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信然。不仅山水是书,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也都是书。只是很多时候,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 ,琐琐碎碎的时日,很难有雅兴把它们看成一本书。一旦出门,抱着玩的心态忘情于山水,才发觉,风景,真的是存于大地的书籍。
莲花山,很多年前来过一次。然而此次再来,却没有故地重游的意思。每一时有每一时的心境,每一时有每一时的能力。那年,太把风景当风景,反而没和风景有多少共鸣。记忆模糊,成了过眼云烟。
这倒是好,感觉这次是新的遇见。如读旧书,没有成见和旧识,感受性反而更强。这或许也在说,重温只是个无厘头的说辞。我们的感受,可以是全新的。
大凡名字,不会无缘无故。如同世间每一个名称,不是无缘无故呼之而出的。莲花山,肯定与“莲花”有关。
进园不远,是一条岔路,一边去往观音菩萨座,一边去往古采石场遗址。对石头,一直抱有古人“石不能言最可人”的遐想,肯定得先去会石头。几千年前,这里是一座石山,出产上好的龟纹石。当时,修建宫殿,建造祠堂、庙宇和陵墓,大多来此取石。
遗留下的巨石残躯,在时间的风尘下,有了各自的生命,各自的形状。眼见一尊叫作“莲花”的大石,被开采过的痕迹折叠成花瓣状,稳稳坐落在大地上的样子安宁完满。还别说,真像一朵莲花,且越看越像。想必,这莲花山是因此而得名?
采石场,像莲花样的石体还真不少,也或者说每墩石头都像莲花。这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古人的采石高术,也是人模棱两可和牵强附会的美学直觉。
这么巨大齐整的石口,古人如何切割?打下来的石头,又如何运出?一切都是迷,只能在心里惊叹。
有些行为,时间能净化和升华。当年开采石料,对于自然,是破坏。但看到今日的美,今日的力量,又不得不感叹当日的行为仿佛是为了今天的成就。汗水,掩去了。毁坏,遮蔽了。反而是无穷的高度和深沉,且近乎于神化。不由得想起图书中的经典,写的人无论如何想不到,会被传承至永恒。
由此,进一步沥清了心中对于美和漂亮的概念。真正的美,需要时间。或许当时当地,看起来不美,但在时间的历练下,越来越美。流转时间越长,美越永恒。一张年轻的面孔,一件新衣,充其量只能说漂亮。没有光阴雕琢,没有时间积淀,漂亮是飘忽不定的。
这是大时光和小时光的威力。大自然的奇迹,千古悠悠 ,是大时光的关照和流离。人的生命,只在小时光里变迁 ,转眼间无影无踪。
沉默敦厚的石林中穿行,看见一块刻有“百福图”三个字的路标。记忆忽然升腾。那年,我和奶奶带着儿子在百福图前留过影像。这就好比,在一群人中,看见熟悉的面孔,情不自禁地走近去相认一番。百福图就在前面,不能错过。很认真地留意着每一块大石,还是错过了,只得退回去再找。生活里,我们时时刻刻在错过念想,风景,且是不知不觉。
百福图三个大字是模仿颜真卿的正楷书体,下面一百个福字是篆体。在大时光的见证之下 ,没有老去,只有永恒。而我们,拥有的只是小时光。我,老了。儿子,长大了。奶奶,逝去了。
人都说,时间是魔术师,那只是针对小时光下的生灵。真正亘古的事物,时光与它同在。
既然是读书,为一句话一个思想或者某个人物走走神是正常的。就像走到这里,看见俏丽险峻的石山,不禁想起蒋勋曾经写过的石头:“我们不太会记得石头也有熔点,在极高温下也会融化成液体。我们不太知道,石头与石头相撞,产生火花,原来是石头中藏着火。”他还说:“宇宙的生殖是在高热中完成的,石头便是最初的子嗣。在高热中旋转、飞溅、激荡、晕眩,这最初的子嗣久久不愿意固定自己的形状。当喷薄的云雾逐渐沉淀为地上的尘埃,洪荒要擘开天地,混沌中分出了光明;当高热退去,大地变得凉冷,‘呀---’在那巨大的嘶叫中,活跃的、奔腾的、散放着生命的光与热的熔岩,频于死亡的时刻,在迸溅着泪水的啸叫中,它们一一立起固定成了永恒的山脉。”
太多时候,看到石头的坚固和永恒,不太想到它有血有肉有情的生命意象。奇峰异山,千姿万态。有了蒋勋这段对于石头美的阐释,把感性的直觉赋予给它,才惊觉,它们也有生命,且泪迹斑斑,伤痕累累。
临近中午,这山,估摸着读到一半了吧。一本书籍,再深奥再莫测,到了这里,也该知道文本大致的结构。游山同样如此。一转弯之间,当那站在莲花座上微笑的观世音菩萨出现在眼前时,书的结构出来了。
石头莲花和佛像莲花的彼此成全和互相辉映,才是莲花山的主题。
或许是阴天的缘故。见到佛像第一眼,想到太阳的光芒。忽然觉得,佛像是落在人间的太阳。这也是佛像为什么黄金装身的原因之一。寺庙,大体幽暗,金色能起到反射的作用,且恒久地发光,显得异常庄严和宝贵,像太阳普照着万物。
人们说土豪金,其实是对太阳光芒的亵渎。金色是神圣的。欣赏不了,接受不了,是配不上它。
络绎不绝的人扛着长香,提着拜品。在烟雾绕绕磐声悠悠中虔诚的双手合十,向佛祖表达心中的愿望。他们想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佛祖的微笑,是福祉,佳音。是对世人的悲悯和鼓励。我不为烧香,不为朝拜。躲在角落,面朝佛祖的微笑 ,安放现世里无法言说的悲哀,表达不出的爱意。
莲花,圣洁和善美之源。一座山,既有千年积淀的石体莲花,又有千年修得的石体佛像。这里,先有的谁?或者谁成就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体一脉,给人无限的启迪,无尽的福音。难怪人们又称它“拜山”或者“祈山”。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自然界的书也同样如此,读到共鸣,也会读到反抗。前来烧香拜佛的人们,太直奔主题。从门口到佛像短短一段距离,要以车代步。
其实,人走在上山的路上,头低着,背微微曲着,本身就是朝拜,就是虔诚。下山路上,屈膝,头微低,慢慢走,是反省,是沉思。省略此,才是大不敬。不是对菩萨,而是自己。
既然是一本书,围绕主题的还该有丰富的细枝末节。走上一条僻静小道,忽闻暗香盈袖。这才是几月?桂花竟然开了。这是南方植物的特点,像孩子,哭笑随意。再往前,石壁岩缝间生有一种植物。从它顶端看起,黄色花蕊,白色花瓣,花瓣再慢慢变成绿叶。无从了解它的特性,只觉如京剧变脸般神奇。
向来喜欢往无人处下脚,越走又越怕 。好不容易闻见人声,却是一对情侣在石凳上拥吻。后退怕是不好,只能装着看不见疾步走开。想起平日在空巷子里遇见一只跳墙的猫,我吓一跳,定住 。它吓一跳,赶紧逃。此刻,我成了那只猫。
一路上,小花小草,大树虬藤,追逐翻飞的鸟,荒僻处遗留的脚印,山洞里的香火……无法一一说来,只能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成一本书,安放。
风景是一本书,无字,更需用心读。如此念头一出,又觉不对。有字的书本一样,不用心,读得再多,也是白丁。其实有字无字,都要用心。
古人说山水是书,棋酒是书,花月亦书,那其实是心的篇章。山水是大地的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字的书读长了,也要读读无字的书 。看自己的心里到底有无书?是深厚还是浅薄?
总听人说,旅行,到底有伴好还是没伴好?若说真把风景当书读,还是没伴好。或者,最多不多过两人。且是相知的密友。
文字的开头,古人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这话还有后一句,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把山水当书读,把读书当山水游。这或许就是读书游玩之妙境:幽堂昼深清风,虚窗夜朗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