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军:关于“中国道路”的三点新诠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18 次 更新时间:2022-08-11 09:13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付文军  

〔摘要〕“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对“中国道路”的理论阐释是一项重要的学术任务。“中国道路”是以实践为基本定向的社会发展之路,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对接的理论道路,也是中国人民求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路。在“中国道路”的推进过程中,“党的领导”是其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其方向,“守正创新”是其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其根本遵循,“和平发展”是其坚持的共同价值。“中国道路”稳步向前印证了它以科学理论思维占居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理论优势,不断激发机制体制生机活力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现市场和政府二者的有机结合助力经济发展的经濟优势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汇聚社会主义建设合力的价值优势。“中国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途径,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格局与趋势。


〔关键词〕“中国道路”,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经济优势,价值优势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社会哲学思想研究”(21CKS030),主持人付文军。


〔作者简介〕付文军(1986-),男,湖北巴东人,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本论》基础理论。


近代中国大门被迫打开后 ,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成为中国人民所关心的重要话题。历史证明,固守旧制和农民斗争不能应对中国危机,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也不能救民于水火,推翻帝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亦难实现国富民强,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坚持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宝贵经验。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奇迹”的发生,“中国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以现实为基础,展开对“中国道路”的学理阐释,对于总结中国方案、彰显中国智慧和传播中国经验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中国道路”的内涵特征:以实践为基本定向的社会进步之路


学界对于“中国道路”的研讨由来已久,学者们关于“中国道路”的解释也各执其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道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人民积极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实践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就此而论,“中国道路”就是以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基本定向的社会发展之路。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解,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展开。


从理论层面来说,“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效对接的理论道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理论是行动的先导。马克思主义作为充分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要充分履行改变世界的责任,就要不断地“具体化”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满足人民基本诉求,继而在“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3〕11的双重威力之下叩开“新世界”的大门。面对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就不同,就会形成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危亡之际逐步崛起并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直面中国的现实状况,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循序渐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了强大而具有说服力的真理性力量,成为指导中国走向国富民强的伟大指南。


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并领导全国人民在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道路”〔1〕,也就是社会主义的求索之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社会主义的求索史,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1〕。实践出真知,实践验真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彰显出改变现实、引领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也就是说,“中国道路”就是要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问题的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直面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而制定了科学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策略,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继而夯实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通过解放思想并着力进行经济建设,逐渐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实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1〕。面对社会主义的实践,我们没有现成的模板可循,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社会主义的建设之道。“中国道路”推进的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4〕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继续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去解决当下和未来将要面对的难题。“中国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的过程,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脚踏“中华大地”、面向“中国国情”、回应“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的光明大道。


“中国道路”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5〕145和“走自己的路”〔1〕相结合的道路。换言之,“中国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充分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特色。具体说来,“中国道路”从以下五个层次体现了其独到的特色。


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6〕18,也是坚持“中国道路”一以贯之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执政党,是“中国道路”顺利拓宽的根本政治保证。在“中国道路”的探寻过程中,一旦我们的具体工作出现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的问题,我们的工作就会遭遇挫折,甚至是失败。只有我们党的领导坚强有力,才能取得诸多辉煌成就。


其二,“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的方向定位。“中国道路”一定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性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7〕22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百年实践中,我们始终坚守社会主义这一大方向。“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这一方向决定了我们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如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三大改造的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共同富裕的贯彻等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调。在此意义上,“中国道路”就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中华民族朝向共产主义的道路。


其三,“守正创新”是“中国道路”的力量之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始终将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198。在“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并取得了累累硕果。在理论创新中,我们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造了符合历史潮流的理论;在实践创新中,我们始终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在时代潮流中不断改进实践模式,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制度创新中,我们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既坚定不移地秉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与中国实际情况对接以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7〕29但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向好发展。


其四,“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道路”的根本遵循。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决定“中国道路”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所在,“人民立场”是“中国道路”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道路”自始至终都主张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一条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之上并竭力“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6〕40的道路。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共同努力创造的,是“依靠人民”创造的“历史伟业”〔4〕17。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始终竭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解民之忧、化民之困。将人民当作“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7〕28,并充分调动人民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以汇聚“合力”,使“中国道路”获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


其五,“和平与发展”是“中国道路”所坚持的共同价值。“中国道路”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道路,还是为世界人民作贡献的道路。“中国道路”是国强民富之路,“国强不霸”是我们对世界作出的承诺。“中国道路”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和共赢的旗帜,始终坚守并践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致力于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4〕45的国际关系,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4〕46的世界而努力,坚持建立共同价值。我们同时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46;我们不仅积极致力于“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还持续“深化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和“调整同主要大国的关系”,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二、“中国道路”的四重优势:新生事物相较于旧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7〕9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中国道路”充分彰显了理论优势、制度优势、经济优势和价值优势。这些“优势”也正是“中国道路”正确性的表征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前景的印证。


(一)理论优势:以科学理论思维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使“中国道路”顺利展开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方面,“中国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理性优势。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8〕。马克思主义在积极求索人类文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也为中国摆脱困境、寻求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依托于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对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的科学认知,继而有理有据地回应了人类历史之谜。马克思主义始终以共产主义为指向,而共产主义的达至需要广大的无产阶级奋起剥夺“剥夺者”〔9〕874,并促成“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3〕689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和谐的局面。虽然马克思并未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展开具体图绘,却明确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原则,即“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有计划地发展经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中国道路”就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社会发展之路,它成功地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解决了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不仅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得到证实,而且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得到证实。另一方面,“中国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4〕33,并积极推进这些优秀文化指导实践作用的发挥,是“中国道路”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崇德尚义、业广惟勤、爱业乐业、自强不息和刚健有为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中国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道路”和中華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得以双向促进,这也成为中国人民能够接受并能推动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科学理论思维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使得“中国道路”沿着真理和道义的标准逐步展开。


(二)制度优势:激发机制体制生机活力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中国道路”所铸就的“中国之治”和“中国奇迹”充分印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所在。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起来并趋于稳定,它们充分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实现了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有机统一。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4〕119在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先后推翻“三座大山”并完成“三大改造”,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激发社会活力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制度优势首先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上,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在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6〕18的领导核心作用。百年党史已然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其他单位履责、发挥作用是统一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高度统一的〔4〕。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集中力量办成事,国家的各项事业才能有序开展并在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和艰难险阻面前始终坚如磐石,取得成功。其次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我国国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够有效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力。”〔10〕以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活力地有效运行的根本所在,也有效避免了党派纷争、精英弄权、利益偏私等陋习和不公。人民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优势。“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4〕18,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等各项制度有机协同,推动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新局面〔7〕144,为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是民主集中制的优势。“民主集中制是我国国家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突出特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方的分工配合与紧密协作,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并被确立为制度,“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有效进行集中”,克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实”等不良现象,避免“相互掣肘”和“效率低下”的弊端〔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4〕125,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构成一个制度体系,使体制机制的活力得以彻底激发和充分释放,进一步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古老大地,又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吸收借鉴其他制度的文明成果,并伴随改革发展实践而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完善、日渐成熟,正在成长为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一支新秀〔12〕。


(三)经济优势:市场和政府二者的有机结合助力经济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权让利的松绑式改革、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几个发展阶段。“中国道路”成为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道路。


“中国道路”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问题,助推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助力经济发展。一方面,激发“有效市场”的活力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4〕24,以促进生产要素自主而有序地流动,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人妥善处理了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辩证关系,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中,经济领域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都得到切实增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得以稳固,创新驱动发展得到贯彻,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开放型经济水平稳步提高。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之下,资源配置效益得到最大化发挥,生产效率也得到最优化,我国的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另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以加强市场监管和展开对社会经济事业的宏观调控。我们的市场并不是西方式的纯粹的自由市场,我们并没有放弃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合理调控作用〔13〕。市场不是万能的,它带有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的痼疾。“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7〕117-1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作用,也需要“看得见的手”统揽全局、克服市场的弊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中,我们的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当了管理者、调节者的角色。在经济领域,政府行为也不是随意的,“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并竭力克服“错位、越位、缺位现象”〔7〕118。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基本实现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今后,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以扎实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继续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四)价值优势:以人民为中心充分汇聚社会主义建设合力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3〕287,社会历史就是由“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和“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所构成的“合力”〔14〕592所推动的。“中国道路”的“硬核优势”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而凝聚起磅磗的力量,“中国道路”是人民选择、参与和推动的,“中国道路”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中国道路”可以不断取得成功的最大底气和最大优势。


一方面,“中国道路”始终是站在“人类社会”〔3〕502立场之上的国富民强之路,这就与资本主义之路划清了界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是建立在劳资分离的基础上的,其核心和旨归在于维护资本增殖或攫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是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劳动的控制而不断加速资本积累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689的道路,是为了人民幸福美满的美好社会发展之路。“中国道路”时刻以增进人民福祉、体现人民意志、激发人民创造、保障人民权益、反映人民愿望、倾听人民心声、维护人民利益和关照人民价值为行事的基本准则,“中国道路”的践行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7〕367。究其实,“中国道路”时刻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能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创丰功伟业,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同时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发挥人民的力量。另一方面,人民是“中国道路”的“检阅人”,道路的成败得失交由人民来评价、实践来检验。“为什么人”和“靠什么人”〔4〕138的问题是“中国道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知道,“中国道路”好不好、优不优越,“中国人民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4〕124-125。“中国道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方案,能否得到妥善贯彻和有效落实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赢得人心、获得民众的支持。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并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中国道路”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4〕142,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同时,“中国道路”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还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1〕,“中国道路”的成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立足國内”并“兼济天下”是“中国道路”应有的抱负和追求,也是“中国道路”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


三、“中国道路”的当代意义:人类进步新道路的开辟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1〕“道路就是党的生命”〔7〕21,它要回答的是“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取得巨大成功,还使我国大踏步地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2〕。“中国道路”不仅迅速地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面貌,还深刻地影响到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一方面,“中国道路”不是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的存在,而仍处于并始终处于马克思所指明道路之上,“中国道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人类社会是以人的实践为基本定向的,是由与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社会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考察人类社会历史的相关问题,首先就应该回到与之相关的经济(尤其是社会生产)中去找寻答案。“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15〕,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世界历史是我们审视“中国道路”与人类发展之路应有的高度和自觉,纵然世界变幻莫测也难以抵挡世界历史的潮流。时下的世界依旧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主流叙事交锋的时代。坚持“中国道路”所取得的成就逐渐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真理性,“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中国道路”向世界人民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在谋求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彰显了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16〕。“中国道路”是“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并“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3〕540,这就预示着“中国道路”并不是对资本文明的全面拒斥,而是对资本及其逻辑的积极扬弃。利用资本、驾驭资本来发展生产和夯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它必然消亡的趋势。在对资本及其“外壳”的辩证把握中,“中国道路”得以稳步推进。“中国道路”为人类发展探索出一条全新的路径。21世纪仍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剧烈交锋的世纪,但也是社会主义在斗争中彰显自身优越性的世纪。这就要求我们党带领人民必须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道路”不是只适用于中华民族的社会发展之路,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1〕。“中国道路”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道路,也是“为人类谋进步”和“为世界谋大同”的道路。“中国道路”要考虑到中华民族的特殊性、复杂性,既要立足国内,又要着眼世界。在国内和国外、理论和实践、历史和未来之间科学筹划人类美好未来。中国从一个落后挨打、饱受欺凌的弱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7〕。“中国道路”的成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独立富强提供了一个参照性的样板,它直接打破了现代化必须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神话。在“中国道路”的坚守与践行中,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可靠的经验,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自我革命等经验,这些对于其他国家发展生产、谋求幸福和走向富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我们不断地坚持向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输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强起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18〕。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坚持“对话协商”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以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以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以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6〕541-544,以充分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7〕的身份,确实为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也为解决人类当今遇到的诸多难题和困境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9〕。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不仅为“中国道路”定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1〕,还为“中国道路”定了向——“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党和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之下,充分认识到“中国道路”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1).


〔2〕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求是,2020(01):4-1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02).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习近平.继续沿着党和人民开辟的正确道路前进 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9-09-25(01).


〔11〕习近平.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J〕.求是,2019(23):4-8.


〔12〕虞崇胜.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秉赋:超越制 度优势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標〔J〕.探索,2020(02):56-70.


〔13〕欧阳康.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21(07):1-8.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J〕.求是,2020(16):4-9.


〔16〕刘同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境界〔J〕.中国社会科学,2021(09):4-25+204.


〔1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02).


〔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19〕荣开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4):3-10.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9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理论探 2022年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