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也只有真正实现现代化,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与本质要求。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研究;二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理论内涵与鲜明特征研究;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基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五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研究。
学界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本质与特征提供了丰富的学理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继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研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需要我们回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变,比较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走过的历史进程及经验教训。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在对比一些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深刻教训中感悟中国坚持走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也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优势,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一)早期现代化发展理论对落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探索
“二战”后,伴随着亚非拉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独立,也随之诞生了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因为高度发达的工业是西方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标志,所以早期的现代化发展理论以工业化为中心,注重资本形成,注重政府和计划的作用,注重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战略以实现现代化。其中,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学者的相关研究最具有代表性。一些国外左翼学者和学术流派对不发达国家发展的研究,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学者的研究,也被称为激进主义发展理论,他们的理论主张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理论背景。通过比较西方和发展中国家近代以来的历史,许多国外学者认为持续的自主性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产生于西方、东方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世界体系论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前世界上存在着许多比较重要的政治经济活动中心,但它们都不是建立在连续不断的资本积累这一结构性需求之上的。正是西方国家产生了能形成持续进行自主资本积累的社会条件,因而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一种与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转变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这是发展中国家落后于西方的最重要的经济根源,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一直没有摆脱农业国的地位,奋进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因此,早期的现代化发展理论学者特别注重自主资本的形成,认为无论是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私人资本的形成,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资本的形成,只有持续不断地投入和积累资本,才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为了实现资本形成和现代化工业化战略,许多现代化发展理论学者特别是国外左翼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需要彻底改革社会结构,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就呼吁不发达国家需要彻底改革。其中,土地改革是社会改革的重中之重,美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保罗·巴兰深入分析了土地改革对于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他认为,落后国家中的地主阶级和地产阶层榨取的经济剩余有相当部分被过度消费消耗掉了,大大迟滞了社会发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改革不仅必须与资本积累一起进行,而且需要伴之以工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只有通过土地革命才能推翻封建制度,并使国家服从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总之,没有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彻底社会革命,从而实现持续的自主性资本积累,现代化、工业化是不可能完成的。
(二)“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实践历程及其经验教训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现代化,都普遍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改革。在经济发展体制上面,许多发展中国家注重国家的作用,政府对经济实行较强的干预,发展了许多国有企业,主要采取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初步建立了一定的民族工业体系。一些发展中大国,如巴西的现代化建设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涌现出了飞机制造、电子、核能、石油化工、军工生产等现代工业部门。但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未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特别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土地改革在许多国家并未根本进行,两极分化、旧有的阶级阶层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阻碍着经济社会的进步,走的仍然是一种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为旧的既得利益阶层的阻挠,又基本上全盘复制西方政治体制,行政管理能力低下,存在着严重的贪污腐化、低效率等现象,因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绩效不高。东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成效普遍被认为较好,这是因为这些国家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由于没有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社会进步,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一些国外左翼学者也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埃及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未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虽然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正在向充分发达的自主中心的形态发展。因为,这些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并不是为发展大众消费品生产服务的,而是为发展出口和奢侈品生产部门服务的。大庄园主、富农、买办贸易资产阶级、国家官僚等寄生性社会集团的存在使南方国家国内市场主要依靠这些社会集团对奢侈品的需求而不是大众消费品的需求,而出口部门和奢侈产品供应部门需要花费大量资本的投资,这只有寡头大跨国公司能够承担,这就造成了技术依附的物质基础和跨国公司的统治。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反而为外国资本提供了新的机会,南方国家经济的外向依附性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虽然这一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体制和现代化战略方面和社会主义国家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其工业化成就却不如社会主义国家。其中的原因,国外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学者认为在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依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是一种依附性的发展和资本积累,不是自主中心式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和资本积累。
(三)改革开放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探索中华民族的工业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民族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也认识到,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先决条件。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任务,除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以外,在国内,就是要消灭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中国只有经过彻底的社会改造,“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这样,就可以使中华民族来一个大翻身,由半殖民地变为真正的独立国……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制定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这一科学概念,并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理论和实践探索。毛泽东认为,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要独立自主地搞建设,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同时也要注意学习外国好的经验。他还指出,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探索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因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已经对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进行了彻底的社会革命,现代化发展成效较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中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总之,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独立自主搞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这是十分必要且符合当时的历史趋势和中国国情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历程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演变
早期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虽然一些理论设想较好,但因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像社会主义国家那样经过彻底的社会改革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的制约,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发展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兴起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过分推崇市场机制,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鼓励出口替代工业化战略,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的需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还推崇金融自由化理论和政策,却忽视了金融安全,从而在实践中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发展理论还探讨了人力资本、制度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物质资本只是全部资本的一部分,还有人力资本,因此要注意教育和科技在发展中的作用;物质资本积累虽然重要,制度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但新制度经济学把私有化产权制度作为核心制度,认为实现经济发展就是要进行私有化产权改革,确保产权清晰,这是不正确的。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相对进步的发展理念,如注重人的发展,强调社会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综合协调发展;要注重发展方式的集约性和可持续性,倡导绿色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但这一时期现代化发展理论由于总体上受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较大,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新自由主义学说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许多国外激进主义发展理论如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方面修正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对新自由主义学说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对新自由主义条件下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受新自由主义影响的现代化建设的深重教训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受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发展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普遍都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美国学者福斯特认为过去30年,资本主义变化的特征通常被人们用三个词概括: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其中金融化、金融资本是主导力量,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本质是金融化的垄断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私有化,特别是在拉美国家。这些国家通过直接出售、股市出售、企业内部出售等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革,甚至还包括许多社会服务部门,如电信、民航、卫生、教育等部门。在私有化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放松了对外资的限制,使外资控制了许多重要行业和部门,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资。西方跨国公司投资是为了自身的需求,不会根据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帮助其建立适合国情的工业体系,提高其生产制造能力,而且还使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制造业遭受了沉重打击。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改革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增大了西方发达国家国际金融资本进行金融投机和攻击的便利性,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资本力量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造业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中低端,得不到升级和更好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受到了大大阻滞。
在推动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大多数银行被外资银行所控制,还削弱了政府监管,过早开放了资本项目,国际资本的无序自由流动以及巨额游资的冲击,使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风险性剧增,造成了金融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英国学者大卫·哈维指出了国际金融资本推行新自由主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的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一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资本侵入了拉丁美洲整个经济并重新获取了它们的资产,造成拉丁美洲国家20多年经济发展徘徊的局面;二是1997年,对冲基金对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货币的攻击,导致整个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陷入金融危机,公司大量破产,成千上万的人陷入失业和贫困的境地。总之,由于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实施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建设进程受到了极大的阻挠,人民生活未得到较好的改善,许多国家陷入了政治局势动荡、经济发展停滞、社会矛盾丛生的“怪圈”。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弊病,许多新的发展理念在发展中国家也不能得到完全施行。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探索与深入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邓小平继承并开创性地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现代化发展目标方面,邓小平继承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四个现代化”和“两步走”的发展构想,确立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在现代化战略目标安排上,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我们党又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了具体安排,勾勒了现代化建设的更加宏伟的蓝图,提出中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将先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再用15年,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党的二十大上,党中央又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现代化发展价值理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十分注重系统性、全面性,从强调“四个现代化”到注重制度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也强调以不断发展的新理念来引领,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也注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要求,不断吸收借鉴世界新的发展理念和潮流,走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在党的十八大上,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径。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同时也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新四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此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还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这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两个创造”,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重大而又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与本质要求,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经过不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科学的中国式现代化、工业化理论,开创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新道路,取得了巨大的现代化发展成就,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比较的思考与启示
(一)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快速增长,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回顾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探寻中国发展与崛起的原因,意义极为重大。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首先是建立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上的,建立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基础上的。正是有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才能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现代化绩效不理想,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制度没有进行根本的变革,受到西式资本、利润驱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固有弊病的根本制约,现代化建设受到旧的社会阶层的阻挠,并易受西方干涉和制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的改革开放,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一场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革除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推进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我们党坚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巩固发展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重要制度,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从而为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确立了根本制度保障。
(二)在对比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深刻教训中感悟中国坚持走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
迄今为止的人类现代化工业文明和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模式为主导的。因此,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但是,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其生产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造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越来越尖锐化。此外,西方也坚持文化和意识形态霸权,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本国特色的发展制度和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进行打压、干扰,对外输出西方的发展模式、发展制度和意识形态。许多发展中国家独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新自由主义影响,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受到重大挫折。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照搬西方的发展制度和发展模式,加之受西方错误的政治经济思潮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性,受到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制约,始终没有摆脱“依附式”的发展道路。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走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照搬照抄他国的发展制度和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要探索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在党的十三大上,还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道路的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也始终强调不能照搬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他于2013年在湖北考察时说:“我们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既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基于自己国情,积极抵制西方错误政治经济理论思潮的影响,从而保持了国家政治经济自主性,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意大利世界体系论学者阿里吉也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外资搭上了既非由其启动又非由其引领的经济扩张顺风车。他还指出,人们经常认为,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更加开放,但却不能推论说,中国因此坚持华盛顿共识所开出的新自由主义药方。因此,他认为中国崛起的根源和动力在于“基于当地传统的发展进程创造的,其中包括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革命传统”,在于中国自主中心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继续坚定“四个自信”,继续积极抵制错误思潮的干扰和影响,坚持中国自己的国情和特色,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并始终坚持并巩固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
总结许多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和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他们之所以没有能够进行深刻的社会变革,持续的自主资本积累、工业化进程之所以易受西方国家的干扰和阻挠,政治经济之所以缺乏自主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缺乏强大的政党作为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制度和发展道路。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中,一个强大的能够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政党是现代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奇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其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为本质的属性就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下,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为具体保障,才能不断推动持续自主性积累的工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发展目的和发展的价值目标上克服西式发展道路的弊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坚持全面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还需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色和本质要求,并始终坚持并巩固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优势就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始终保持国家经济自主性和持续的自主资本积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了自主可控的完善的工业制造业体系。这是中国现代化、工业化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制造业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保障和支撑,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在航空航天、高铁、电网、军工、机械电子、能源等国民经济关键和基础领域能够取得重大成绩,中国改革开放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就在于中国建立并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成败得失也启示我们,没有自主可控的制造业体系,国家经济自主性和持续的自主资本积累就无法进行,就无法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竞争,就无法摆脱受西方发达国家控制和奴役的命运。党的二十大也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我们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深入推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海派经济学》202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