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洪源: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24 次 更新时间:2022-07-29 22:41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理论  

杨洪源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界历史意义的不断开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作用,愈发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在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意味着对其进行“鲜活”的思想阐释而非空洞的概念解读,使之真正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进而引领世界历史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有鉴于此,本文立足于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的有机统一,从价值同构、历史自觉和文明变革的角度,力求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揭示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特别是其“真正的共同体”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在于它们价值取向上的同构性,即从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出发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将社会和历史的起点归结为现实的个人,而非抽象的、“无人身”的观念,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之一。在人和物的关系的异化状态下,为了真正占有自己的生活条件,获取自我全面发展能力,个人不得不诉诸共同体的联合的力量。个人隶属于一定的共同体并在其中得到发展,肇始于等级或阶级的形成,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共同生活条件下的一些个人,出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而结为阶级。此时,原本在生存竞争中相互敌对的个人,却又必须进行着反对另一个阶级的共同斗争。

然而,由社会分工和生活条件等推动个人结成的阶级,并非一种必然的联合。个人在共同体生活条件下的偶然性,仅仅是由于个人相互间的竞争或斗争而产生并发展的。正是个人的相互分离,才使得他们的生活条件不仅受到偶然性的支配。这就意味着个人更加依赖于生活条件即物的力量,愈发背离于真正的自由个性,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联合。统治阶级对于作为被统治阶级的个人来说,皆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新的桎梏,是“虚幻的共同体”;后者对人的自由个性的制约还表现为,使个人产生等级或阶级的观念先于人的类存在、等级或阶级即为人的全部类存在的臆想。因此,打破个人竞争或阶级对立那种“虚幻的共同利益”的制约,让个人掌控其自由发展的条件,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的必要前提。

由此,再来对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核心理念,不难得出它和“真正的共同体”学说之间的价值同构。一方面,用相互依存来界定人的类存在,摒弃错误的等级观念对个人与共同体关系的扭曲。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强调的“相互依存”“彼此融合”,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现实的个人所处的“类”的统一体系。“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人的类本质的实现仍然诉诸共同体的方式,从人的类主体出发并坚持共同体思维,可以解决人们如今面临的全球性难题和风险挑战。另一方面,用命运与共来诠释真正的共同利益,破除“虚幻的共同利益”制约下的个人的有限自由。把人的类存在界定为相互依存的关系,意味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已经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命运与共所指代的共同利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既可以摒弃狭隘的功利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偏见,在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架构中实现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与共同发展,又能够促进人类在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道义追求下实现全面发展,因而有着强大的现实生命力。

世界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把握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近代以来的最显著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分工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以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工为起点,马克思将世界历史形成前的主要环节,归结为从城市与乡村的对立,经由城市行会、商业发展、工场手工业、人口迁徙、行业在单一国家的集中,直至现代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现代大工业垄断在开创了世界历史的同时,也导致了普遍竞争从而个人普遍的精力高度紧张,暴露出资本主义私有制阻碍生产力全面发展的弊端,造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最终使现实的个人彻底沦为抽象的个人。因此,如何使全部的个人重新占有现代生产力总和,实现人的解放,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个人对其创造的力量的占有程度为依据,马克思把人的解放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对应的共同体形式,依次为古代共同体、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后两者同世界历史的发展相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则可以视为它们的中间环节。

随着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蓄势待发,个人的普遍交往和相互依存的程度越来越高,全人类的整体利益越来越得以扩大与提高,不同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越来越广泛。这种情况在迄今为止的世界历史中已经成为一种经验事实:“各国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代表着生产关系演变的前进方向。在这一进程中,各国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除此之外,另一种情况也有着同样的经验依据:随着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和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以及与之具有同等意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即资本逻辑所导致的国家之间的不均衡发展和不平等分配,也将得到解决。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种历史观,秉承了“真正的共同体”学说——毋宁说唯物史观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特质,延续了对那些用凌驾于历史之上的观念或原则来解释历史的学说的有力批判。就其实质来说,不论是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终点的“历史终结论”,还是以超越任何社会和历史的价值观念作为政治扩张工具的“普适价值论”,都仅仅提供了与现实基础和实际过程相脱离的观念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及共同体的发展毫无裨益。相比之下,在把握世界历史发展趋势中,洞察到整个历史的现实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势必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对“历史终结论”“普适价值论”等的最直接回击。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

从总的趋势来看,历史发展与文明进步往往是并行的。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进化”过程中,各种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皆不过是暂时而又必然的阶段或环节。历史发展的这种过程性或阶段性表明,人类文明是历史发展中的特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亦不例外,它包含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可能。相应之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真正的共同体”学说,都同时作为一种变革的文明观而存在。对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扬弃,肯定多元因素对人类文明的共同塑造作用,强调文明交流互鉴之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性,将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理解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重要环节,这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条件,为“真正的共同体”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多元因素塑造文明的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还从各主要领域的具体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着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整体审视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历程,不难看出发展与安全是极其重要的主题。正所谓“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人类文明演进到今天,已经不再是“中心”控制、剥削与压迫“边缘”的发展格局,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共同体。过去由资本逻辑主导的全球化,势必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进入专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历史理论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史学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5607.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