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节,家里的劳动力们脸朝黄土背朝天地赶活儿,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更没有时间回家喝水。
留在家里洗衣做饭的,是奶奶和孩子。眼见中午了,奶奶备好饭菜,外加一土壶水。她不放心孩子去送,就亲自挑去。
所以我的记忆里,有一个画面。田间小路上,一位小脚老太太,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一锅饭,一头是一壶水,慢慢缓缓地,往前走着。时不时的,要更换一个肩膀。脚小,站不稳当,差点摔倒。
奶奶挑着的这个壶,叫黄土壶。属于故乡特产,每家都有一个,人多的也或两个,摆在餐桌上。
奶奶烧好开水,倒进黄土壶凉着。孩子们放学回来,口渴得要命,把黄土壶挪到桌子边,嘴对着壶口,手把着壶柄,慢慢倾斜,慢慢倒。不能太猛,一是呛着,二是把衣服打湿了。
这种黄土壶,名副其实的土得掉渣,但它好。那个时候的乡下,没有自来水,我们的饮用水,取自野外的池塘。它其实是死水,也没有很特别的保护。挑回去吃喝,却并没有得肠胃疾病。
有原因。一是水缸。水缸的原材料是陶土烧制,陶土本身可洁净水质。水挑回家,倒进水缸里,经过洁净系统暗地里工作后,越来越清澈。儿时,我喜欢站在水缸边,看自己的倒影在缸水里晃荡。这样的水,再舀出来饮用,对身体就没有危害了。
二是黄土壶。它是优质黄泥巴拿柴草烧制而成,很粗糙。烧开的水倒进去,可以快速变凉,且还吸附水里的杂质,起过滤的作用,堪比现在的冰箱和净水器。喝黄土壶里的水,还有甘甜味。
有时候,奶奶会在黄土壶里,给点糖精,给点醋,酸酸甜甜的,开胃。有时候,奶奶会在黄土壶里撒几粒盐,增味,水更好喝。有时候,会买点树叶子茶,泡在黄土壶里,孩子们不爱喝,说苦。黄土壶泡茶叶,隔夜都是可喝的,更清冽,更润口。
劳动力们在野外劳作,喝点黄土壶的茶水,清热解暑,对身体有好处。民间有流传:“烈日如蒸蝉声断,乡野锄禾戴帽毡。田头土壶三皮罐,沁人心脾解暑馋。”
树叶子茶叶,有学名,叫“湖北海棠”,也叫“三皮罐”。叫“三皮罐”有意思,是说它的叶子大,三片就可以泡一罐茶。为什么不是“片”,而是“皮”,想来故乡人都知道,我们就是这样叫的,不说一片树叶,而说一皮树叶。“皮”和“匹”,哪个字,我就不清楚了。
那个时候的黄土壶,有大有小,一元两元一把。话说有个农妇,家里的黄土壶被孩子摔碎了,马上进入农忙季,少不得这东西,她只得赶去集市买一把。这人很会过日子,精打细算惯了,听说要两元钱一把壶,她嫌贵,讨价还价也没用。突然,她急中生智地冒出来一句话:我家有个小碗,破了,正好盖壶,那我不要壶盖,是否能便宜些呢?
周围人一听,哈哈大笑。当然,老板不会便宜卖给她。因为没有只买壶身不买盖的道理。
很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黄土壶了,每每想起它放在桌子上的样子,被奶奶挑着的样子,圆圆滚滚,很是可人。
一年,回故乡小镇玩,经过一家卖土产的店铺,墙上挂着镰刀锯斧之类,地上摆着坛罐烘篓之类。一堆器物里,一眼就看见了那把黄土壶。
店主是一位老爹爹,七八十岁,坐在屋子中间的躺椅上打瞌睡,还有鼾声。这个时候,有人进来拿几样东西走,他是不会知道的。
其实很怕打搅爹爹的美梦,但又觉得不能站着等。不然,爹爹突然醒来,看见有个人站在店里,会吓一跳。左右为难,就喊了声,爹爹,我想买把黄土壶。
哦,哦,想买壶啊!这是正宗的黄土壶哦!麦秆烧制的,装茶水,水有甜味,好喝。二十八元钱一把,要不要啊?爹爹突然醒来,丝毫不糊涂,也没有忘记夸奖自己的商品。
我说,要买一把,带往远方去,您要帮我绑好,免得碰碎。爹爹收好钱后,走进里屋,拿出一大卷草绳。这草绳我熟悉,儿时和奶奶一起绞过,用来捆扎稻谷之类的农作物。
黄土壶被草绳一顿五花大绑后,爹爹说,就算是扔在地上,也不会破。一边说,还一边唠叨:我老了,不中用了,捆个黄土壶,也不如年轻时捆得好。我说,您这么大年纪,还能做生意赚钱,是大能人。爹爹哈哈笑,顺带着开了句玩笑:姑娘,拿好啊,真摔破了,我是不会赔的。
回到故乡,就喜欢听人叫我姑娘。这也是故乡特产吧,把女性叫姑娘。这样喊,莫名亲近,还有疼惜感。
黄土壶带回家,没有如当年那般装开水。而是收藏,作永久的收藏。说永久,又觉得好笑,什么叫永久呢?又怎么能永久?
说起黄土壶,想起听说的一个场景。乡下的产妇生产,胎盘装在黄土壶里,用稻草塞紧,扔进池塘深处。
只是听说,什么道理,我不清楚。
在我的故乡,老人去世,入土,三天后,有送迷魂茶的风俗。黄土壶装茶水,提到坟上,放在那尖尖的坟头处。如今,这风俗依然在,只是不再用黄土壶,而是稍微高档些的陶壶。
这个风俗,有些意思。或许如孟婆汤那般,让逝者忘记此生习气,也就是错觉,来世做清明智慧之人,有更好的人生。
如今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黄土壶因为它的土,已没有立足之地。但我们这些喝过土壶水的人,是不会忘记的。随人家怎么说养生壶,银壶,金壶好,我们还是留恋,留恋那清凉甘甜的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