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19 次 更新时间:2023-02-22 10:33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李晓华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研究室主任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让贫困群众真正富起来,就是要增加他们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在现代经济中,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技能、知识、数据等新型要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也需要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畅通商品流通渠道。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不但是创新最活跃的领域、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而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知识获取的新型来源,以及商品销售和购买的重要平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在数字经济时代,“路”不仅指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作为信息传递通道的数字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正不断提高。我国地域范围广阔,地区间和城乡间发展不均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然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人口密度低,距中心城市远,光纤、移动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再加上用户数量少、收入低,所以运营成本高,仅算直接的经济账就不划算。但是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之作为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就提出“重点解决宽带村村通问题”,将“因地制宜为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和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宽带网络设施”作为应用示范工程加以推动。2015年,国务院启动高速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政策,政策实施5年来,固定网络和手机上网流量的资费水平降幅都超过了90%,欠发达地区居民宽带网络不但能用得上,而且用得起。为解决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建设的资金投入问题,一方面,国家通过各类专项资金、税收优惠等方式加以支持;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也主动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举措。在通信村村通工程、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等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宽带网络覆盖率持续提高,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4G网络,4G基站数量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人均享受的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即使边远地区的老百姓也能和全国人民一样共享数字经济发展的成果。


数字经济全面助推共同富裕

光纤、移动宽带网络是信息流动的“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建好了,就实现了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信息联通。信息进村入户打破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从多个方面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数字经济促进了知识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传播。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的脱贫致富根本上要靠教育解放思想,提高人的素质,使他们掌握更多的现代化生产知识和技能。但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供给相对匮乏,师资水平较低,也缺少图书馆、书店等获取知识的来源。互联网不但聚集了大量的专业化知识,慕课、教育直播等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也进一步提供了形式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产品形态,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思想、文化和现代化知识、技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传播。在完善的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持下,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学校停课、课程由线下转向线上期间,偏远地区孩子也能通过移动网络上课,做到“停课不停学”。通过互联网获得市场经济的意识,增进对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偏远地区的群众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在当地开展生产活动,也能够更加容易地在城市或发达地区找到更高收入的工作。


数字经济促进了市场信息的双向流动。现代经济活动的开展需要及时了解各种相关信息,而互联网是各种信息汇聚的枢纽,也是人们迅速了解市场信息的低成本渠道。借助互联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家扶贫开发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种政策,及时掌握外界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据此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群众也能通过电商平台、社交网络、在线旅游和外卖平台等渠道,将本地的特色商品、自然风光、文化旅游资源及时发布出去,带动乡村文化旅游、餐饮民宿产业的发展。


数字经济拓展了农村特色产品销售渠道。“酒香也怕巷子深”。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副产品具有原生态特征和当地特色,迎合了生态、健康、多元的消费升级趋势。但是传统的线下流通渠道成本高、覆盖范围有限,更关键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阻隔,产销难以实现对接。电子商务具有货架空间无限、辐射范围广、开店成本低等特点,通过教授农民学习掌握网上开店技能,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能够将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不但让农副产品卖得出,而且还能卖上价。电商的发展也在农村地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就将“电商扶贫”纳入扶贫政策体系,并出台一系列电商扶贫政策。一些大型电商平台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合作完善县、村服务网点,孵化农业区域品牌,并通过自营直采、开设扶贫频道、支持扶贫产品流量等方式,帮助欠发达地区将它们的特色农产品上线销售,以“电商扶贫”带动农民致富。


数字经济带动了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电商平台的作用不仅在于带动农村特色农副产品“上行”,而且在带动产业链延伸、深加工产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农副产品线上销量的扩大会带动当地产业链从初级农产品向深加工农产品延伸,会吸引外部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投资或本地创业型企业发展,形成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一些县、乡发挥自己的自然资源或既有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家具、特色服装等适合本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禀赋的特色产品,并将电商作为销售的主渠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大批各具产品特色的电商产品产业集群,阿里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1%的改变——2020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显示,在淘宝平台上就有淘宝村5425个、淘宝镇1756个,淘宝村和淘宝镇网店年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电商平台在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就地创业就业、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经济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农民种养殖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每个生产周期开始时需要采购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种苗、饲料等农业物资,但是在产品销售出去后才能获得收入,在生产周期的初始阶段存在短期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缺少抵押物,农民很难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即使银行愿意给农民贷款,但是由于审批流程和周期长,也很难适应农产品季节性、周期性生产的资金需求。互联网平台通过对农民历史经营数据、产品线上即时销售订单数据、农作物卫星遥感数据的分析,可以高效完成对农民资金需求的评估,不需要抵押和担保等烦琐的线下申请审批程序,就能快捷完成放贷审批,解决农民季节性资金需求,帮助农民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增加收入。


数字经济带动优质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农民不仅需要农产品通过更有效的渠道销售出去,也需要获得更好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传统的线下流通体系在农村地区比较薄弱,造成广大农村地区的商品相对匮乏。通过电商平台以及电商平台公司、物流和快递公司建设的线下配送渠道,农民对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等农业物资不但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且价格更低,送达更及时。同样,电商平台有丰富且物美价廉的消费品可供选择,农民能够足不出户实现“买全球”,从而改善农民生活品质,让广大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


数字经济为农民创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给大众提供了展示才艺、技能和日常生活的平台,农民也可以成为“主播”吸引大量粉丝,并从中获得打赏和广告分成收入。直播与电商相结合形成的直播电商进一步丰富了农副产品线上销售的形式,能够更加形象有效地宣传产品、引导销售,一些地方领导也主动通过直播方式为家乡产品代言。直播电商通过打造网红产品、塑造地方品牌,有效带动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和品牌价值的提升。


数字经济助力共同富裕的空间广阔

“十四五”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将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数字经济发展仍将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动力。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明确了继续在乡村深化4G普及、推动5G创新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目标,我国农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随着数字技术的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数字经济的赋能能力不断增强,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向广大农村地区传递知识和信息、展示和销售农村商品和服务的更有效渠道。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促进农村各类产业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生产效率、进行业态创新、改进客户服务、创造更多价值,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095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同富裕——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