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子看北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02 次 更新时间:2021-01-18 16:48

进入专题: 哈佛学子   北大  

郭心怡  


◆不明不白的歧视


在北大图书馆,有一项十分平常的保密措施:身着制服的门卫会拦住想进馆的人,查看了证件后才准进去。但奇怪的是,如果想进图书馆的是位外国人,守卫便不会拦他,而让他随意走进去。


有趣的是,如果我和几位金发碧眼的朋友并肩走进图书馆,门卫就不会查我。但每当我想自己进入图书馆时,门卫一看我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模样,肯定会要求看我的学生证。


或许有人可以解释说,查学生证是为了防止不正经的人进入北大图书馆,而因为“不正经”的外国人进入图书馆的机会比中国人少,所以守卫便不必查他们。但这样以一个人的肤色来断定他的身份来历,那不就是种族歧视吗?


更可怕的是,这是中国人自己对自己的歧视。在北京,我常遇到这种情况:每当我和外国人在一起时,身边的中国人一定对我特别有礼貌。如果我想让北京人待我好,我只需和某个外国朋友牵着手,假装自己不会说中文就可以了。


但我不愿装扮,我不愿本国同胞把我当作外国人。为什么中国人对待外国人会好于对自己人呢?!这实在太可悲!我们中国人在海外已经遭遇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可在自己的国家又受到同胞的歧视。我对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十分自豪,我真希望所有的中国人都为自己的中国身份感到骄傲。


◆吃饭新体验


在北京大学的食堂用餐,对我来说是新的体验。食堂里有许多柜台,每一个柜台放着不一样的菜。学生们拿着自己的饭盒来到柜台前,向服务员指出自己想吃的菜,服务员便把学生点的菜盛入饭盒里,然后学生便按要求刷卡付钱。每一餐的价钱是按食物的质量和数量来算的。


这和我在美国大学食堂里的用餐习惯有很大的分别。美国大部分的大学食堂,都要求学生在进食堂时刷卡,进入食堂以后,学生们就可以随便吃。食堂采用自助餐形式,不管吃多吃少都一个价钱。


仔细一比较便觉得两种管理方法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中国食堂的管理比较实际,学生如果想多吃一点或吃好一点,便多付些钱。如果肚子不够,也可以少付点钱。这样学生会朝经济方面考虑,不容易造成浪费。而美国食堂内吃多吃少都一个价钱,所以会有不少学生拿过多的食物,最后吃不完就会浪费掉。还有一些学生会把食堂内的干粮,如面包、饼干等放进自己的书包里,“偷”回房间日后吃。这样会导致学生用餐的实际价钱过高 。


但美国这种食堂管理使学生之间关系平等:在食堂里,学生们便没有了经济上的差别,较富有的学生和较贫穷的学生吃的都一样,更不会有人因钱不够而吃不饱。同时,食堂内的气氛也较自由。学生们不用为经济着想,所以会比较愿意在食堂内逗留。经常有学生吃一顿饭就用去两三个小时,其间他可以吃一点东西和朋友聊聊天,然后再拿些食物,碰见别的朋友,又再取杯咖啡……食堂变成了不只是吃饭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社交场所。这和在中国食堂吃完饭就匆匆离开很不一样。


◆中国学生不说话?


一天,在上“中美关系史”这门课时,老师邀请了一位去美国留过学的教授来演讲。在问答时间,有一位同学问他:“您认为中国学生与美国学生相比有什么差别?”那位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美国学生说话,中国学生不说话嘛!”


这位教授的答复是有根据的。我在北大念了几个月书,发现在课堂上发问讨论的同学比在美国的少。许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学生比较羞怯、死板,只会听课,而不敢挑战老师。而美国学生就被视为比较外向,愿意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疑问与全班同学分享。


其实我认为中国学生发言较少除了与学生的性格有关外,和上课时的环境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北大我修的几门课,都是老师演讲,学生边听边写笔记的。这几门课小的有三四十个学生,大的有上百人听课。学生这么多,便很难能让学生和老师之间有沟通。老师演讲到一半,同学就算有意见,也总不能不顾其它同学而打断老师的话吧。


在美国的大学,也有不少门课是一大群学生一起听一位教授演讲的。比如最基本的经济课或化学课等,一堂课可能有800名学生之多!这些演讲课上,美国学生们也都是默不出声地写笔记,除非到最后问答时间,一般很少会有人发问。


但在美国的大学每一课除了有大的演讲堂外,还会将学生们分为小组,即“部门课”(sections)。这些部门课多则不超过20位同学,少则三四位学生也有可能。


部门课是由研究生/助教们讲的。助教会将教授前几天演讲课提过的重点再讲清楚一点,然后解答同学们的问题。这样的部门课上,学生就能互相学习,分享知识。


注:郭心怡:1980年生于美国加州,现为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与英国文学系2年级学生,哈佛大学年报社长。1999年在北大历史系进修半年。

    进入专题: 哈佛学子   北大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活动信息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