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数字经济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2 次 更新时间:2024-11-17 09:32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王一鸣 (进入专栏)  

 

数字经济是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新经济形态,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特征,是新质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领域。数字技术作为新型通用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突破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塑产业生态,已经显现出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驱动力。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超过1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数字经济具有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领域。

数字经济是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相伴相生。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数字经济。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加速创新,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人工智能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生成式人工智能加速迭代创新,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领域。我国在发展通用大模型的同时,立足行业数据、丰富场景和市场需求的独特优势,着力发展行业大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数据要素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人工智能+千行百业”的发展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新动力。

数字经济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孕育信息通信、软件、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产业,而且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形成智能工厂、柔性生产、云制造、共享制造、虚拟制造、智慧物流、工业电商、数字贸易等新业态。随着数字经济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扩展,我国加快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形成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大幅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物流营销的效率,进一步凸显数字经济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数字经济推动生产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具有更丰富知识、更高的数字技能,劳动资料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劳动对象由物质形态越来越多转化为“数据”形态。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具有高流动性、低复制成本和报酬递增特征,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配置效率跃升。

数字经济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3.2%。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超过五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2.5%。随着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将持续提升。

总之,数字经济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引擎。数字技术越先进,应用场景越丰富,迭代升级越迅速,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就越强大。把数字经济打造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引擎,关键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三个转变”,即从“跟随式”创新转向“引领式”创新,加快突破端边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从终端产品创新转向中间品创新,解决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基础材料等受制于人的问题;从鼓励集成创新转向鼓励原始创新,以引领性原创成果、战略性技术产品的重大突破,在更多领域跻身国际领先行列。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进入 王一鸣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65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