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乐: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44 次 更新时间:2022-11-08 23:33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王怀乐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发展的潮流,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求。一百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对现代化进行艰辛求索,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它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新征程赶考路上,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对于更加系统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1.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牺牲与创造的主题,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并进行了艰辛探索,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有效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安全。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三步走”战略,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进入新世纪,党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要求为今后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了什么、要干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心不改,航向不偏,道路不变。

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式现代化,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多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保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走在正确道路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决定了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征程赶考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并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主义的现代化。旗帜决定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历史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逻辑的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体现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中国现代化之路的探索中,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新征程赶考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3.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现代化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中国式现代化就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件有深远影响的大事。当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从这一实际出发,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缺少任何一项都不是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暴力掠夺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国家落后为代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开创和形成的,充满着智慧和勇毅,是党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写照。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既切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广。凡是过往,皆为序章。过去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今后我们也必将铸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王怀乐,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史、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史。曾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合著《中国农村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参著《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政治建设》等书。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84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