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有鲊菜的习俗。鲊,就是挤和压,在坛子里腌制。故乡的孩子,玩的一个游戏,也是鲊,很多人挤在一起,叫挤鲊。
这游戏起源于什么时候?我不知道,只觉得故乡人聪明。挤鲊有两个好处,一是玩乐,二是暖和。玩乐的一面不说,说保暖。
一件棉袄,一条棉裤,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年头长,胸前和袖口黑不溜秋。经常洗,棉花结成坨,已不再保暖。孩子长得快,胳膊和腿露半截在外面。棉鞋,母亲会做,可她做不来,家里人口多,母亲又太忙。大冬天的,孩子脚上还穿着单鞋,脚趾露在外面。
平原地带,冷风四起的时候,无遮无拦。早餐,没有这一说。七点钟出门,瑟瑟发抖地赶往几里路远的学校。肚子饿,越走越冷。没地方避风,斜着身子走,自己给自己避。小脸冻得通红,鼻涕直流,生满冻疮的手没处安放。
到了学校,进了教室,以为能挡风。四扇两开大窗户,没有玻璃,钉着塑料薄膜。薄膜的时间长,一个个破洞。再被调皮的孩子一抠,越来越大。风经过这里,直往窟窿钻,坐在窗户边的孩子,冷得牙齿打颤。
老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到了课间休息,既没有足球,也没有篮球,看见外面有太阳,老师说,全体出去挤鲊。也或者根本不用说,一窝蜂跑出去挤。
迎着太阳的一面墙,孩子们分成两组左右两边站好。开始挤了,一组的人一齐往一个方向用力,另一组的人也一齐往一个方向用力,目的是挤走对方的人,抢占对方的地盘。一边挤,一边还有词。时间久远,不记得。
有些孩子力气小,不经挤,一下就出局。没事,再回到自己一方的队伍后面继续挤。挤到最后,其中一组的人全被挤走,另一方就赢了。
也有不挤的,偷偷玩恶作剧。 那时候的墙体薄,质量不佳,有孩子在墙背面掏出洞来,用水枪往挤鲊的孩子背上打水。挤鲊的孩子起初以为是汗水,后来才知道是有人为之。
这样的恶作剧很少见。冬天冷,雪上加霜的事情不能干。
这个游戏好,孩子们挤得热火朝天,又闹又笑,把饥饿忘得一干二净,把寒冷抛到九霄云外。衣服的背后全是泥土,没有人顾得上。
遇到周日,我们在家里挤。秋秋家的那面土墙正对着阳光,挤鲊最过瘾。七八个孩子一起挤,笑着闹着,我总担心:把墙挤倒了怎么办?不过,大人倒不这样想,他们觉得,几个小屁孩,怎么会挤倒墙呢?他们担心的是,把衣服磨破了。
时隔多年,想起这个游戏,想起这个词,眼前会浮现出一群孩子,大雪纷飞的季节,破衣薄衫,冻得打哆嗦。站在一堵墙边,你挤我,我挤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