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买回来一块磨刀石,喜滋滋的,说不贵而且好用。我凑过去看,长方形一块薄薄的铁片,带些细密的齿。
这能磨刀吗?儿时的故乡,几乎每家后门口都有磨刀石。农忙时,割谷的镰刀要磨。农闲时,劈材的斧头要磨。平常的日子,切菜的菜刀要磨,裁剪的剪刀要磨。
而这,充其量只是凑合着用。真正的磨刀,要等。突然一天,小街上响起“戗刀磨剪”的歌声,那才是磨刀的时候。
戗刀磨剪的爹爹肩上扛着长条磨刀凳,胸前系一条长围腰,一只手扶着凳子,一只手插在裤袋里,边走边唱,拖腔带调地唱。
有人磨刀,爹爹放下凳子。凳子上绑着磨刀石、砂轮、装水的小罐、锤子、凿子、錾子……
磨刀人,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心。如果是新刀,那得先开口。好的刀具,钢口很重要,开好了日后才好用。好似一个孩童刚学说话的阶段,什么样的人教,影响深远。
农家小户,只要是刀口,都想磨一磨。菜刀镰刀剪刀一堆堆一把把摆在师傅脚旁,自己回家做事。估摸着磨好了,再来拿,顺便给钱。
磨好的刀具,能用多长时间,爹爹是有数的。他也就掐算好,等大家念叨起他时,他仿佛在远方打了几个喷嚏,扛着磨刀凳往这里赶。
这活儿看起来简单,在石头上磨来磨去。其实不然,特有技术性,是手脑并用的活儿。哪个地方多磨,哪个地方少磨。哪个地方轻磨,哪个地方重磨,都有讲究。爹爹一边磨,一边拿起来,平着看,竖着瞧,那都是技巧。每磨一会,还得用大拇指在刀口上刮弄几下。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却是分寸的所在。
这么复杂的工程,一块薄薄的铁片能代替?爱人在厨房里“刷刷”磨几下,“霍霍”地切菜,说刀变快了,让我小心使,别伤手。第二天,再切菜,刀并没有快。把铁片拿出来,划拉几下,似乎又变快了。
民间有语:“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这样的磨刀石,就是专门迎合这种理论的吧。磨几下,快几分钟。只一会儿,又钝。如同鸡猫狗鱼,只几分钟记忆。
想起上小学时,爷爷奶奶总在耳旁说的一句话:“捏着鼻子哄眼睛”。意思是说,你要认真读书写字,不要有应付心里,那是哄自己。其实,就是“掩耳盗铃”的意思。这块铁皮磨刀石,就有“捏着鼻子哄眼睛”的嫌疑和“掩耳盗铃”的意味。
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爹爹磨刀按规矩来,一步一步,有火候有技巧有恒心,磨出来的刀才好用,用的久。
这种快速磨刀石,“欲速则不达”。类似这样的东西用多了,对人有害。
比如说,社会上很多人,做官走捷径之路,挣钱走投机之路。好是好,但不长久。如偷工减料的建筑物,最后坍塌了。
写作也如此,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言不由衷,就是求快求多的结果。肚子里没多少东西,能不阻塞吗?
文人学士都在呼吁,我们的社会,需要笨人。说到笨人,想起诗人贾岛,他的“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他的“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人们或许会说,他怎么这样笨。这是笨吗?这是老诗人对于时间和功力的感悟,对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膜拜和实践。
所谓笨人,就是那些还愿意扛着磨刀凳的人。明知现在有很多简易快速的磨刀法,可还是舍不得放下自己的技术,戗刀磨剪。他知道,那些快速的东西不会长久,且还有破坏性。他知道,石头和刀口才是最贴心的磨合。石头常常怀念刀口,刀口常常怀想石头。
当然,他也知道,很多人依然在等他。明明知道有捷径占大便宜,并不去走。明明有人说,怎样快速学会写文章,怎样快速赚大钱,怎样快速交朋友,怎样快速成功,并不去听。心里清楚,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做事情,如磨刀。刀磨好了,砍起柴来事半功倍。心锻炼好了,知识储备足了,再来写文章,恐怕才能下笔如有神。目光放长远,心胸调宽敞,再去挣钱。挣来了,还会花。殊不知,花钱比赚钱更能看出一个人智慧的高低。自己的灵魂修炼好,面容涵养好,朋友自会围着你转,不舍离去。
“磨刀不误砍柴工”。是真理。磨刀,没有捷径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