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寒冰:滑向战争的深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588 次 更新时间:2021-01-28 22:57

进入专题: 科索沃战争   世界战争史  

孔寒冰 (进入专栏)  


东欧剧变、苏联和南联邦解体,对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族来说无疑是重要的刺激因素。此时,他们所要达到的目标已不再限于在南联盟内升格为共和国了,而是要像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那样成为独立的国家,甚至进一步重温大阿尔巴尼亚之梦;他们所采取的手段已不限于举行游行示威,而是拿起了武器,通过暴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所依靠的已不限于自己的同族兄弟,更指望国际社会的干预。南联邦四分五裂之后,由塞尔维亚共和国和黑山共和国组成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对一门心思想独立的阿族也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政策。泪水和鲜血就是在这种各不相让的对峙中流了出来,整个科索沃、整个南斯拉夫、整个巴尔干半岛、整个东欧、整个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的灾难就是在这种各不相让的对峙中发生了,二十世纪将用血色和黑色划上句号。


1)波黑内战树立的榜样


上一章曾提到,南联邦的解体是在血和泪中完成的。为什么这样讲呢?斯洛文尼亚在独立过程中,南联邦的人民军、内务部人员与斯洛文尼亚军队发生交火;克罗地亚在独立过程,先是克罗地亚的塞族警察与克族警察发生火拼,后来扩大为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军队之间的战斗。然而,最激烈的还是由于波黑独立而引起的长达4年之久的内战。正是在这场发生在巴尔干半岛上南斯拉夫的“三国演义”,不仅揭开了战后各民族血腥杀戮的序幕,而且也开了冷战之后国际社会对巴尔干介入,甚至武装干预的先河。总之,波黑内战是今天仍在进行了科索沃战争的一次全面预演,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榜样”。所以,在正式写科索沃战争之前,还是先回顾一下波黑内战,并将后来成为科索沃战争主要角色的国际性的和地区性的组织作以介绍。

波黑位于前南斯拉夫中部,是仅次于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第三大共和国,人口约440万,其中43·7%是穆斯林,31·4%是塞尔维亚人,17·3%是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之后,波黑的三大民族围绕围绕着共和国的前途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塞尔维亚人主张波黑留下南联邦之内,而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则要求独立。不过,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之间也存在着分歧,前者提出将波黑分成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穆斯林三个地区,组成一个联邦;后者则打算在波黑独立后成为一个以穆斯林为主体的中央集权国家。1991年10月15日,波黑共和国议会在塞尔维亚民主党72名议员反对和退场的情况下,通过了《关于波黑主权问题的备忘录》,宣布波黑为独立主权国家。在1992年2月29日和3月1日进行了全民公决之后,在穆斯林和克罗地亚两族的支持下,波黑脱离南联邦;而坚持要留在南联邦内的塞尔维亚人

于1992年4月单独建立了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

南斯拉夫和三大民族的对立直接导致波黑内战的爆发。1992年3月1日发生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枪击塞族人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不久战争全面爆发。在以后的几年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穆斯林三大民族在波黑境内展开了火并。

仅以战斗最激烈的第一年为例,有原南斯拉夫人民军作强大后盾的塞族武装在军事实力方面占上风,控制着波黑的60%以上的领土;克族也不示弱,已经独立的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武装人员也前往波黑,支援那里的克族,一些西方国家也暗中帮助,因此大约控制着30%的领土;穆斯林人口虽然占优势,但在实力在显得单薄,只控制着10%左右的领土。所以,它决心在战场上拼争,力图用血与火夺得更多的生存空间。

波黑内战爆发后,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交战各方数十次达成停火协议,可没有一次真正奏效。各方都利用协议争取喘息时间,调动部队、补充兵源和武器弹药。连天的炮火约波黑造成成了巨大的灾难。到1992年底,已有12·8万人丧生,20多万人受伤,200多万无家可归,沦为难民;整个波黑80%以上的经济设施和一半以上的住房毁于战火,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500多亿美元;昔日美丽的萨拉热窝市也变得弹痕累累、瓦砾遍地。1

造成这三在民族火拼的原因也是由来已久的和多方面的。从宗教上说,塞族信仰东正教,克族信仰天主教,穆斯林则信仰伊斯兰教;从民族积怨上说,历史上克族和塞族之间、塞族与穆族之间的仇恨都是很深的;从领土上说,这是生存的基本物质保证,所以三大民族都想扩大自己的版图;从外界来说,波黑冲突三方都不是孤立的。塞尔维亚共和国为实现“所有的塞尔维亚都生活在一个国家里”,便不遗余力地支持波黑塞族武装,将8万从原南斯拉夫人民军部队改为塞族地方武装;克罗地亚共和国为了建立大克罗地亚,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波黑克族,并派了5万多人直接参战;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也想方设法支持波黑的兄弟。历史上曾经占领过南斯拉夫的奥地利、土耳其、德国、意大利等国都视波黑为一块肥肉,竭力染指,一方面对塞族进行武器禁运、经济制裁、海空封锁,另一方面又暗渡陈仓,向克族和穆族提供

各种援助。外部势力的卷入,使得波黑形势更加复杂。

当然,国际社会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插手主要不是指这些见不得人做法,而是指联合国及地区性组织正式地干预。

最早对南斯拉夫内战进行干预的欧共体。

欧共体(European Community, EU)是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简称,成立于1957年3月,主要是西欧国家为促进欧洲经济联合而建立的一个经济组织,其前身是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比利时、荷兰等6国建立的欧洲煤钢联盟(European Coal Steel Community, ECSC)。根据由6国首脑和外长签署的由《欧洲经济共国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构成的《罗马条约》,欧共体的基本宗旨是:建立共同市场,逐步实现6国之间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撤销相互之间的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协调经济、财政、金融和社会政策,协调对外贸易和对外政策,加强共同体与海外殖民地和海外领地的联系等等。英国、丹麦、爱尔兰于1973年,希腊于1981年,葡萄牙和西班牙于1986年陆续加入欧共体。1993年11月1日《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后,欧共体便发展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EC)。丹麦于1985年退出欧共体,奥地利、芬兰、挪威于1995年加入欧盟,所以,现在欧盟有15个成员国。

1991年,塞尔维亚与斯洛文尼亚发生冲击后,欧共体先是于7月8日决定实行对南斯拉夫进行武器禁运;10月14日各成员国在海牙召开了关于南斯拉夫问题的国际会议;在这一切都不见效的情况下,欧共体于11月8日宣布对南斯拉夫实行经济制裁,不过很快这种经济制裁只是针对塞尔维亚和黑山的了。由于是一个经济性组织,所以,欧共体所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经济方面的,对于激烈冲突各方显然是无能为力,而且引起了南斯拉夫的强烈反对。

因此,接下来介入的便是欧安会。

欧安会是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Conference on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的简称,原来是为缓和东西方在欧洲对抗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根据美苏达成的协议,欧安会从1972-1975年分三个阶段举行,参加会议有欧洲31个国家及美国、加拿大、土耳其、塞浦路斯等共35国。90年代东西方关系进一步缓和之后,欧安会第二次首脑会议于1990年11月在巴黎举行,欧洲32国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首脑出席并签署了《新欧洲巴黎宪章》。这次会议决定:通过部长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外长会议,作为欧安会政治协商的中心,同时在维也纳设立防止冲突的中心。

10月10日,欧安会各成员国为解决南斯拉夫危机召开了紧急会议,呼吁南斯拉夫冲突各方停止交火,通过和平谈判方式解决问题。这种呼吁同样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最主要的干预者还是联合国和安理会。

联合国(United Nations, UN),是1945年成立的全球性的国际政治组织。根据1945年6月26日通过的《联合国宪章》,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权利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构成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以达到上述目的。联合国有很多具体的机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秘书处。安理会是世界维持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也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机构,由中、法、俄、英、美等五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和联合国比较起来,欧共体也好,欧安会也好都是地区性的。所以,联合国的干预是名正言顺的。在波黑内战中,联合国的干预主要有四种方式。

第一,派遣维持和平部队。随着冲突的扩大,南联邦主席团于11月9日通过决议,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向克罗地亚派谴维持和平部队。2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向南斯拉夫派遣维持和平部队的721号决议,但具体实施要到1992年2月以后。1992年2月21日,安理会又通过向南斯拉夫派遣1·4万“联合国保护部队”743号决议。波黑内战全面爆发之后,安理会又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派遣维护部队的决议,如1992年6月8日通过758号决议,批准1000名维和部队接管萨拉热窝机场,以保证人道主义物品折运送,另增派1000名步兵、60名军事观察员、40名警察等;8月7日通过769号决议,扩大驻克罗地亚联合国保护部队的编制。9月13日通过776号决议,批准向波黑增派6000名费用自理的联合国保护部队等等。

第二,实际经济制裁和封锁。在这方面,联合国安理会也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如5月30日通过的对南联实行经济制裁的757号决议;11月16日通过了在海上和多瑙河上对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实行经济封锁,并提出各国及地区性组织有权使用武力支持这种封锁等等。

第三,派特使进行和平斡旋。刚刚接替德奎利亚尔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也派美国前国务卿赛勒斯·万斯为特使前往南斯拉夫。1993年初,万斯与欧共体第二位调停人戴维·欧文提出了一个万斯――欧文和平计划。波黑冲突三方、南联盟、克罗地亚在万斯、欧文主持下多次以过个计划进行谈判,终因各方分歧太大使这个和平计划失败。

第四,设立国际法庭。波黑内战爆发以后,冲突各方互相进行“违反人道主义”的令人发指的行为被国际舆论不断地披露出来。比如“种族大清洗”、“集体强奸”、“死亡集中营”、袭击联合国维和人员和记者等等。2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主要是冲突各方相互攻击、指责的工具,而且在指责对方的同时也对自己进行开脱。因此,其中的水分是不难想象的。西方媒体侧重宣传的主要是塞尔维亚人、南联盟如何对克族、穆斯林进行迫害,相比之下对于克罗地亚、穆斯林迫害塞尔维亚人提及就不多,带有明显的偏向性。

联合国和安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受西方传播媒体的这种影响比较大,1993年2月22日和5月25日通过的关于成立国际法庭的808号和827号决议,都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于有关前南斯拉夫境内,特别是在波黑共和国出现的普遍而公然违反国际人道主义的连续报告,其中包括大规模杀戮、大规模有组织有计划的拘留和和强奸妇女,以及继续‘种族来绝’的做法(包括为获取和坚守领土实行种族灭绝)的报告,再次深表忧虑。断定这种局势继续对国防和平和安全构成威胁。决心结束这种罪行并采取有效措施把对这些罪行负责的人送交法院审判。”3所以,国际法庭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的战犯者是波黑塞族的政治、军事领导人,如“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拉多万·卡拉季奇、比利亚娜·普拉夫希奇和军队总司令拉特科·姆拉迪奇等等,而克族和穆族的战犯则不多见。

然而,以后来科索沃、南联盟仍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是北约和美国对波黑内战的插手和干预。北约,全称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是欧美一些国家1949年4月以缔约方式建立的一种军事组织。1948年1月21日,法国和英国向卢森堡、比利时、荷兰建议签定一个政治条约,以便共同抑制苏联。经过协商,五国签署了为期50年的《合作和集体防御条约》,即"布鲁塞尔条约",也称西区联盟条约。这种条约规定:在任何缔约国遭到侵略的时候,其它缔约国应当自动给予援助。虽然序言部分也提及要防止德国可能的侵略,但是,条约是以苏联为假设敌人的。五国同时还成立了西方联盟防御委员会和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为首的作战司令部,并且着手实现装备计划,进行各种军事演习。继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开始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冷战步骤之后,西欧联盟条约又开辟了冷战的军事领域,为美国将军事触角伸进欧洲创造了条件。

因此,美国立即对西欧联盟条约表示热烈的赞赏和支持,并且决定参加地区性或其它集体性的军事部署,提出要同西欧联盟条约的缔约国建立共同的防御体系。1948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以64票对4票通过了外交委员会主席范登堡提出的议案,即著名的“范登堡议案”。这个议案以联合国宪章第52条认可的“单独或集体自卫的自然权利”为依据,一改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传统,同意美国政府在和平时期与美洲以外的国家签署同盟条约,将西欧联盟扩大到大西洋北部地区。布鲁塞尔条约和范登堡议案就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基础。

1948年7月,美国军官在兰尼兹尔将军率领下到伦敦参加西欧联盟条约缔约国常务委员会会议。由于联合国宪章规定只许缔结不能反对第二世界大战时期同盟国的防务性条约,所以,美国国务院便发明了一个“北大西洋地区”并且打着自卫的幌子。经过协商,西欧五国和美国、加拿大都同意建立北大西洋防御体系以保障北大西洋国家的安全。一直主张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的杜鲁门在总统大选中获胜,更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出笼开了绿灯。这七个国家在共同制定北大西洋公约草案的同时,还试图将这个条约扩展到北欧和西南欧,把这个地区的一些国家也拉进来。结果,1949年4月4日在华盛顿美国国务院大厅里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的国家,除了西欧五国、美国和加拿大以外,还有丹麦、冰岛、挪威、意大利、葡萄牙。最初北大西洋公约一共有12个缔约国,后来希腊和土耳其于1951年、联邦德国于1955年、西班牙于1982年也先后加入。

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一旦欧洲、北美洲、阿尔及利亚或北回归线以北大西洋中的岛屿遭到“侵略”、某一缔约国的船只、飞行器遭到攻击的时候,每个缔约国可以根据联合国宪章第51条,即可以单独或者征得其它缔约国的同意后,采取它认为必要的行动,包括动用武力,以恢复和确保北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任何对北约组织中的一个成员国的攻击都应当被视为是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在组织上,北大西洋公约受由各成员国外交、国防和财政部长组成的北大西洋理事会领导,最高决策由北约首脑会议和外长理事会作出,秘书长负责执行和处理日常事务。军队一体化是北约的重要特点,为此,北约在巴黎设立了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在它的下面还分别在奥斯陆、枫丹白露、那不勒斯设立了北欧、中欧和南

欧地区性的指挥机构。北约的陆海空部队由各成员国按比例提供。

北约对波黑内战的干预是1992年11月参与对南联盟进行海上封锁开始的,从1993年开始加大了干预力度。先是北约秘书长韦尔纳在1月底宣布,如果波黑冲突得不到政治解决,国际社会就应进行军事干预,而北约已经做好了出兵的准备;接着,在联合国的授权下,北约在4月12日开始派飞机实施波黑禁飞行动。波黑禁飞区是美国最早提出、欧共体12国外长同意,最终联合国安理会1992年10月通过决议确定的。根据这项决,任何飞机末经联合国批准都不得进入波黑禁飞区,否则一经发现并且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就要将它击落。

谁来监督执政这项计划呢?联合国只有请出北约和美国,于是,美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的各种种样的飞机都来到了巴尔干、来到了南斯拉夫,开始了战后首次在北约防区以外的军事行动。再往后,北约又应加利的要求对波黑塞族的阵地、弹药库等军事目标进行空袭。最后,根据1995年12月在巴黎签署的波黑全面和平协议后,北约正式派出6万多名军人参加多国维持和平部队,其中的主力无疑是美国。

美国为主的北约部队在冷战结束以后,终于来到了巴尔干半岛上。不过,公正而论,此时北约的介入一方面有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另一方面也的确是为了防止一时给以平息的波黑内战进一步蔓延,还要考虑到有北约以外的部队参与。所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世人对此并无微辞。但应当看到,北约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走出自己传统的地区,改变了自己的防御性质,人们由此产生的担心也就不是没有道理的了。

波黑内战虽然早于科索沃战争,但是,塞尔维亚人、北约、美国等几个重要的角色却是相同的。从塞尔维亚人说,北约与南联盟早就交过手了。


2)塞阿两族的大规模冲突


当历史进入90年代的时候,人类并没有能团结友爱、共同发展地为二十世纪划上一个圆满、让人无限留恋的句号,相反,发生在非洲、中东、巴尔干等地区接连不断的战火在人类的心灵中刻下了一道又道难以愈合的伤口,也留下了对二十世纪末最痛苦的回忆。

1990年对科索沃来说也是一个时代的界线,其突出标志就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达到了新的阶段,即一步一步地滑向战争的深渊。

第一个事件发生在1-2月。,科索沃许多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进而导致武装冲突和造成人员伤亡。事件的直接起因是阿·弗拉西的被撤职和受到审判。弗拉西原是科索沃自治省阿尔巴尼亚族的领导人,1988年11月被塞尔维亚共和国撤职,1989年3月被捕入狱并从10月开始对他进行审判。1988-1989年科索沃为爆发的示威事件和流血冲突基本上都是由此而起的。1990年1月,先是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的4万多名学生和工人走向街头游行,要求释放弗拉西并且取消对科索沃的非常状态。接着,科索沃的其它城市,如普里士伦、乌罗舍瓦茨、苏瓦雷卡、铁托米特罗维察等许多城镇的工人也都纷纷罢工,示威者用石块袭击警察、砸坏橱窗、汽车等等,甚至还开枪向警察射击。警察先用警棍、水龙头驱赶示威者,后也开枪还击。与此同时,科索沃阿族的一些反对派组织还在普里什蒂纳举行记者招待会并发表宣言,呼吁取消非常状态、停止政治审判、释放政治犯、实行多党制的议会民主、举行自由选举。

到了2月中下旬,科索沃的事态发展得更难以收拾。各地的阿尔巴尼亚人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取消非常状态、禁止游行和集会的法令,反对警察使用暴力,要求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等等。针对这种局面,南联邦内务部、塞尔维亚内务部和科索沃内务部于2月19日联合发表公报,呼吁全体公民、工人、农民和学生遵守南联邦主席团颁布的各种法令,不要游行和集会,保持平静,恢复正常生活等等。然后,南联邦主席团又于20日决定派拥有飞机和坦克的人民军进驻科索沃配合当地的警察平息骚乱。到2月底,在冲突中,示威者有27人被打死,110多人受伤;警察方面也有80多人受伤。

就在这次骚乱尚未完结的时候,科索沃又火上加霜,又出现了阿族学生“中毒”事件。

3月22日和23日,普里什蒂纳分别有400多名和240多名小学生被送进了医院,患者中大多数是阿族人。这些孩子得的病都是一样的:皮肤和肺部发炎。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说法。阿族领导人宣称有人在科索沃几个城镇学校的教室里喷上或倒上的一种不知名的化学药品,是塞尔维亚人有组织进行的。结果,这又引起阿族人的抗议,在示威过程中还不断发生针对塞尔维亚人的暴力行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方面则说,这起“中毒”事件是阿族人操纵的,其目的是想制造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建立大阿尔巴尼亚的借口;而科索沃自治省主席团在声明中认为,学生“中毒”事件大概是有民族分离主义者插手造成的,目的是想促使阿族与其它民族、与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联邦进行对抗。后经南联邦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卫生部门联合专家小组对中毒学生进行血、尿和胃液化验,最终认定并没有传染病和中毒的症状。

这一事件的到底是怎么回事可能永远也不会搞清,因为各方观点大相径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想利用这一事件来攻击对方,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从这个角度说,这些无辜的孩子们是否真是中毒无所谓,重要的是这个事件本身可利用的程度。路易丝·博洛尔说政治是一种罪恶似乎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带有根本性的还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邦之间的宪法冲突。

7月2日上午,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114名阿族议员在议会大厦门前散发《宪法宣言》,声称科索沃是“南联邦内平等的独立单位”。这实质上就是宣布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共和国分离出来,成为南联邦的一个共和国。

如果是一般的阿族群众在示威游行中喊出“科索沃共和国”口号,那只能算情绪上的挑战;现在是议员提出正式的文件,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就最高权力机构而言,在南联邦议会之下,各共和国和自治省也自己的议会,是地方的自治机关和宪法规定的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权力机关。其主要职能是:决定共和国或自治省权利与义务范围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在同联邦的宪法与法律保持法规的一致性和总则的非抵触性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的宪法和法律;就联邦议会共和国与自治省院行将作出决定的问题,为派往该议院的代表团确定立场和方针;制定本共和国和自治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政策确定其它自治组织内的劳动者与公民的利益,并在此基础之上讨论和决定全区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4这就是说,各共和国和自治省议会的一言一行须要以南联邦议会的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阿族议员这种做法已经是对南联邦的宪法发出挑战了。

由于科索沃只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因此,它不能制定宪法,只能有章程,而且还要经过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批准才能生效。根据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当天下午,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就发表公报,宣布科索沃阿族议员散发的《宪法宣言》没有任何法律效用,是“阿民族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政治暴行的又一表现”。但是,南联邦主席团委员里·萨蓬季尤、科索沃自治省政府主席尤·泽伊努拉胡和副主席伊·拉马伊利这三位阿族人都表示支持这个宣言,后两位还在上面签了字。

为了控制住局势,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于5日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立即生效的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法令。根据这项法令,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权利与义务都由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接管,自治省政府的工作由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接管,直到自治省新议会和新政府产生时为止。在此期间,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作出的一切决定都无效。同时,塞尔维亚共和国政府还对普里什蒂纳电台、电视台、阿文报纸《再生报》报社以及几个重要的铅锌矿都采取了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撤换了它们的领导人。

对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高压做法,科索沃的阿族最初一段时间采取了消极抵抗的办法。散发《宪法宣言》的114名阿族议员针锋相对地宣布:他们不承认塞尔维亚共和国解散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决定;科索沃自治省政府的阿族领导人抗议塞尔维亚议会此举是“非法的、不民主的暴力行为”,是“以违反宪法的方式侵犯了自治省的职能和地位”,有的人还退出了南共联盟;各个企事业单位的阿族领导和群众则走上街头进行和平示威;《再生报》也不顾禁令继续按原来的方针出版发行;2000名阿族警察也交回了武器和证件,拒绝在塞尔维亚共和国几务部领导下工作。对此,新华社记者是这样评价的:“目前科索沃的民族矛盾已进一步激化,阿族和塞族之间的鸿沟已明显扩大和加深。此间观察家认为,塞尔维亚光靠强硬措施很难取得争取阿族人民的成效。尽管表面上局势比较平静,至今尚未出大乱子,但科索沃这个火药桶总

有一天可能发生爆炸。”

这种估计是正确的。

可是,这样沉寂的局面没有持续多久还是被科索沃的阿族打破了。9月7日,早已被解散了的科索沃自治省议会的111名议员在一个叫卡查尼克的地方秘密举行会议。除了宣布延长科索沃自治省议会和政府的任期之外,这次会议最令塞尔维亚共和国、南联邦震惊的举措是通过了《科索沃共和国宪法》。这份长达31页的宪法包括序言和9章共140条,其主要内容是:科索沃共和国是阿尔巴尼亚族和其它民族的民主国家,是南斯拉夫联邦的成员;科索沃的领土是统一的和不可剥夺的,只有根据科索沃共和国议会的决定才能改变它的边界;科索沃共和国要主权地履行国家政权,普里什蒂纳是科索沃共和国的首府,另行规定国旗、国微、国歌;科索沃共和国实现和保障其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国际地位以及同其它国家的关系。

塞尔维亚共和国立即对这个所谓的《科索沃共和国宪法》作出了强烈反应。它在公报中宣布:阿族分离主义者通过的这个宪法及其它文件都是不合法的,是旨在破坏塞尔维亚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也威胁着南斯拉夫甚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宪法事件出现之后,在南斯拉夫地区明显形成两派力量。各共和国的阿族和斯洛文尼亚人对这个宪法表示坚决支持,认为这是合法的;而塞尔维亚人、黑山人和马其顿人则支持南联邦,认为这个宪法是违法的。当然,在塞尔维亚强大的压力下,科索沃没有不可能成为共和国,因而这个所谓的宪法也不可能生效。事态发展到这一步,科索沃阿族人与南联邦、与塞尔维亚共和国、与塞族已经没的什么共同语言了,他们之间的对立已经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3)米洛舍维奇与鲁戈瓦


这是两个当今世界风云人物,前者有正式名份,是南联盟总统,目前几乎成了塞尔维亚人统一的象征;后者没有正式名份,是所谓科索沃共和国“自封总统”或“伪总统”。或许他们个人之间并没有过结,可是,多少个世纪以来阿尔巴尼亚人与塞尔维亚人之间世仇宿怨又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悲剧性的历史造就的两个悲剧性人物。

米洛舍维奇基本上算是近些年来崛起的“新星”,特别是在与北约对抗过程中更是名声大振,有人说他是“玩火天才”,有人叫称他是巴尔干的“不死鸟”,也有人称他是“独裁者”,还有人讲他是一个“铁腕政治人物”。不管别人怎么说,或褒或贬,米洛舍维奇在内外政策上的强硬态度可以说是他公认的基本特点。

1941年8月29日,米洛舍维奇出生在贝尔格莱德南部的波扎雷瓦茨。对于米洛舍维奇家庭情况,正规的简短介绍讲得都很少,倒是法国人让-路易·马尔佐拉蒂写出了一点,可信度有多大暂且放在一边,至少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背景资料。6米洛舍维奇出生时刚好是法西斯军队占领了南斯拉夫,据说,父母于是就给他起了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斯洛博丹”,即塞尔维亚语中的“自由”。还据说,米洛舍维奇的父亲是黑山人东正教牧师,对神学极感兴趣,一生迷恋于宗教,后来又回到了黑山,再后来在1962年竟开枪自杀了;可是,他的母亲却是一个十分坚定的共产党人,一生为革命而战,不过1974年也在自己教书的学校自缢而死。是她动员了米洛舍维奇加入共青团,并于1959年加入了南斯拉夫共产党。

1964年毕业于贝尔格莱德大学法律系之后,米洛舍维奇却主要从事经济工作,曾经担任过国营天然气公司的经理和贝尔格莱德的一家大银行总裁。1984年步入政坛7之后,先后担任过塞尔维亚共盟贝尔格莱德市委主席、中央主席团主席、南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塞尔维亚共盟改组为塞尔维亚社会党之后,任中央委员会主席。在这期间,米洛舍维奇“给塞尔维亚人引入一种新的民粹主义的政治风格,他越过南共联盟的领导层直接向塞尔维亚人呼吁,特别是他要求联邦政府恢复塞尔维亚对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的全面控制。”德国前外长金克尔则认为:“米洛舍维奇是一个民族主义色彩很浓的塞尔维亚人,一心想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即使动用武力亦在所不惜……不可能改变米洛舍维奇的认知”8

中国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由于这涉及到米洛舍维奇对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政策,极有必要把它加以引证:“按照南联邦宪法,属于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伏、科两自治省在联邦主席团中也有代表,并参与轮流坐庄,但是他们在关系塞尔维亚人切身利益的许多问题上并不站在塞尔维亚一边,这引起了塞族人的强烈不满。许多塞族人强烈要求修改宪法,以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表决方式。但米洛舍维奇毕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他通过一条‘间接路线’巧妙地满足了塞族人的要求。在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他暗中鼓动塞族人搞‘串连’、‘游行’、示威”和群众大会,抨击自治省的领导人。通过这种‘群众运动’的方法,米洛舍维奇撤换了两个自治省的领导人,并安上自己的亲信。此后,塞尔维亚又修改宪法,取消了两个自治省的自治权。这样,就避免了直接拿自治省‘开刀’所可能引发的动荡。”9

1989年,米洛舍维奇接替了大学时期曾是自己政治引路人的伊·斯坦博利奇的职务,任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1997年7月在大选中获胜,成了南联盟的总统。在讲米洛舍维奇和平的同时,还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到,那就是他的妻子米拉·马尔科维奇(报刊书籍上多译为米里亚娜·马尔科维奇),也就是前面我们多次提到过的《黑夜与白昼》、《东方与南方之间》两书作者马尔科维奇。中外学者都一致认为,米拉对米洛舍维奇一生的影响太大了,以致于被认为是造就出米洛舍维奇的二位女人之一(另一个是米洛舍维奇的母亲)。米拉小米洛舍维维奇一岁,生于1942年7月10日,是铁托的战友、1983-1984年南共联盟主席德·马尔科维奇的侄女。上大学之前,他们就相识、相爱了,以后又一起走进贝尔格莱德大学,不同的是米洛舍维奇学的法律,而马尔科维奇学的是社会学。据说,政治热情极高马尔科维奇绝不满足于同米洛舍维奇结婚,更是要将他培养成一位绝顶的政治家,正是由于她,米洛舍维奇才结识了斯坦博利奇并且追随了二十来年。马尔佐拉蒂讲道:一次,米洛舍维奇与妻子在铁托的一个巨幅画像前走过,当时米拉对他说:“有朝一日,你将是第二个铁托,你的照片将挂在墙上。”

单纯看个人的升迁,米拉的目的确实达到了,她是成功者;然而,看看今天的南斯拉夫,她仍然算成功的吗?真不知道今天马尔科维奇还怎么当贝尔格莱德大学自然科学数学系教授、贝尔格莱德美利坚――法兰西管理学院的教授、贝尔格莱德国际管理学院的教授?因为,整个贝尔格莱德、整个南斯拉夫都在流血、流泪。这些大学可能也快成为一片废墟了。

比起米洛舍维奇来,鲁戈瓦似乎就算不了什么人物了。可事实并非如此,他也代表着一个方面。

单从名字上看,人们就不难知道易卜拉欣·鲁戈瓦一定是个穆斯林,鼻子上架着的一幅金丝边眼镜和脖子上围着的一条格子围巾更使他多几分文静,像个文人。的确,出生于1946年的鲁戈瓦“酷爱文学,并拥有符号学博士学位。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梦想当个作家,用笔直书人世间的欢乐与悲哀。然而世事难料,本想走向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他却深深地卷入了政治旋涡。”10的确如此,乱世出英雄。比如,波黑内战期间赫赫有名的卡拉季奇原本是一个职业道德非常高的医生,被推上政治冲突的前台后就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最终成了国际海牙法庭通缉的头号战犯之一,被迫东躲西藏。1999年1月15日,克罗地亚的《环球》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前南战争嫌疑人的秘密生活》文章,说卡拉季奇正在一个地下水电站撰写回忆录,但需要每隔三天、四天就要换一个地方,以免落入联合国维和部队手中。11

与大多数阿族一样,鲁戈瓦也梦想着科索沃能成为一个与塞尔维亚平起平坐的共和国,能够成为一个与南联盟平起平坐的独立主权国家,能够成为一个与巴尔干其它大国平起平坐的大阿尔巴尼亚,这是他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80年代末90年代初,鲁戈瓦也走到了政治前台,成为科索沃阿族最重要的政治领导人之一。1990年7月,鲁戈瓦担任了新成立的科索沃最大的民族政党――科索沃民主联盟主席;没有得到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联盟认可的科索沃共和国成立后,他又被推上了“总统”的“宝座”,与当初的卡拉季奇一样也成了各种矛盾的焦点,由于鲁戈瓦主张通过“非暴力”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实现阿族人的最终目的,即先升格为共和国,再宣布独立,最后与巴尔干的所有阿尔巴尼亚人联合成大阿尔马尼亚,所以,阿族内部的激进派反对他;由于鲁格瓦主张科索沃要升格为共和国、要独立,不仅塞尔维亚反对,就是西方社会至少在表面上也并不支持。所以,鲁戈瓦当的这个总统大概是最烦心的,但是,作为一种政治追求,他又不肯、也不能轻易地放弃。虎已经骑上了,下可就难了。也许1999年5月5日,鲁戈瓦举家离开普里什蒂纳来到意大利的罗马能成为一种解脱。然而,此时的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名高级难民的,国和家对他来说都没了。


4)科索沃解放军的由来


随着在科索沃的地位问题的冲突加剧,阿族中间出现了一些更为激进的人。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争取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而是直接提出要独立、要建立大阿尔巴尼亚;他们不满足于用和平的方式、非暴力的方式达到目的,也不满足于用游行示威等比较激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而是要直接诉诸武力;他们不满足于在南联盟内部靠与塞尔族的斗争来逐渐地达到目的,而是要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求助外部力量的干预,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就拿起枪支组成武装力量,以暴力恐怖的活动方式不断地将然而引向战争,同时也将外部势力引到科索沃、南斯拉夫来。这些人自称科索沃解放军。

限于资料,科索沃解放军详细由来并不是十分清楚。比如关于它最早出现的时间,有的书说“1994年,阿族中的激进分子在某些境外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了‘科索沃解放军’(现已达3万人),试图通过暴力活动争取独立。”12有的书则写道:“‘科索沃解放军’是1992年在马其顿共和国首次出现的一个‘非法’阿族武装组织,在最初成立的几年中,它一直默默无闻。”13这种情况是自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信息的来源不同,更重要的是科索沃解放军本身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而在政治中凸现也只是近二年的事。如果将各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基本面貌的。

第一,它的成员人数不多,成份混杂。关于科索沃解放军在成立之初的人数,有的书说不到500人,有的文章说只有200人;关于它目前人数(截止到今年4月),有的书说已达2万人,有的书说已达3万人,还有的文章说估计正规军1-1·2万人和2·5万人左右的非正规军,也有人估计不过几千人。14成员中大多数是科索沃阿族激进分子,但军官多半是参加过波黑内战的穆斯林,还有一些从海外回来的阿尔巴尼亚族人。总地看来,科索沃解放军还是一支杂牌军。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界的插手,它的战斗力会不断地增强。

第二,它的活动以制造恐怖为主。由于在力量对比上无法与南联盟人民军相提并论的,所以,科索沃解放军主要采取偷袭和制造恐怖活动方式与南联盟对抗;而且从策略上说,它也想通过这种途径不断地刺激南联盟军队发动进攻,为外界的武装干预创造条件。从成立时起,科索沃解放军就没有停止过这样的行动,所以,不仅在南联盟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名声并不好。

第三,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外部。一是海外50万科索沃阿族人和阿尔巴尼亚富商的捐赠;二是通过阿尔巴尼亚向欧洲其它地欧走私海洛因获得的暴利;三是其它地区穆斯林兄弟的经济援助。

第四,它的武器也是来自于外部。对此,军事专家的说法是:“‘科索沃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也几乎全部都是通过阿尔巴尼亚边境获得的。1997年阿尔巴尼亚动乱中流失了大量武器,包括70万支自动步枪和10亿发子弹,据报道其中大量流入了科索沃。它所拥有的武器主要是步枪、机关枪、手雷、火箭筒,而且大多是中国造的陈年老货。这些武器本是中国20多年前出售给阿尔巴尼亚的。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金融危机陷入无政府状态,老百姓将军火库中的枪支弹药拿回家中卖钱。据美国五角大楼统计,阿尔巴尼亚散落在民间的武器多达65万件。”但是,“后来‘科索沃解放军’从西方国家获得了一批现代化的武器,如德国专利、新加坡生产的反装甲武器、精确度极高的狙击手专用枪支、现代通讯器材等。有消息说,‘科索沃解放军’目前甚至拥有防空系统SA-7。”

第五,它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雇佣军。今年4月49日出版的美国《工人世界》半月刊上有一篇由记者加里·威尔逊写的题为《德国文件披露美中央情报局的秘密作用》文章,对这个问题作了综合性的描述。具体说,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美国参加过越南战争的老兵在阿尔巴尼亚训练科索沃阿族解放军;二是加拿大、英国、法国、美国的特种部队在科索沃指导科索沃解放军;三是科索沃解放与美国弗吉尼亚的MPRI有联系。MPRI是美国高级军官建立的一个秘密组织,原来是训练克罗地亚军队的,现在用于训练阿族解放军;四是科索沃解放军经常通过卫星电话向北约官员指明北约飞机应轰炸的目标。16

当然,西方支持科索沃解放军实际上只是一种利用,事实上既瞧不起他们、怀疑他们内部的凝聚力,也害怕被其恐怖形像所牵连,更担心他们的暴力行为造成整个巴尔干半岛没有宁日。所以,西方与科索沃解放军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或明或暗,若即若离,耐人寻味。

需要指出,上面引用的资料只能是参考性的,谁也不能肯定权威性到底有多大。之所以将它们写出来,主要还是为了认识科索沃解放军。不过,我认为,在各方面的具体数字上可能会存在误差,甚至存在不小的误差,但总的事实是不能否定。

科索沃解放军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是阿德姆·德马齐。关于德马齐,人们所知就更少了,只是由于他作为科索沃解放军政治代表参加了今年3月的朗布依埃和谈,新闻媒体对他的情况才有所披露。据说,德马奇1998年6月才成为科索沃解放军的领导人,“是科索沃独立运动的资深活动家,是一名激进分子,曾因民族主义活动在前南斯拉夫的监狱中服刑27年,常被称为‘阿族的曼德拉’。他说:‘美国要我们享有一点自治的塞尔维亚殖民地。这是不够的。’”17所以,德马齐为首的科索沃解放军反对以鲁戈瓦为首为温各派的非暴力主张,因而宣称决不放下武器,一定将争取科索沃独立的战争进行到底。

正因如此,今年3月2日,当科索沃阿族温和派决定接受和平协议的时候,德马奇宣布辞去科索沃解放军政治代表的职务,并且宣称:“科解放军是有既定原则、理想和纲领的,而该组织新领导人准备签署并接受朗布依埃会议协议,完全背离了以全民公决这一政治意愿为基础的谈判原则。”18

作为一个暴力恐布性质的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的所做所为,特别是它求助于外界势力进行科索沃战争,犯下了不饶恕的罪行。不过,换个角度想,又是谁造就出科索沃解放军这批极端的阿尔巴尼亚族分离主义者呢?或者说,是谁把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一步一步地逼到这种地步呢?大塞尔维亚主义没有责任吗?


5),科索沃战争的爆发


科索沃战争最被是在塞尔维亚军警与科索沃解放军之间进行的。

1991-1992年间,科索沃阿族通过没有得到塞尔维亚和南联盟认同的全民公决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选举了“总统”、建立起新的议会,从而形成了与塞尔维亚相并行的政权。塞尔维亚共和国对此当然不会同意的,不过此时的米洛舍维奇要面对要他辞职下台的强大呼声,要应付国际社会经济制裁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塞尔维亚同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正发生着武装冲突,随后又卷入波黑内战中,似乎腾不出空来管科索沃的事。所以,鲁戈瓦照当他的“总统”,科索沃也照样是“共和国”。在以后的几年中,似乎只要不出格,米洛舍维奇和塞尔维亚共和国就置之不理。

可是,阿族人却耐不住了,温和派四处奔波,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而激进派则暗中运气,准备诉诸武力。经过几年的酝酿、积累,波黑内战暂告一个段落之后,科索沃的“战争病毒”终于发作了。为世人公认的科索沃战争爆发时间是19982年2月28日。但是,就像两次巴尔干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兆,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德国并吞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兆一样,1997年发生的塞阿两族的一系列冲突是科索沃战争的预演。

根据法国路透社播发的一份关于科索沃大事记,1997年发生在科索沃的冲突主要有:1月,普里什蒂纳大学塞族校长遭汽车炸弹袭击,身负重伤。在以后的几周内,塞尔维亚警方逮捕了26名阿族人并击毙了一名科索沃解放军的领导人;3月,普里什蒂纳市中心发生炸弹爆炸,造成4人受伤。塞尔维亚检察官指控这是非法的“科索沃民族解放运动”成员进行恐怖活动;9月,科索沃解放军在一天夜里向科索沃10个城镇和乡村的警察局进攻;10-12月,阿族人用手榴弹和冲锋枪袭击塞族难民营,塞尔维亚的一个法庭以从事恐布活动罪判处17名阿族人总共186年的徒刑。19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8年2月底潘多拉匣子终于在科索沃打开了。可能消息的来源不同,更重的是倾向不同,所以对于这次引发科索沃战争的重要事件的描述差别也很大。

目前国内出版的有关书籍的说法是这样的:1998年2月28日中午,在科索沃格格戈瓦茨地区的利科沙奈村,阿尔巴尼亚族分裂分子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发动攻击。4名警察当场死亡,2名警察受重伤。交火中,16名阿族武装分裂主义分子被打死,9人被捕。警察同时缴获了重机枪、步枪和炸弹等大量非法藏匿的武器弹药。

新华社记派驻南斯拉夫记者吕岩松1998年3月12日从普里什蒂纳发回的报道则这样写的:斯比尔察位于普里什蒂纳以西50多公里的荒僻山区,多少年来这里一直是阿尔巴尼亚族非法武装分子的基地。上月28日,阿族恐怖分子在这里袭击塞族警察,并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所塞尔维亚政府发布的公报,冲突中共有67人丧生。

西方记者却有另外的说法。路透社记者库尔特·朔尔克今年2月28日写了一篇比较详细而且也很生动的通讯,下面就是其部分内容:

科索沃战争爆发于一年前的今天,起因是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科索沃一棵古老的奇特大树附近伏击了一辆阿族反叛者的汽车。那棵大树的树桩上长出六棵橡树,所以也称“六棵树”。

那棵古怪的大树孤零零地矗立在岔路口,树干上弹痕累累,结结疤疤的树枝被点火重得焦黑,干枯的树叶在风中无力地飘摇着。

科索沃战争的第一枪是于1998年2月28日当地时间上午11:20(格林尼治时间10:20)在利科萨奈村打响的。当时塞尔维亚警察向正路过“六棵树”的一辆载有4名科索沃解放成员的汽车开火。

司机萨比德·拉德罗夫契当即严重受伤,但他仍同车上其他人一起躲在“六树棵”巨大的树干后奋力还击。拉德罗夫契用手榴弹发射器摧毁了塞尔维亚警察的一辆汽车,打死两人。另一名科索沃解放战士用机关枪打坏了塞尔维亚警察的另外两辆汽车。

随着双方不断加强火力,在利科萨奈村爆发的这场冲突持续了27个小时。最后塞尔维亚警察首先撤军,但25位阿族人在冲突中丧生,还有一些人伤情危急。塞尔维亚警察共死4人,伤两人。可以说那天是欧洲在20世纪最后一场战争的开始。

在最初交火过后,拉德罗夫契的同事将他拖走,穿过离伏击地点不远的田野,并通过无线电寻求援助。但他们的无线电信号受到了塞尔维亚警察的干扰。不过,当时在附近村庄的科索沃解放军战士也在坚听塞尔维亚警察部队的的无线电通信网,因此他们得知了拉德罗夫契等人的情况。

拉乌萨村的一对兄弟努希·盖察伊和萨比特·盖察伊兄弟抓起武器,和另外两名科索沃解放军战士跳上一辆小汽车,冲向利科萨奈以抢救受伤的拉德罗夫契。

他们找到拉德罗夫契后,准备将他送往普雷洛茨。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他们受到塞尔维亚警察的追捕,头上还盘旋着一架塞尔维亚的直升机。

努希突然跳下汽车,向塞尔维亚警察开枪,为其他人的逃亡争取了时间。在逃亡的小汽车接近普雷洛茨时,塞尔维亚警察的直升机开始向它射击,使这辆车严重受损。

拉德罗夫契再次受伤,开车的萨比特·盖察伊和车内的其他两人也未能幸免。受伤的萨比特·盖察伊重新启动汽车,开往普雷洛茨,他在转弯时撞进了一所房子。后来这4个人被当地村民救起,侥幸生还。

其他科索沃解放军战士很快赶到利科萨奈村。当时那里已被配有装甲人员输送车和直升机的塞尔维亚警察包围。现为科索沃解放军最高司令的人莱曼·塞利米当时同满满两汽车的科索沃解放军战士从奥萨雷沃赶过来。

后来牺牲的下普雷卡兹村的村长阿德姆·亚沙里也带人赶到利科萨标。塞尔维亚警察在去年3月5日还洗劫了下普雷卡兹村,导致至少50人丧生,其中包括25名妇女和儿童。

去年2月28日这天,天气特别晴朗,当时利科萨奈村很多村民正在晒太阳。塞尔维亚警察同科索沃解放的枪战打碎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他们四散躲藏逃避塞尔维亚警察的搜捕。

现年30岁的哈奇·杰利回忆说:“当我听枪响后,就立即把孩子送到我叔叔家。我同另外两个朋友躲在我家的阁楼里。在中午时分,我听到塞尔维亚警察闯入我邻居穆罕黩德家中,并开了枪。”

他说:“我在阁楼上什么也看不见。但到下午4点左右,我听到他们的一辆装甲运输车开时进阿赫梅塔伊家族的宅院内。我能听见妇女儿童的尖叫声。后来他们将宅院内的男人带到我的住所和他们大院之间的草地上。我听见那些男人遭到毒打,但没有被枪杀。

他说:“一些肯定当时就被打死了,还有一些人到第二天早上还在遭毒打。我在第二天(3月1日)下午3点左右爬出阁楼。阿赫梅塔伊家族中的10位男性客人的尸体都不见了。但我看到草地上散落被打碎的牙齿、一块手表、一些袜子和很多血迹。他们肯定都被打死了。

或许还有其它的说法。仅就这三种而言,共同点是都认为1998年2月28日在科索沃发生了塞阿两族的流血冲突,而这次冲突是科索沃战争的导火索,不同点是发生在什么地方说法不一,在谁伏击伏谁问题上更是大相径庭。朔尔克也承认,谁该对场战争的开始负责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当然,西方媒体宣传的反塞尔维亚人的政治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如果就事论事,如果了解了历史背景,究竟谁先伏击了谁似乎就不太重要了,因为塞阿两族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了这种程度,冲突实际注定要发生的。

从此以后,阿族解放军与塞尔维亚武装警察之间的军事和激战更是接连不断,造成更多的军事人员和平民的重大伤亡,大约20多万名阿族人背井离乡,流亡国外。更多的阿族在普里什蒂纳不断地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塞尔维亚军警制造恐怖和搞“民族清洗”。

进入1999年,两者之间的冲突更加剧烈,仅1月份头十天就发生80多起科索沃解放军袭击南联盟军警事件,南联盟军警也加大了对科索沃解放军打击的力度。拉察克惨案的发生将科索沃战争推向了新了高度。拉察克是普里什蒂纳南部的一个小山村,1月15日这天,塞尔维亚武装警察与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大规模激战,结果发生了重大人员伤亡。科索沃战争从此进入南联盟与西方国家、特别是北约对抗的新阶段。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进入 孔寒冰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索沃战争   世界战争史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战争史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