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友:二十大报告关于建设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34 次 更新时间:2022-11-04 23:27

进入专题: 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  

张月友  


二十大报告深入系统的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完整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西方现代化理论是重大突破,也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选择,作出了新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极不平凡的成就和伟大变革中继续强调,“我们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科学完整的战略部署,------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是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共同推进的现代化,全面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目标,经济现代化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驱动力,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其他方面。

二十大报告涉及经济建设的内容,也即经济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构成建设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指引中国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指南和实践遵循。使用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既有各国经济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此确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落实到经济建设方面,就是明确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实现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强盛。

二十大报告关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不足以及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的论述构成了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包括三方面:

(1)中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

二十大报告指出,经过接续奋斗和制定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达到18.5%,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科技自立自强实现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国成为一百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这说明,经济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认识经济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地,而且必须根据条件变化与时俱进:如今的经济现代化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为我国进入新的经济现代化历史阶段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证。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判断不仅为国家发展确立了新方位,还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指明了重要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当然,社会主要矛盾转换也从根本上对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给我国推进经济现代化带来了新挑战。正如二十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高质量发展问题,着力在破解科技创新卡点瓶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可靠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等上下功夫。

(3)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二十大报告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增多。

我们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形势变化,一般着重于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分析,这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新技术革命和新国际分工及其推动形成的世界市场趋势。第二,技术和能够在全球流动的资本和劳动构成世界经济运行的生产要素,其变化深刻影响了经济社会运行方式和国际竞争范式,重构了世界产业版图和全球经济结构,改变了世界格局发展走向。

先从新技术革命看,它从两个方面构成我国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新技术革命为后发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赶超,提供了新机遇。这是因为,新技术取代旧技术,避免了后发国家重走先发国家走过的漫长现代化发展道路,提供了支撑后发国家发展追赶的更高发展技术基础和平台,从而提供了后发国家更快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采取前瞻性布局和精准布局重大科技产业,使得许多高科技领域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尤其在光伏太阳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第一梯队,5G移动通信技术、设备和应用处于世界领先,新能源汽车产业甚至迎来“弯道超车”的重大历史机遇。再从经济全球化演变看,经济全球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990-2008年的经济全球化为第三轮经济全球化阶段,其程度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高,也被称为“超级全球化”时期。客观说,中国正是抓住本轮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产业调整和转移契机,通过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造就了中国增长奇迹。但2008年以后,先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低迷,使得本轮高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出现第一次倒退。2018年以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与中国经济“脱钩”的趋势愈演愈烈,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叠加俄乌战争全面爆发,世界开放贸易体系遭受重创,经济全球化暴露出脆弱性,其发展势头受到严重削弱。这使得中国建设经济现代化的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不利环境日益增加。对于该经济全球化变局调整给我国带来的风险,二十大报告作出了预警指示:“经济发展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随时可能升级,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总之,随着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二十大报告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并重点部署了未来5年战略任务,投射到经济建设上,成为短期、中期、长期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指示和战略步骤。

短期上,未来5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搞好这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在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家安全更加巩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按照目标的重要性和可达性分,这里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比较紧迫而突出的重点任务是,显著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约束性比较强的目标任务是,通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

中期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里约束性强的目标任务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十四五’末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这里涉及发达国家的两个标准,一个是“翻一番”标准,指向GDP增速,要求中国在2022-2035共14年间的最低GDP年均增速要保持在4.2%左右。客观说,实现这一目标,也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另一个是“人均国民收入”标准,这与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一致,是完全可能实现的。但问题是,达到现行的高收入国家标准是不是就是发达国家?对此,有一种怀疑论,认为达到现行高收入国家标准,未必等同于现行高收入国家/发达国家。因为,世界银行以1987年价格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为6000美元,然后假定1987年以来高收入国家的标准恒定为6000美元,此后每年的名义价值只是根据若干发达国家的货币篮子进行综合物价调整,但其实际价值不随时间而改变。比如,2022年7月,世界银行将高收入国家标准提升至人均收入超过13205美元的新水平,其实际价值仍然是1987年的6000美元。这种只考虑通胀,忽略增长的分类标准,实质是世界银行以同一个实际门槛值在逐年降低高收入国家的“录取标准”,导致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数量持续增长,也导致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占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均值的比值逐年下降。也即,如果基于世界银行的分类逻辑,中国即将跨进的是1987年的高收入国家行列,而不是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真正的高收入国家。如果将该标准提升为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真正的高收入国家人均收入水平,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将无法实现。因此,即使中外一些媒体和学者专家提出,2022年是中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最后一年,中国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了高收入国家,二十大报告全文仍然多达5次出现“发展中国家”,继续强调“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扩大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影响力,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长期上,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强国:把中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十大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构成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发展道路。

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第一特征,表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第一要务;共同富裕的第二特征,表明经济现代化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与精神文明协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共赢的第三、四、五三大特征分别对应健康、绿色、和平的经济现代化发展模式。

(1)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经济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赋予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新内涵。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最大发展中国家。推动如此巨大规模的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是优势也是压力。一方面,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现代化所面临的焦点问题也由落后的生产力转向落后的生产率和创新能力。随着经济发展和全体人民素质的提高,人口规模巨大,意味着市场规模巨大和人力资源规模巨大,有利于党领导人民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点的经济现代化新道路。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会被拉低。特别是和发达国家人均GDP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要想成功追赶,顺利实现2035年中国经济现代化预定的“可量化型目标”,并不容易。更关键的是,不同往日,如今的中高速增长是要求实现高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前所未有。

(2)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路线图的经济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是要求在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进程中,自觉、主动地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问题,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共享现代化成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包括“共同”和“富裕”两部分。其中,“富裕”是“做大蛋糕”,是生产力范畴;“共同”是“分配蛋糕”,是生产关系范畴。合在一起,就是要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正确认识“富裕”与“共同”矛盾运动规律。那就是,“富裕”决定“共同”,“共同”反作用于“富裕”。合理“分配蛋糕”对“做大蛋糕”起推动作用,不合理“分配蛋糕”(差距过大或绝对平均)都会阻碍“做大蛋糕”。两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实践。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共同富裕”这一概念,是在1953年,最初是作为促进我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工具使用的。现实中,在党的前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共同富裕”的脱离实际的过高过快追求,导致了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在《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中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其后在1988年提出解决共同富裕的“先富”和“帮后富”的“两个大局”思想框架。特别的,对何时由“先富”转向“帮后富”,他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实践中,直到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前,我国推进共同富裕的主导思想都是重视通过发展的办法,优先解决“先富”,兼顾“帮后富”。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鼓励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我国的收入差距在这一时期逐步拉大。“科学发展观”虽然在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上,提出了“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新思路,但认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腿长”、社会建设“腿短”是制约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问题。因而也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思想。这一时期,我国在“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方针政策指引下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围绕推进城镇化步伐,土地城市化、省级开发区、撤县并区政策陆续推进,我国住房问题有效得到化解,但财富差距在这一时期逐步拉开。十八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国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提出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提出了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3月12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已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题研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问题,明确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本次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目标,由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转向,通过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首次提出两个规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

(3)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核心要旨是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三层思想:第一,健康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保驾护航,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纠正市场经济活动中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盛行等市场失灵。第二,大力发展精神文明,有助于克服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不患贫而患不均”,宁要公平损害效率的过头思想。第三,共同富裕中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精神生活富裕,即使其部分内容指向物质生活富裕,带有财富分配正义结果,也受社会道德风尚改善驱使。十九大以来,中央多次提到“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以志愿服务和慈善捐赠为主,既能帮扶社会弱势群体,也能“合理”调节高收入,还是改善社会道德风尚和促进社会精神生活富裕的有效路径。第三次分配与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直接相关,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是社会成员自发的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推动第三次分配,实际上要求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促进精神生活富裕。

(4)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走可持续发展观的经济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质是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下的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现代化经历过两大阶段:第一,内生现代化阶段。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基本上是一个内生的和自发的过程,崇尚市场的自发性,忽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笃信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可以自然实现经济现代化,只在经济社会出现严重问题之后,才采取一些矫正和补救措施。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不同,要求加强对现代化的规划、引导,推动现代化不断迈上新台阶,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第二,先污染后治理阶段。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现代化遵循经典现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增长,路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本身又被称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推动工业现代化过程中,往往都秉持污染权即是发展权宗旨,存在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甚至破坏大自然,进而要么曾经出现“有增长无发展”,要么曾经出现消耗资源、过度城市化、污染环境、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中国式经济现代化不同,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永续的新型发展道路,从而展示了中国风范和中国气派。

(5)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实质是否定和反对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走战争、殖民、掠夺等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经济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要始终把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凌行径,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另外,二十大报告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成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举措。主要包括六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等。


作者: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张月友

来源: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2022年11月01日


    进入专题: 二十大   中国式现代化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773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