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人的全面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90 次 更新时间:2022-11-13 00:18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  

颜晓峰  


【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文明形态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成的总和形态。人类文明不能没有人的文明,不能脱离人的文明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人的文明新形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内涵和标志,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将践行初心使命、坚持理想信念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一体,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内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应从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体系、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系等三方面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文明形态相互支持、协调发展构成的总和形态,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与人的文明的统一。人的文明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各个方面,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又贯通于其他各个文明领域之中,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的文明新形态的实质内容。将人的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系统和结构,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中深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包含人的文明新形态

人类创造了文明,文明也塑造了人;人是历史的主体,也是历史创造的产物。人类文明不能没有人的文明,不能脱离人的文明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人的文明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为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探讨人的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

(一)人类文明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与人的文明的统一

人类文明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在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混沌、分化到整体状态的演进历程。人类文明是历史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不同性质的文明,文明的技术形态、产业形态、制度形态等都有自己的嬗变历史。人类文明是有结构的,不同的人类活动领域创造不同形态的文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都有自己的文明形态。人类实践创造了多种形式的对象化世界,既有实物形式、精神形式,也有制度形式、人的形式等,综合一体就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人自身的文明,人类在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也促进了人自身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同时也转化为丰富完善人自身文明的因素。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不直接等同于人的文明,它们是人的文明的一面镜子、一个尺度,同时又是塑造人的文明的环境和条件。人都是在一定的文明环境和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各种形态的文明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素质,使得人的文明更多的是后天的产物,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引导和提升。物质文明是塑造人的文明的物质基础,正所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政治文明是塑造人的文明的政治条件,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精神文明是塑造人的文明的精神因素,既内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中,又是滋养人的精神世界的营养。社会文明是塑造人的文明的社会环境,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态文明是塑造人的文明的自然空间,绿水青山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生态恶化则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人类文明是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文明与人的文明的统一,人的文明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又贯通于其他各个文明领域中。人作为劳动主体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人的劳动能力包括制造工具的能力、对劳动对象的把握能力、对劳动产品的设计能力以及协同劳动的组织能力等,是人的劳动文明的尺度,也决定了物质文明的水准。人作为制度主体是政治文明的创造者,人在一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对国家体制、法律体系、权力机制、权利关系等的建构,反映了一定历史条件下人和国家的关系、人对政治权力的控制程度和对人的权利的维护程度。人作为思维主体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精神文明是人的文明的典型表现和显著标志,精神文明也表现为人的行为文明、职业文明等。人作为交往主体是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人的文明素养对社会关系的状况有着很大影响。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具有主动地位和自觉意识,这就使得生态文明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和自然结果,而是人的活动影响和干预的结果,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的文明的重要方面,人的文明是形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因素。

(二)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也是人类创造自身文明的过程

人类创造出文明世界,人在创造文明的各种劳动和生产活动中,也将对象世界的禀赋吸收于自身的禀赋中,并丰富、完善、提升着人自身的文明。伴随这一过程,人的文明在生长,文明的人在塑造。人从事生产以满足消费需要,消费也是生产,是人的自身生产过程,物质、文化、社会等消费活动不仅满足人的生物性需要,而且满足人的精神性、社会性需要,是人的自身文明的生产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在创造不断增长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在培养、生产出能够消费与享受高度物质文明的人,也就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人的文明是一个从蒙昧、野蛮到文明,从古代到现代,从落后到先进的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不仅依据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形态的演进来划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而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的发展阶段,提出人的发展及其文明的三大形态。在以渔猎经济、农耕经济为主要产业形态的前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古代社会里,人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其活动的空间和交往的范围极为有限,这就造成了人的狭隘性和封闭性。在以工业经济为主要产业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现代社会里,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市场成为纽带、货币成为媒介,人在资本关系的统治下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即以劳动力使用权为交换对象的自主性,交换的普遍性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丰富了人的交往关系,是从人的狭隘性向人的全面性过渡的中间环节。在以先进生产力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从束缚自己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成为社会的和自身的主人,形成了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和提升过程,也是人的文明的先进形态和高级阶段。

用唯物史观看待人的文明,可以看出,人的文明不是抽象的概念的产物,而是实际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存在于人的发展实践中,存在于人的自身行为中。人的文明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内在于人类文明中,是与人类文明同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是人的文明的土壤,人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灵魂。人的文明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完善品质、丰富内涵、提升品格的过程。人的文明不是完全自然而然的生成过程,而是随着人对自身认识的深化、对自我完善的迫切,愈益自觉地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自我塑造和提高人的文明程度的过程。人的文明不只是在个体生命周期内的培育过程,而更多的是在人的文明的社会积累和社会遗传的传递中,一代人更比一代人站在更高的文明起点上,传承和弘扬人的文明。

(三)人的文明新形态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应有之义

人与文明是相互规定的关系。迄今为止的文明史表明,没有人也就不会有文明,没有文明也就不能使人成其为人。人创造了外在于自身的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的文明社会,文明社会也就越来越有力地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人。无论人自身外的文明世界对人的影响、规范、控制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人是文明的主体、人是文明的创造者和主导者这一基本关系都不应颠倒。如同人要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人也要从奴役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而这种社会关系正是文明的产物。人创造文明是为了享用文明,人在享用文明的过程中又成为文明的对象,只有人才能够自觉地享用文明,文明以人为对象展现其效用。即使在文明的人化的过程中,人仍然是处于主动的地位的,享用文明是人利用文明成果的主体性行为。

人的文明与人类文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是文明的创造者,人的文明状况如人的教育程度、劳动能力等又制约着所创造出来的文明的状况,因此,人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人的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人的文明发展程度反映出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存在着马克思所揭示的“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反常现象。人又是历史的人,人的文明不是先天的、固定的,而是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逐步进步完善的,这也就决定了人所创造的人类文明不会始终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人按照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统一进行生产,对这两种尺度及其统一的掌握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实际上也映射出人的文明程度,作用于人类文明的创造结果。同时,既成的人类文明构成了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文明环境,又直接地成为人的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的文明新形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必不可少、十分重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理想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将创造人的文明新形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统一于一体。人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人的文明新形态集中体现在人民的主体地位、权利享有、新人素质上。

二、人的文明的目标、内涵和标志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随着人类发展进步而逐步丰富和提升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高度文明的人”的理想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人的文明新形态的目标、内涵和标志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发展的追求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从资本主义文明向社会主义文明过渡的根本标志之一。资本主义文明对于人的发展具有两重性,它既是把人从封建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力量,同时又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因素。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障碍,资本积累是以对工人阶级从肉体到精神的全面摧残、从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全面榨取为条件的。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通过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消灭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从而使得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生产活动不只是实现物的价值,更是实现人的价值,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根本规定。如同文明包括人的文明,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这就告诉我们,现代化是社会的整体变革过程,不仅是物质生产过程、科技创新过程、思想转变过程、制度变迁过程,而且也是人的发展过程,即人的现代化过程。人的现代化包括人的观念、能力、素养、行为、关系等方面的现代化,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不能没有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文明在现代化社会中的标志和要求,对于坚持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更是要重视和推进人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人的现代化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统一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指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本质提出来,正是表明了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文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的本质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发展内涵、发展时空、发展权利的全面性。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人民不仅追求物质生活富裕,而且追求精神生活富裕。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领域的全面发展,人民不仅要成为社会生产的主人,而且要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局限性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束缚。只有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才有可能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领域的全面发展,人民不仅要满足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需要,还要满足政治生活需要、保障民主生活权利,要求畅通表达利益要求,有广泛参与权和完整的参与实践。这种全面发展包括人在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的全面发展,人民不仅有劳动的权利,而且有支配自由时间的权利,人的多方面需求和爱好得到满足。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的,在强制性的分工对人的发展束缚消除后,人们可以“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的本质内涵,是指在人的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以往的经济社会形态对于人的发展来说,尽管都取得了相应的历史成就,但都不足以进展至人的全面发展阶段,都不具备人的全面发展的成熟条件,至多有些空想的推测或道义的呼唤。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可能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任务,形成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各种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文明的本质内涵,是指在人的文明的要素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意义。人的文明表现在各个方面,就个体而言,表现在人的品德、智力、体格、美感、技能等方面的文明素养,表现在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交往关系中遵守法规和道德的文明素养,表现在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保持均衡的文明素养,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的各种文明素养的本质性概括。人的文明就群体而言,表现为团队的文明、组织的文明、社区的文明、地区的文明、民族的文明、人民的文明,是由无数个人、无数群体构成的人的整体文明。而要使人的整体文明成为现实,起基础性作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及水平。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难有全社会的文明和全体人民的文明。

(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及人类文明形态

从人的整体所处的发展条件看,人是社会历史的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产物、历史全面进步的反映,是与人类文明形态所达到的阶段相对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离开历史条件,超越历史阶段,如同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史前时期,就生产力的条件而言,资本主义的生产第一次创造出为达到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从人的个体所处的发展条件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不同,所占据的社会地位不同,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接受的系统教育不同,所拥有的自由时间不同,因此,不同个体的人在同样的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中,其发展水平及全面发展程度也是极为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历史条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一种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被剥夺和贫困化的广大劳动者缺乏获得全面发展的物质条件,绝无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中,广大劳动者不仅从自然对人的统治关系中解放出来,而且从社会对人的统治关系中解放出来,不再始终屈从于分工,而是在生产资料归属于全体个人的占有制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和集体财富充分涌流的条件下,实现充分的自主活动,也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成为现实。

三、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内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民族复兴是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人民幸福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目的;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只有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为美好社会理想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及其新的征程,是将践行初心使命、坚持理想信念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统一于一体的历史。

(一)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根本社会条件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被西方列强辱为“东亚病夫”,毫无人的地位、人的尊严,遑论人的发展、人的文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正是要解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毛泽东曾指出,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建党之初和大革命时期如火如荼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农民运动、妇女运动,正是中国人民争取翻身解放的意识觉醒的表现。我们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我们党发动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赢得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表现出空前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致精神、英勇牺牲精神。我们党进行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和广大群众支持着党和人民军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第一次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以往的中国历史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如何江山易帜,都改变不了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就是因为建立起来的王朝或“民国”都不是人民的国家、人民的江山,只是不同的剥削阶级集团实施统治的国家和江山。这样的统治集团,都是为极少数人打江山的,打下江山后又都是为极少数剥削者守江山的。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人的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件。中国人民站起来,才有可能富起来,实现从人民解放到人民幸福。

(二)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面临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筑牢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建设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民当家作主打下物质基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人民幸福,才能有真正的人的发展。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政治制度上,就是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经济制度上,就是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制度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包括人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我们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各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广泛统一战线。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和提升。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人民的利益需要和满足需要状况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构建逻辑。我们党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而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们党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我国建立起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对人的发展有着直接重要作用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三)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文革”结束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个历史时期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党深刻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就无从谈起。

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大成果。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仅是激活生产力中物的要素,让物尽其用,而且是激活生产力中人的要素,让人尽其能。人在城乡、地域、体制、阶层、职业间的广泛快速流动,正是追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格局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使得我国的发展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格局。全方位开放不仅是产品、技术、资本的开放,“引进来”为我所用,而且是人员、文化、视野的开放,“走出去”与世界交流。从而使得人的发展不仅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精华,而且可以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以人为本,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切实进展。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两个实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的历史性突破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利物质条件;人民开始富起来既是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新时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有利的条件。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

(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

聚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可以有效破除各方面阻碍人的发展、压抑人的主动性的体制机制弊端,比如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为实现人民利益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民的重大利益及其增长需要。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抓住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经济建设中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使得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14亿多人口实现全面小康,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我国经济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抵制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强基固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四、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包含着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宏图,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之一,这表明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鲜明标志

新时代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代,是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是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新时代。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中,都包含着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都反映着人民在开创新时代中的历史作用和新时代对人民的塑造作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同样也是新时代的显著特征。

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自信,特别是对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自信。巩固了中国人民的自立信念,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不仅使得中华大地面貌一新,而且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增强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实现民族复兴,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民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的伟大飞跃,增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志气;增强了中国人民不信邪、不怕压、决不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的骨气;增强了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平等往来、保持民族自尊心的底气。

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人的全面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的发挥程度。新时代的伟大奇迹,是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的产物。特别是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广大脱贫群众激发了奋发向上的精气神,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不断创造出伟大的历史荣光。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是以“四个现代化”为标志的重点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当时还没有发展到全面现代化的水平和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较为平衡、较为充分的发展,才能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种种美好生活需要说到底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然要推动满足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的人民需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科技、制度等领域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问题,明确将“人的全面发展”提上议程、切实推进。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表明全面现代化新征程与人的全面发展新进展有着密切联系,表明党在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上达到了新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

(三)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继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不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要求,这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升人民文明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人民文明素养得到提升,就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有了人的文明素养前提,没有人的文明素养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推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都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的有力举措。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既包含着提升人民文明素养的内容,又是提升人民文明素养的条件,二者在实践中融为一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等,都是在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社会文明环境。

(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体推进

人民共同富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条件。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一起,表明了促进共同富裕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人的全面发展要以人民共同富裕为基础,人民共同富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新时代立足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新的更高要求,适时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纲领、新目标,这就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同时,并不将共同富裕停留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而是放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野中来推动,赋予共同富裕新的价值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一重要论述说明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人的物质生活丰富,而且是人的精神生活丰富,本身就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这就点出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品位。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贫困状态下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少数人的富裕同样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新科技、新经济、新产业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只有少数人的富裕,不仅是分配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如果出现社会阶层固化,向上流动通道堵死,不能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不能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就会出现“内卷”“躺平”等问题,就会使部分社会成员失去奋斗信心,进而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障碍。因此,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迫切需要推动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牵引,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如果落入某些西方国家高福利的陷阱,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就会产生“福利主义”养懒汉的现象,反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牵引的共同富裕,是诚实劳动、辛勤奋斗、依法创业得来的共同富裕,追求富裕也是人的发展进步过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共同富裕,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是合理支配财富、理性主导消费的共同富裕,更多的人拒斥奢侈浪费、热心慈善公益事业,从而进入人的发展新境界。

(五)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中国实践

中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上,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上,同样也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上。为人类谋进步,包括为中国人民谋进步,推动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这是为人类谋进步的中国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立在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基础上,建立在维护人的权利、保障人的发展基础上,没有人的共同发展,就难有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置于国家发展突出地位,正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中国贡献。

人的全面发展是具体的、实在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只有保障好人的这些基本权利,才有条件谈人的全面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无论是慎终如始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还是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都是在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人同此情、世通此理。在国际抗疫行动中,我国发起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并且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全球不平等加剧、南北鸿沟持续扩大等问题,这不仅弘扬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更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繁荣兴盛、社会向上向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高质量的环境、更多机会的空间、更为全面的保障。可以说,新时代是一个提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任务、具备人的全面发展条件,并且人的全面发展能够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新时代。新时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一)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体系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做什么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是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内涵体系,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体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五能同进,人就具备了全面发展必备的基本素质。

德是理想信念、爱国精神、品德修养的综合,是时代新人的根本品质,要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智是科学素养、认知能力、创新思维、专业技能的综合,要求能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不断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体是身心健康,具有强健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培养健全人格和坚韧意志,自信达观、积极向上,刚健有为、不懈奋斗。美是审美和人文素养,能够追求美、鉴赏美、创造美,如同马克思所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劳是劳动精神和劳动能力,要求崇尚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劳动中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实现人生价值,并且不断提高和完善劳动能力,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加强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是在相应的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学校教育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破解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杜绝人的培养片面化、畸形化、工具化等现象,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关键在教师,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教师自身的全面素养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一个人的培养和成长,如果说父母是第一责任人,那么教师就是第二责任人,而且有着父母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教育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自我教育的效果越来越突出。只有自我立志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生涯中趋近这一目标。阅读是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阅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应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系

社会是培养人的大学校。学校教育究其实质,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方式。人的全面发展即使对个体而言,也是无止境的,学校教育只是人生的一个培养阶段,最重要的还是建设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体系。从青年这一广大群体来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在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彰显、人民发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的大背景下,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有了更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有力的政策支持、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温暖的组织关怀”,新时代中国青年应“积极主动学理论、学文化、学科学、学技能,思想素养、身体素质、精神品格、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要在全社会造就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有利环境和积极条件。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人的活动领域,社会的各种机制都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人的全面发展状况本质上是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映照。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每个人的事情,更是全社会的事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使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人的文明新形态相辅相成、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人的现代化相互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得益彰,进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2022年第9期,注释从略,全文请见原刊,引用请据原文并注明出处)



    进入专题: 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97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