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航 杨非非: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6718 次 更新时间:2023-04-07 23:16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根基  

陆航   杨非非  


中国式现代化源于深厚的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月4日,由西北大学和黄帝陵基金会共同举办的“黄帝陵祭祀与中国式现代化”黄帝文化学术论坛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黄帝文化的人文本质与现代价值,深入剖析黄帝陵祭祀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以文化自信自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动力。

将黄帝研究引向深入

黄帝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开创了泽被后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黄帝陵基金会理事长白阿莹表示,只有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发展史,把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学界关注丝绸之路研究,而对丝绸之路史的考察,不能忽略丝绸生产的历史源头。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史记》卷一《五帝本纪》所载黄帝“淳化”“虫蛾”成就,提示了早期文明进程中丝绸生产的意义。而“嫘祖为黄帝正妃”,在黄帝的事迹中,也有“嫘祖”的表现。通过对“嫘”的文字学分析,所谓“细丝曰糸”反映了蚕桑业的发明。而《礼记》关于“先蚕”纪念的礼俗,体现了当时对这种产业开创功绩的尊重与崇敬。因此,黄帝“淳化”“虫蛾”成就作为帝业基础与文明标志,有嫘祖之功的因素。后世“先蚕”“蚕神”名号,亦体现黄帝、嫘祖在丝绸史中的重要地位。历代“后妃”“亲蚕”“劝桑”礼俗制度,体现了对嫘祖的纪念以及对嫘祖事业的继承。

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和炎帝在历史中的祭祀规模和规制却有差异,黄帝大于炎帝,黄帝“国祭”多,炎帝“民祭”多。在《美文》杂志执行主编穆涛看来,同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的“正史记载”多于炎帝。观照黄帝时代中的文明演进,黄帝“以玉为兵”的止战思想以及黄帝时代天文学与哲学共成的文化特质,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把黄帝研究引向深入,是理论界和文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陕西省社科联名誉主席赵世超看来,黄帝研究要坚持学科规范与交叉融合相统一。要把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运用到黄帝及黄帝文化研究上,这有助于消除纷争,形成一套既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又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国家祭祀制度。

以文化自信自强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既影响着一个国家现代化制度的选择与变迁,也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着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西北大学党委书记王亚杰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提供了现实发展动力。

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任剑涛看来,中国式现代化自然是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的现代化。在现代世界中,各国处于一个现代化的激烈竞争局面中,能否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存续的状态问题。国家的现代化品质高低,是一个国家能否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在自身与世界之间自我界定、自我提升、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再绘国家蓝图的尝试。它既显示了中国对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的再确认,也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刷新人类文明的雄心壮志。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林安梧认为,中华民族在文化发展中形成了以“天地君亲师”为核心的共同体概念,其中“天地”为自然的共同体,“亲”为血缘人伦的共同体,“君”为政治社会的共同体,“师”为人文教化的共同体。《礼记》的“礼运大同篇”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理想,是最早的世界和平主义宣言。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提出,以“胡汉中国”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多民族群体,这个群体又被统一意识形态和共同生活方式凝聚在一起。“中华”的文化符号不仅有着“天下归心”的时代延伸意义,还有着文明精神认同的硬核价值。作为一个具有自主性文明的大国,当代中国需要制定出有竞争力的共同体全新模式,构建新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宗桂表示,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能长期坚持文化主体意识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其对于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根基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199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