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日外交的几个失误

————也谈中日关系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562 次 更新时间:2003-09-03 10:39

进入专题: 自由来稿  

程向中  

近20年前的1984年,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政府组织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在尚不富裕的情形下,好客的我们把3000名日本青年邀请到了中国游览名胜古迹,品尝中华美食。当时我们认为,中日友好应该从青年开始,通过友好联欢,培养大批亲华的日本青年。然而20年过去了,除了双边贸易,中日政府和民间的关系仍然坎坎坷坷,风风雨雨,摩擦不断。贸易并没有拉近两国政府的距离,也没有增加两国人民的感情,这是为什么?

谁也不会忘记,有血性的中国人更不会忘记,日本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伤害,仅中国南京一城在日本侵略期间就被屠杀近30万人,还有日本军队肆虐中华大地所实行的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导致了更多的中国人惨死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日本军队留下的毒气今天仍然残害着无辜的中国百姓。我们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我们没有天天回忆血淋淋历史的癖好,我们放弃了政府间的战争赔款,我们积极推动中日友好,但是我们不能容忍日本政府对过去的战争罪行无动于衷,我们不能容忍日本政府和日本的某些势力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有史为证,首先应该作出深刻反省的应该是日方,中日关系发展道路极不平坦的主要责任也在日方,但是认真的思考过后,我认为,我国政府对日外交政策的失误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日本是一个岛国,除了森林覆盖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以外,自然资源十分匮乏,因此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日本国奉行的是全方位外交政策,日本不得罪也不敢得罪任何国家,因为他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以日本人的聪明,除了战略需要的美国,它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外交重点放在一个国家身上。然而我国政府凭着善良的愿望认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日本国和中国的关系应该更为密切,坦率地说,这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没有吃透日本的外交原则,此失误之一。

中日贸易,是两国建交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也是最值得两国自豪的事情,但是我们是否认真的分析过两国贸易的内容,以牺牲中国的资源为代价的对日出口贸易到底占多大比例?我们从日本获得的又是什么?不客气地讲,我认为日本是一个商人,商人就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以暂时不谈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可以搁置一切历史问题,这是日本的精明之处。我们则天真地认为两国贸易就体现了两国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害怕失去日本这个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因而放弃在两国关系上应有的原则,此失误之二。

日美关系是日本外交的基石,日美关系的实质是经济加战略,从一定意义上说,日美关系的战略意义更为重要,一方面,美国需要借助日本钳制中国,影响亚洲,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日本则需要依仗美国提升自己的大国地位,在中日关系上随时打出美国牌,所以日美关系的稳定性经历了战后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可谓牢不可破。我们不顾这一历史事实,想通过强化对日关系来影响美国,想把日本拉上中国船,事实上这种努力是徒劳的,此失误之三。

由于过去那段难以忘却的历史,中国人的民族感情是不能忽视的,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是由于日方对历史的遮遮掩掩甚至肆意歪曲,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民间抗议日本政府的呼声和行动此起彼伏,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民间的情感,有情绪化的因素,但是一切政府决策都应该充分考虑民众的情绪和心理承受能力,然而我们却不愿意把这些作为参考,此失误之四。

日本极右势力近年来频频滋事,公然美化侵略战争,否认南京大屠杀,强占我钓鱼岛,为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不遗余力,这固然是日本政府纵容的结果,但是作为战争最大受害国的中国政府反应迟钝木纳,谨小慎微,致使日本国内的极右势力更变本加厉,为所欲为,不断地公然向中国和亚洲人民挑衅,伤害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此失误之五。

总的来说,多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对日关系上始终处于软弱地位,不断地忍让和迁就,这样做无助于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没有必要。

中国政府历来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但是堂堂大国应该有理有力有节,在国际交往中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有大国的外交风度和外交个性,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赢得别国的尊重。我主张对日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当我们的腰杆挺起来以后,肯定有人害怕。真的不用担心,以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所占的地位,日本永远也不敢离开中国,我坚信,这是一条铁的定律。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进入专题: 自由来稿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60.html
文章来源:燕园评论首发(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