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锅盔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80 次 更新时间:2023-08-12 00:14

进入专题: 锅盔  

陈艳萍 (进入专栏)  

好吃佬,

跟牛跑,

跑到湾里狗子咬,

狗子狗子你不咬,

买个锅盔你过早。

一觉醒来,不知身在何方。刚才在梦里,我一边啃着香酥的锅盔,一边等着炉灶里贴着的五个锅盔。这五个比手里吃着的厚一倍,芝麻也多,是加一倍价钱特地向老板定制,准备送给亲友们品尝。

奇怪,贴锅盔不应该是女人活。梦里,炉灶旁忙碌的,却是一位姑娘。

在城市里生活,锅盔是每天念想的故乡美食。有时走在街上会幻想:我学会了贴锅盔,开一家锅盔店,很多人上门买。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梦里的姑娘,就是我。为何要心心念念定制五个大锅盔送人?只因每每向别人描述锅盔的美味时,他们瞪大的眼睛满是不信任的光。

“锅盔”是何物?那是故乡的美食。“锅盔”,顾名思义就是锅里贴的如同盔甲一样的食物,但这锅不是锅,而是红通通的炉膛。“锅盔”,名字听起来坚硬梆梆,吃起来甜酥香脆。

听我总念叨锅盔的模样,每每在市集街巷看见烧饼,同行的家人必是调侃我,快去买,那是锅盔。我笑,也必买一个来尝,但不是锅盔味。烧饼是河南人制作,似鞋垫子,吃起来划口。曾经多出价钱特制,仍不是那个味,罢了。

大街上,还有一种锅盔,又大又薄,是公安特产,品种还很多,牛肉味五香味麻辣味。离故乡的原味锅盔,味道差远矣。

偶然一次去汉正街,碰见家乡人帖锅盔。赶紧买两个,友人笑说,这么硬这么干,有这么好吃的?只能回答:“会心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

物质匮乏的乡下,锅盔是孩子们至好的美食。六分钱,二两粮票一个。大人赶集,买一两个锅盔,自己是不吃的,卧在篮子里用手帕盖着,带回去给孩子和老人。

由于它稀罕,人们还编了顺口溜:要想生活好,锅盔包油饺。油饺是市面上的油条,它和锅盔,是绝配。贴锅盔的旁边,必定会有一口油锅,里面翻滚漂浮着一根根金黄的油条。食客来了,大声说:来一套。那一定不是一套衣服,而是一个锅盔夹一根油条。

清晨,夜色还未完全褪去,赶集的人就陆陆续续从几个方向往小街集结。

从京山买回来的柴炭,在炉子里冒着蓝幽幽的火光。贴锅盔的师傅光着一边膀子,衣服袖子扎在身后的抱裙里忙前忙后。嫌火不大,拿起一把破蒲扇忽忽扇几下,趁着火苗高涨,又丢进去几根柴炭。

打开昨晚发好的一团面,拍拍打打一番后,拉出一坨,揉匀后摔打,摔打的过程是为了让面团更有弹性。用刀划开,拉伸使之变成一条宽面带,就像唱戏的武生腰里绑着的板带一样,不过面带厚些。师傅拿起刷子,往面带上刷油、再折叠、揉压。又刷油、折叠和揉压。如此三番五次后,拿过菜刀,一手握刀柄,一手扶刀背,手起刀落如行云流水一般把面带切成小段排好。刷一层油水,敷一层脱壳的白芝麻,洒上葱花,手指挨过轻轻一按。

此时,炉火正旺,师傅端起油碗拿起油刷,在红彤彤的炉膛内壁刷上一层油。拿一块面,麻面朝下,左右手互动,迅速拍拉至尺长,硬生生一把贴近炉膛。

师傅的右臂被炉火烤得通红,脸上有汗珠滚落。揉着面,甩着汗,锅盔里应该有汗珠子增加的一份咸。

人们走进店内,先去付钱拿签。那时候取物的票证不是纸制,而是竹子削成,可以反复使用。卖签的是蔡婆,头发花白,镶一颗金牙,总叼着烟。

买锅盔,要排队。大人孩子手上捏着领锅盔的竹签,一边焦急地等,一边引颈往炉火里看。锅盔在炉火里渐渐膨胀,芝麻一粒粒往外凸,香气四溢。这时,师傅拿起火钳,夹起锅盔,往灶台上一丢,“梆”的一声还未落定,就被等得心急火燎的人取走。

刚出炉的锅盔,中间薄,两头用手拉扯过,厚些,翘着,如一幅脚板。拿到锅盔的,忍住烫,咬一口,赶紧用手接住落下来的芝麻和焦屑。没拿到的,只得吞咽着口水,等待下一炉。有些性格强势的人,插队拿锅盔,人家说他几句,他骂骂咧咧,还要打人,似乎自己有理走遍天下。

孩子得了锅盔,不舍得像大人那样一口咬下去,而是先小心地撕开芝麻壳,一层层吃里面的肉。掏空后,将芝麻层和焦底层叠在一起,这时候,最显锅盔味美。

买锅盔还开后门。遇到亲戚朋友,贴锅盔的师傅必是向他使个眼色,意思是让他站在旁边耐心等待。这样的锅盔,更厚更大,芝麻撒得满满的,叫满麻锅盔。刚出炉之际,趁着热气腾腾再额外刷上一层糖油,锅盔顿时满面油光,香味更浓。

常年贴锅盔的人,面红耳赤,任何时候看见,总感觉他被太阳晒过,也或者和人吵过架。那手,就像在热水里泡了很久。肿胀,有一股特别的力量。

放暑假时,我为自己挣过锅盔。对门的海英阿姨在交易所上班,爱人在镇上教书,两个孩子,一个两三岁,一个抱在怀里,她实在忙不过来。有天,她对奶奶说,能不能让我有空时去帮她抱抱孩子们。奶奶连忙答应。每天早上,我兢兢业业地赶去帮忙,海英阿姨就给我买大锅盔,还包一根油条。几年后,海英阿姨的爱人调到本地初中教政治。而这时,我也正好上了初中。门对门,看见他,窘。

锅盔还有另外的吃法。家里来了重要客人,而那客人又匆忙要走,主人赶紧上街称几两肉,买两个锅盔。锅盔切成方块放在碗底,将带着汤水的肉浇在锅盔上,又香又好吃。孩子小,也有一小碗肉汤锅盔。吃了,记一辈子。故乡有蒸肉的习俗,买几个锅盔垫蒸笼底。这时的锅盔,不再焦香,但吸了肉味,别具一格。

一个人,你问他最喜欢吃什么?那回答定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幼时喜欢吃的食物。那食物极其普通,越到后来,对于人就不仅仅只是吃到,而是念想。故乡的孩子,吃着锅盔长大,吃着锅盔离开。离开了,锅盔不再是食物,而是深深的乡愁。

镇上有户人家,儿子去了台湾,制作一盘录音带,托人从香港带回来。里面说,离家几十年,日日想念“程聚悦”家的锅盔。家乡人听说后,专门为他制作满麻香酥锅盔,带去台湾。

我十四岁时,离家外出打工,两个老人放心不下。前前后后的七年时光,每次回家,他们百般挽留。非得走了,两位老人必是一起送。我和奶奶先往车站走,爷爷去买锅盔。车开了很远,转身看,他们还在原地,灰雾漫漫,离情萧萧。

如今的故乡,锅盔依然在。而当年为我买锅盔的爷爷奶奶,都已不在人世。现在的人们,买锅盔再也不用只留给孩子或者老人。那卖锅盔的摊子前,人挤着人。游子们回到故乡,焦黄油亮的锅盔,咬一口,飘香的味道里满是童年的记忆和漂泊的苦楚。

韩剧《大长今》里,皇后的保姆尚宫,临死的时候很想吃小时候哥哥带给她的炒米,那么真切和遗憾。想到自己,临死之际,会不会也是这样想念家乡的锅盔。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锅盔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百姓记事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531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