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母亲,临走,车快开了,母亲说,柜子里有一袋花生,带回去,每天生吃几粒,养肠胃。
带回家的花生,放了几个月,也没拿出来吃一次。一则是忘记了,二则是生花生并不好吃,缺乏吸引力。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
花生,也叫地豆、落花参、落地松、成寿果、番豆、无花果、地果、唐人豆。花生的植株好看,开小花,黄色。花生米,是花生的种子,滋养补益,延年益寿,民间称它“长生果”。花生和黄豆一样,被誉为“植物肉”、“素中之荤”。
花生是舶来品,引进中国后,在南北很多地方种植。其中,以河南正阳花生最佳,当地有一句口号,是这么说的: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那地方出产的花生,脂肪含量丰富,出油率高。炒着吃,口感比其他地方的花生好。
花生这道吃食,很有意思。可生吃,可煮熟吃,可炖着吃,可炒着吃,可油炸吃。油炸着吃最香,但营养素流失了,还上火。生吃好,却不好吃。炖着吃,其实是最好的。炖猪蹄,炖排骨,炖白木耳,炖白米粥之类,可咸可甜,营养丰富,口感好。
它还是一道零食。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少不得一碟花生。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也是少不得一碟花生的。
花生,喝茶的时候可吃,喝酒的时候也可吃。它既是一道零食,也是一道菜。消磨时间,谈情说爱,家长里短,独酌无相亲,有花生就好。
今天,突地想起花生来,并剥了些,用少量油炒。它本身富含油脂,并不吃油。炒花生米,要小火,要勤炒。在变色和不变色之间,盛起来撒盐。
我的家乡,家里举办宴席,必是十大碗。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油炸花生米,是一道菜。现在的人一听,会嗤之以鼻。那个年代,花生米却是稀罕物。
席间,花生米端上来了,家里的孙娃爱吃,爷爷想带点回去,用什么装呢?他灵机一动,掏出香烟盒,剩下的两根,一边耳朵夹一根。如果是奶奶,那用什么包花生米呢?对,是手帕。那个年代,人人用手帕子。
这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故乡那儿,不种植这东西,把它看得金贵。山里人家,种花生。吃花生,也就算不得什么。
爷爷爱喝点小酒,奶奶偶尔也买点花生米藏着。傍晚时分,一家人围桌吃饭,奶奶才拿出花生米,给每个孩子舀一勺。
遇到邻居家的孩子过来玩,他看见花生米,眼睛盯着,奶奶就舀一勺,走到孩子跟前,说,把手打开,然后倒在孩子的手掌心。
孩子欢喜,捧着花生米,往家里跑去。
花生的好,是永恒的。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喜欢吃它。物质丰富了,人们还是喜欢吃它。
去酒店吃饭,会有几样小菜,是否要钱,我不知道。大体上,会有一小碟花生米。每个人,都会吃几粒。油脂重,吃多了败胃口。
前年冬,回故乡玩几天。正好老同学回家看母亲,我们约好,晚饭后去重走上学路。
在堂姐家吃饭,同学过来等我,就像小时候等着一起上学。堂姐炒了一盘花生米,并说这花生米是柴火灶炒出来的,如何香。说的当儿,她拿起调羹,舀了一勺花生米,用手兜着,递给我的这位同学。
同学是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什么样的好饭没有吃过?但他很自然的接过花生米,一粒一粒地吃了。目睹这个场景的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发展,我又呆又怕又喜又感激。猝不及防,我呆。怕同学不接,戏中断,我怕。这么难得的意思,我喜。我感激,是同学的成全,才有了如此美好的一幕。
堂姐大我十六岁,在她眼里,我们还是孩子,她才有这样单纯透亮的心思,这样自然而然的行为。这个场景,让我极有幸福感。自己变小了,回到了小时候。
花生米的外皮,是一层红衣,有药用价值,可补血,可促进凝血。但是要看人。对贫血的人,或者愈合伤口,有好处。否则,就不能食用。
关于花生的文章,不多。许地山的那篇《落花生》,在小学课本上读到。印象深刻。
文章里的父亲教育孩子们:“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花生确实有意思,生活里,它是全才,没有人不喜欢它。不贵,任何人都吃得起。王公贵族,市井小户,它都可以去。
总感觉,花生是正义和平等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