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晋: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走好中国道路

——学习体会习近平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发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43 次 更新时间:2023-06-08 23:30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陈晋 (进入专栏)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和结构大气磅礴,揭示了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彰显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理论逻辑,体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和未来的自信精神,是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文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的情况,谈几点学习体会。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新的阐释,给毛泽东诗词研究宣传带来了深刻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概括了 32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他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他还要求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让“精神代代相传”。

毛泽东诗词,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史诗,是党的精神谱系的艺术化呈现。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以及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诸多精神的核心内容,在毛泽东诗词中,都有鲜明生动的表达。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形成的精神谱系的一些基本理念和重要特点。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用毛泽东诗句来彰显党百年奋斗的精神气象。他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毛泽东诗词是艺术史诗,党的奋斗成就是实践史诗,从一定意义上说,把两种史诗贯穿起来的,就是我们党的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新的阐释,是传承和弘扬党的伟大精神的典范。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在不同场合,将近 90次引用毛泽东的诗句,涉及到毛泽东的 20多首诗词作品。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和发挥,是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诗词的内涵作出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表达,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深化对毛泽东诗词的研究。

通过学习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化用和发挥,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精神面貌上提出的希望和期待,进而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些内容。

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主题,是彰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应有的精神气象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就是用它来比喻中国道路。2012年 11月 29日,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道路决定命运”,并指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其中前两句诗均出自毛泽东诗词,表达出了三层涵义:中国道路来之不易;道路凝聚真理;要坚定道路自信。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执政后,党员干部中容易出现承平日久、精神懈怠的心态,紧接着引用毛泽东诗词说:“我反复强调要发扬将革命进行到底精神,强调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精神,发扬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这是有很深考虑的。”这次引用,则着眼于新时代中国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气象。

可以说,道路和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时两个不能分割的重点。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被称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史诗,归根结底,是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象。也正是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千辛万苦、艰难曲折,培育出了毛泽东诗词特有的精神气象。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用和发挥,揭示了毛泽东诗词这一特质。

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时,具体涉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哪些问题呢?

他用“万花纷谢一时稀”,形容上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局面和氛围。他用“风物长宜放眼量”,倡导领导干部要有战略眼光,看中国的经济形势,要看全局、看走势、把握主流和方向,同样,看中国道路的未来,要有信心。他用“不到长城非好汉”,比喻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实现目标,要有坚定的勇气和坚韧的意志。他用“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比喻人民是在中国道路上奋斗的主体力量,要紧紧依靠人民沿着中国道路前进。他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拒腐蚀,永不沾”,提倡不忘初心使命,牢记“两个务必”,并昭示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他用“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形容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他用“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说明中国人民历经坎坷,找到光明道路,迎来大好局面,对这样的大好局面,要格外珍惜和维护,要有自信,并且要继续前行。他用“层林尽染”“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提倡生态文明,绿色美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他用“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形容新农村建设,提醒人们要保持乡情美景。他用“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到中流击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样一些诗句,或表达新时代中国道路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进取创新的态势和局面;或讲青年人要对人生有规划,开拓创新,创造奇迹;或说明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总之,中国道路要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声色和风景。他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形容在时代大潮面前,不能观望徘徊;在战略目标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要有紧迫感。

从以上列举不难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发挥,大多着眼于现实国情,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展开。从中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坚持好、发展好中国道路,应该拥有毛泽东诗词所展示的精神气象。

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和发挥毛泽东诗词,彰显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道路的精神气象,有三个重点

一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从公开的资料看,习近平总书记共 5次引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其中,一次单独引用“为有牺牲多壮志”,两次单独引用“敢教日月换新天”,两次把这两句诗合起来引用。这说明他很喜欢这两句诗。毛泽东诗词体现了中国人民为改变自身命运和国家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英雄气概。2018年 2月 14日,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为有牺牲多壮志”这句诗时讲道,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奋斗是曲折的,“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我们要始终发扬大无畏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二是“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乱云飞渡仍从容”,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较多的诗句,目的是强调要坚定“四个自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对未来都要有信心。他指出,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不仅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更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政治定力。这种战略定力、政治定力,就是在面临困难时冷静处理、正确应对各种压力和困难,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困惑,坚定立场和信仰。

在 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牢牢把握正确斗争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 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谈到,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

三是“风景这边独好”的道路自信。“风景这边独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我国现状时经常引用的诗词。2013年 1月 1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的最后说:“这里,我想起毛泽东同志当年写下的词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辉煌成就已载入民族史册,美好未来正召唤着我们去开拓创造。”4天后,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讲道:“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毛泽东诗词的引用和发挥非常有感染力。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在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会面临许多方面的重大困难、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考验。要经得起风浪,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百折不挠地前进,就要始终怀抱“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和“风景这边独好”的道路自信。

(作者:陈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院务委员(副部长级)、研究员)

(来源:《党的文献》2021年第4期)

进入 陈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国道路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359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