的巴黎、伦敦及布鲁塞尔等大城市出现大规模社会示威游行,数万民众举行声援巴勒斯坦集会,谴责以色列在加沙屠杀民众。社会撕裂还蔓延至欧洲大学校园,德国柏林一所学校还出现师生斗殴事件。在互联网平台,围绕巴以冲突孰对孰错,各派也唇枪舌剑、激烈交锋。
除了这些难题外,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还面临政策困境。欧洲一些国家长期奉行移民和难民接纳政策,但近期恐怖袭击事件的增多,迫使他们不得不修改移民法和难民庇护政策,并加快对“混杂其间的激进分子”身份甄别和驱逐工作。例如,法国内政部通过审理2852个案件,最终“筛查”出19名激进分子,拟将其驱逐出境。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引发移民和难民的抗议,也会引发内部司法和人权方面的非议。
面对巴以冲突引发的欧洲内部族群和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撕裂,欧盟认识到必须要利用法律手段做些什么。欧盟内政事务专员伊尔瓦·约翰逊近日表示:“对一个成员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的人也会对另一个成员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这就是为什么应该必须立即遣返那些可能制造危险的人。”伊尔瓦认为,针对当前的情况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呼吁,以便推进这一欧盟立法。比利时庇护和移民事务大臣则表示,“欧盟需要采取更强有力的做法,以实现更强有力的遣返政策”,并强调有必要就欧盟移民和庇护协议进行谈判。当然,欧盟能否通过这样的立法,首先还要过欧洲议会这道坎。
实际上,推动遣返立法背后还有一个现实因素,是欧洲想减轻自己的难民负担。俄乌冲突已经给欧洲社会造成数百万乌克兰难民的沉重负担,如今巴以冲突可能还会给欧洲带来几十万巴勒斯坦难民,这对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不修改《都柏林难民庇护公约》,难民危机爆发时就会让接纳难民的一线国家意大利、希腊等不堪重负,很容易导致难民分摊的矛盾及成员国之间的指责推诿。而且,若通过了相关遣返法律,就对那些容易闹事、不认同欧洲价值观的难民中“危险分子”形成震慑,缓解当前的社会撕裂。
眼下来自中东北非等地的阿拉伯民族,在欧洲的移民人数庞大,仅法国就有500余万,德国也有数百万穆斯林移民。不同宗教信仰间的冲突,很容易在欧洲社会掀起族群矛盾。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在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双重冲击下,欧盟及欧洲国家将面临族群分裂、社会动荡和安全风险等多重难题。若处理不好,将给欧洲社会和欧洲一体化前景蒙上阴影。
赵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2023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