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萍:彭柱武老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26 次 更新时间:2023-07-29 09:52

进入专题: 彭柱武  

陈艳萍 (进入专栏)  

认识美院的彭柱武老师,得之于《故乡的女儿》。

《故乡的女儿》出版后,我在公号里说给大家听,并说明,愿意买书的朋友,添加我的微信号。

就这样,我和彭老师成了微友。当时,他买了两本书,分别送给女儿和侄女,希望她们能借此书,了解农耕文化,热爱故乡天门。

就这样,我开始关注彭老师的朋友圈。

文字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了解一个人,就关注他或者她的朋友圈。那朋友圈里,透露着他或者她的地域、职业、喜好、大致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等。

通过当初寄书的地址,加上朋友圈的了解,我猜到,彭老师在美院工作。有一次,在他的朋友圈,我读到了关于读书分享会的话题。蓦地,想起《故乡的女儿》,想起自己也很想有一场分享会。

我没有犹豫,向彭老师求助。彭老师也没有犹豫,马上就给他的朋友冷文波老师发信息,他在湖北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工作,可以安排读书会之类的活动。冷老师没有犹豫,很快,在华农,《故乡的女儿》有了一场读书分享会。

通过这件事,对于彭老师,我有了新的了解。因此,又大着胆子,给彭老师发信息,希望他能参加读书会。彭老师说,好,我和鲁博士一起来。

分享会的最后,彭老师发言。他说,你们注意到没,心然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是一体,这非常难得。听到这话时,我一惊,从来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方面的优点。以后,每每想起彭老师说的这句话,就有由衷的喜悦袭来。当然,那天,对我的乡愁文集《故乡的女儿》,彭老师给予了很大的褒奖。

他说:“心然的文字有画面,有声音,有色彩。色彩,我们学美术的知道,宋代美学极简主义宋徽宗开创的那个天青釉的颜色,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河南汝窑的那个天青釉的颜色,就是她的文字的颜色。如果说,她的文字里有声音,这个声音不是金声玉振,不是燕语莺歌。而是牧童晚归,骑在牛背上吹着柳笛的声音。她的观察,她的体悟,太细腻,这就是我对心然文字的一个评价。她的文字适合在什么地方读呢!不是在书房,更不是在阅览室,应该是在梦中,在游子梦回故乡的梦中,才适合读这种清纯的文字。

到了年末,彭老师发给我一篇文章,写的是,武汉市有个“最美讲书人”活动,只要开展三场个人读书会,不论规模大小,就可以参加。

彭老师说,你要多讲讲《故乡的女儿》,去参加这个活动。并说,年后,你来我美院油画系开展一场。

第二年暮春时节,《故乡的女儿》在湖北美院分享。分享地点,设在美院油画系的读书室。我坐在里面,关注到一个细节。彭老师正在策划一个活动,叫图书漂流活动。他从自己的藏书中选了一部分,送到读书室,让学生们借阅。严格说,是换阅。同学们拿一本自己读过的书,来读书室换一本书。这样,书流通了,也丰富了。

书,非借不读也。这样一场活动,是彭老师的良苦用心。对于他美院的学生们,他提出了一个四维读书理念。第一是读纸本书,对抗电子时代对人心的伤害。第二是读经典书,对抗信息泛滥,无法辨别给人带来的迷茫感。第三是深读,对抗碎片化阅读。第四是乐读,对抗功利化阅读。

这一年,也是因为疫情的反反复复,也是因为自己不主动,我竟然没有完成三场读书分享会,辜负了彭老师。

我常常想,自己若不是爱好文学,尝试着写点东西,出这本《故乡的女儿》,是不会有机会认识彭老师的。

彭老师,是一位高校工作者,是真正的读书人。我的微信好友里,彭老师的朋友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

我有点觉得,那不是朋友圈,而是彭老师办的一份杂志,每日出版一本。他任主编,围绕着生活、文学、哲学、艺术、美学、生命学等,在网络里选取优质作品。但又一点儿不泛滥,紧紧围绕着他所从事的美育事业。

我这样认为的时候,脑海里就有一个画面:彭老师戴着一幅眼睛,一篇一篇文章地欣赏,觉得好,就加收藏。然后,一篇一篇,分享在朋友圈。

他的目的很明确,要在他的学生们和朋友们之间,传播精神食粮。

我的个人公众号,只要出文章,彭老师一定会在朋友圈转发,让我倍感荣幸。也给我造成了一种依赖,每次作品推送后,就要去彭老师的朋友圈看看,看彭老师分享了没有。假如有一篇,他没有分享,我就会想,是不是因为自己写得不好。

有时,彭老师分享的时候,还会附一段文字:读了心然的文字,再也不想读别人的文章,别人都是在“作”(做)文,而心然是在“捉”文(如捉泥鳅一样)。她的文字是活的,物和景,人和事,也都是活生生的。

这话,出自爱书人之口,高校教育工作者之口,我格外受到勉励。到了我这个年龄,生活上的烦恼何其之多,但我总能克服,坚持创作。

彭老师的留言,让我爱不释手,也就把它背下来了。我的文字特点,是随心,彭老师认可了我的随心。还有,我出生成长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乡下,年少期间没有机会接触大部头文学作品。我的文学之路,启蒙于《少年文艺》和《儿童文学》两本杂志。这也就是,我不管写什么类型的文字,都有一种儿童的幼稚感。也或说好听一点,是童心。彭老师把握了,认可了。而且,美,是我一直在发现、吸收、表达的一个主题,彭老师很欣赏。

彭老师希望我在文学之路上走好一点走远一点,写多一点写美一点。

谢谢您,彭老师。

彭老师说,他这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并不会多说什么,而是把自己感悟到的一些想法,对彭老师的要求,写成纸条,夹在彭老师喜欢读的书中。

部分纸条,甚至是在父亲去世后,彭老师才看到。他说,那种感觉,真是无法形容。他只能谨记,践行,不敢有丝毫怠慢。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彭老师爱业如家,爱生如父。

我曾亲耳聆听过彭老师对学生说的一段话:“大学本科,就是搞好学科的基础性,系统性,以后的一生,都有很坚实的后劲。大学本科,要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最好的发现自己的途径。”

彭老师在朋友圈“办杂志”,是他作为读书人教书人的一种责任。生活里,他是一位资深藏书家,家里古旧藏书无数。他不希望这些书,躺在书斋里成一潭死水,他愿意它们流动开来,泽被美院学子。到2022年3月这一次,彭老师已向美院的各个院系和单位,进行了五次藏书捐赠。

最近,我在卓尔书店办了一场“故乡的女儿读书分享会”,彭老师作为嘉宾讲话,给我很大的感动和鼓励。

他听说我准备办读书会,很是赞成。但他又担心,怕来的人太少。好在那天,到了五六十人,彭老师倍感欣慰。

作为嘉宾讲话时,彭老师说了一段:

【其人其文】:心然的“家常体”白话文字对于“语言崩坏”的时代,是一股清流。如果说书法的正脉是王羲之“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帖学,绘画的正脉是“谢赫六法”的院体工笔画,那么文学的正脉当是《诗经》、《楚辞》开创的“风雅颂、赋比兴”。心然的文字,融文史哲艺,正是承传了文学的正脉。

【吾乡吾土】:几千年农耕文明,数百代中华民族,除了帝王世家,平民百姓很难留下多少文字、影像,也没有多少器物幸存。心然的文字用全景扫描,为江汉平原立传,为新中国最伟大的父老乡亲一代立传,为最后的农耕文明立传。心然乃天选文曲星,成此功德,时代之幸!故土之幸!

【大雅大俗】:所有“雅得开花”几乎都源于“土得掉渣”,儒道禅的精神文明离不开柴米油盐的物质文明。茶文化与酒文化、青铜文明与玉文化,漆木器与丝绸文明,书法“文房四宝”,京剧昆曲…都于源于土地上的万物之灵。

木心说:人若能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愿心然的文字惠及更多有缘人。

最后,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我一直写故乡,写下去。

我知道,我没有彭老师说的这么好。我知道,彭老师是希望我努力,争取像他说的那么好。

前几天,他回了天门老家陪母亲。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新文集的情况。我说,还没有。彭老师很着急,他说,我的写蔬菜、植物、风物、食物、人情等方面的文字,若能配上工笔画插图出版,那将是艺术性极高的作品。他说,我迟迟的不再有作品出版,会逐渐没有写作的动力。他担心,我就这样止步不前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感谢彭老师,您对我的这份支持,就是很大的鼓励。无论如何,我都会写下去,写故乡,写生活。

进入 陈艳萍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彭柱武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往事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4897.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