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 许明 李晓华: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14 次 更新时间:2022-03-27 19:55

进入专题: ​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  

史丹   许明   李晓华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从理论上揭示了经济活动中产业链与创新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的运作规律。

创新链是一条由基础研究、应用开发、试制改进等多环节形成的链式结构。产业链是由一系列具有上下游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过程所构成的链条,是由原材料、中间产品到最终产品制造所经历的各生产环节构成的集合。产业链与创新链就像是DNA双螺旋结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共同演进。

成效显著差距尚存

近年来,我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成效显著。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是创新投入显著增加,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2017年至202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由17606.1亿元增加至24393.1亿元,占GDP比重由2.12%提高至2.4%。

二是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加强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在产业链上的应用。2017年至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计安排项目(课题)1149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计资助项目17.93万个。围绕产业发展需要设立一系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产业链重要环节进行项目布局,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

三是大力推进研发机构建设,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重要依托。截至2020年底,全国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52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350个。

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地区头部企业在补链、延链、强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各地发挥“链主”企业的领航作用,通过“链式效应”促进创新主体间相互协同,形成了武汉“光谷”、贵阳“数谷”、合肥“声谷”等特色地区产业链集群。

强化技术供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2019年,3450家高校院所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金额为933.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2.9%。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明显畅通。自2015年以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规模超过400亿元,2020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分别达到212家、1173家、2386家。

但是也要看到,“双链”融合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创新链核心动力和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不足。我国科技创新领域“重应用、轻基础”问题突出,2020年基础研究经费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比重仅为6.01%,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总体水平,基础创新占比较低造成科技创新的自主性相对薄弱,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制造业在科技水平、产业标准、关键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相比美国、德国等国家仍有较大差距,高端制造业“缺芯少魂”问题较为显著。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未充分发挥。我国每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0%—15%,与发达国家40%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技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互融互促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创新主体与企业协同合作转化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异化创新水平不高,推进互融互促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撑不足,部分地区体制机制阻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产业创新成果。基于产业链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协同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互利共赢的开放型区域产业链创新链合作制度框架尚未建立。

国际环境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迫切要求围绕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产业链断供风险也强化了企业的危机意识,积极在国内寻找替代性供应来源,为国内创新链向产业链的传导提供了市场支撑,有利于加快国内短板、断点技术的产业化和持续迭代,增强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多角度全方位发力

加强前沿技术布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强已进入产业化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创新、技术供给和产业应用,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规模产业化技术成果的应用,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加强对量子信息、基因技术、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的支持,提高对前沿领域探索性科技创新失败的包容度,加大示范性应用支持力度,创造探索性产品的早期市场,鼓励领先用户使用,通过需求侧支持加速前沿技术产业转化,形成一批未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加强“硬科技”创新布局,加快突破我国产业链短板和痛点。围绕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先进科学仪器和检验检测设备、工业软件等存在重大产业安全隐患的领域或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关键短板和痛点布局创新链,以夯实基础研究为依托,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大国家对“硬科技”的创新投入,设立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攻关项目,探索国家实验室等新型研发组织,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作用,围绕最紧迫的关键核心技术全力攻关。通过税收激励等措施调动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推动关键技术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赛马”和“揭榜挂帅”制,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推动科研机构按照产业需求进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科技供给能力,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加强跨产业技术融合,推动优势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跨产业、跨领域、跨体系产业融合的藩篱。进一步完善全国性知识产权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移动通信、发电和输变电设备、高速铁路、工程机械等处于世界领先行业中的一些共性技术、中间产品的跨行业流动和使用。促进形成新工艺、新产品,带动相关产业加快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产业赋能作用,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应用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支持制造业各行业龙头企业将较为成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产业链上下游开放,提高全行业数字化水平,促进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进而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

加强跨企业技术流动,以大中小企业融通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大企业在产品架构设计、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整合高校院所、各企业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新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带动产业链中的配套中小企业进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的创新开发。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各行业打造一批“隐形冠军”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技术水平和自给率。发挥中小企业在前沿技术和适应新市场需求方面探索的优势,开发生产更具全球技术竞争力的产品。同时,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监管,遏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史  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许  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国际产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进入专题: ​产业链与创新链如何有效融合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30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中小企业》2022年0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