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熙路,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
正值中午,想找个地方吃饭 ,街面上的饭馆,不进去也可以想象里面的情景。那不是想要的,也是不适合我的。我节俭惯了,把钱浪费在吃饭上,心多有不甘。再说,陌生的街道里流连,人群中穿行,味觉的需要,只是一顿简单的家常菜。
因此,当一条巷子在眼前一晃时,我伸长脖颈,看见了几家小吃店的简易招牌。甚至,还看见了里面,眼睛没有看见的小店。
有卖粉面抄手炒饭的,也有卖小炒盒饭的,都坐满了顾客。这顾客,一看就不是游客,而是春熙路上那些商业门店里的员工。他们吃饭,是结伙的,三个人,五个人,边吃边说。
老板忙的很,一边擦桌摆椅上菜,一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地吆喝。很怕她以为我是食客,过来招呼,我还不想这么快就决定在哪家吃饭。
不过,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对于一家只做熟客生意的吃食店,她有一套瞄准顾客的刻板方法。我的神色,一看就是外地人,不是她熟悉的顾客模样。
走到最后一家,也没人招呼我。
门前空地摆着六张饭桌,里面摆着十来张饭桌,稀稀拉拉地坐着食客。
我走到门口摆着的食案边,几盘鱼,几盘香干,几盘凉粉,成都红汤烹制,诱人得很,决定就在这家用餐。
跑堂的是一个男青年,我说要一份鱼,一份凉粉,一份青菜。他说,鱼和凉粉可以直接端走,空心菜现炒。你们找地方坐,米饭和稀饭都有,自己盛。
坐下来后,环顾了一下其他食客的饭桌。隔壁是几个保安围成的一桌,五六个菜,喝的喝酒,吃的吃饭,聊的不亦乐乎。成都话并不难懂,但我无意听他们在说什么,只感受他们吃饭的心情。他们也会有意无意地瞟向我的饭桌,对我们进行一些短暂而浅显的猜测。
其他几桌,也都是附近上班的工作人员。成都人喜欢麻辣,喜欢红汤,菜品都红通通的。外人看了以为很辣,其实还好,就是很油腻。
我一边吃饭,一边观察工作人员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一个老者,六十多岁,戴着围裙,和颜悦色地忙前忙后。他应该是老板,跑堂的年轻人是他的孙子。老板的儿子年轻人的父亲,难道没在这里帮忙吗?正想着,有个中年男子出来了,他应该是大厨,端了一盆豆角和虎皮青椒出来。还有个老妇人,收碗抹桌,一看就是那位老者的老伴儿。
男青年和他的爷爷一样,温和地对待每一个来来去去的食客。他也不写菜单,食客结账,他就过去,按着桌子上的菜算钱。菜品不多,也不会漏记或者错记。
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很迷恋这样祖孙三代人一起忙碌做一件事的场景。他给我这个食客的印象,不仅是吃食,还有人情。生意很好,他们辛苦,但是却不会累。一家人在一起,相濡以沫的情感是最好的解乏剂。
我不是看见了迷恋,而是一直在寻找,寻找这样的生活。
老人一边忙,一边和隔壁的保安们聊天。保安们拉他过去喝一杯,他不肯,说自己要忙生意。
他们这样的关系,营造出的是家一般的氛围。凭良心说,这盘鱼,我并没有吃出鱼的新鲜来。可我很清楚,这个价位,不太可能有活鱼。
我从这些菜里,吃到了温暖和睦。它可以超越味道,让我并不在意嘴巴里的滋味。
结了账,还想坐一会。生意忙的差不多了,男青年搜出一叠钱,递给爷爷。爷爷不数,揣进口袋,坐下来抽一支烟,很心满意足的样子。
保安一桌,给了多少钱,我没有看见,大约不超过百元。三个年轻人一桌,是四十元。一对情侣一桌,是四十二元。
我们这一桌,是三十七元。特别舒服。不仅是廉价的舒服,更是被温暖浸润的舒畅。这一家人工作的样子,生活的样子,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日子的美,人的美。
离开后继续逛,看见一家新疆人开的馕店。刚从炉坑里拿出来的馕,发散芝麻香和面香。馕,和我老家江汉平原上的锅盔有一比。任何时候遇见它,都无法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