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世界格局当中形成两大阵营了吗?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深刻发问,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我看来,俄乌冲突对地缘政治和全球安全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特别是给北约再次注入强心针,使其在增兵扩容、前沿部署和对外勾连等几个方面取得此前不可想象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现在欧洲已经形成相当广泛的仇俄、制俄的“政治正确”,跨大西洋合作高调回归,连东亚的几个美国盟友也首次在北约峰会上露面。布鲁塞尔的那张“全家福”照片,传递出西方各国“歃血为盟”的强烈信息,世界确实面临着分裂、对抗持续加剧的巨大风险。
然而,世界变了,不会回到冷战的历史当中去。
理由一,1946年成立联合国的时候,它仅有51个成员,今天则多达193个。“国际社会”已不再由少数国家构成,北约背后的发达国家、白人世界只能代表当今人类的少数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在相当大的意义上足以抵消西方国家对世界的合法代表性,成为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理由二,冷战结束后30多年的全球化进程,不仅在世界各地造就了人类对生产关系、国际关系乃至与自然资源和地球生态关系相互依存、共生共衰的高度认知,而且进一步确定了“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演进方向。相应于此,“热战”“冷战”(还有人提出“温战”)都不符合多数国家、民族的愿望,它们对于任何形式的分裂、对抗是不赞成的。西方若非要把战争、动乱强加给它们,也必然会在其顽强反抗之下落败。北约在阿富汗的遭遇就是近在眼前的教训。
理由三,世界上矛盾多的很,西方内部的治理难题也不少,而且相当艰巨。超越俄乌冲突带来的纷争必将是包括西方民众在内的世界人民的普遍诉求,而发动以意识形态和身份政治为由的新冷战只会满足少数获益者,最终必然“失道寡助”。
一个阵营满血复活了,而是否存在另一个阵营呢?这是问题的根本。在西方人眼里,中俄作为两大制度异类和核大国,并且结成“合作无上限”的战略协作伙伴,且中国对俄乌冲突采取的是“有原则的中立”态度,这些都是存在“对立阵营”的实证。可它们大错特错了,原因是:
第一,中国官方一再对中俄关系和关于俄乌冲突的立场做出说明,说到底,中国的政策是根据自身国家利益和外部事务复杂的经纬、是非曲直来决定的。在对北约这个冷战工具问题上,中国一直明确反对并抱有警惕。同时,中国对西方在包括乌克兰在内的世界多地煽动“颜色革命”,祸害地区稳定和人民安康也采取坚定的批评态度。因此,中俄在许多国际重大安全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在联合国等多边外交场合也相互配合和支持,但这并不等于中俄再度结盟。
第二,中俄两国在历史上曾经结盟,双方对于结盟留下的沉痛教训都有深刻认识,两国领导人就此做过的结论为后来中俄关系发展起到了定性、定向的作用。中国是各大国中历史最长的,历史经验也相对最多。中国人总是说“铭记历史,展望未来”,意思就是要更多地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也是中国对俄政策超越结盟,行稳致远的基本出发点。
第三,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重要的多极力量之一,我们一方面不会因反华势力的气势汹汹而失去战略定力,另一方面也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责任。
在当下,中国的确是决定“两个阵营”能否成形的关键角色。习主席常讲我们要“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并在去年和今年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这实际上就是代表国家为失去动能的全球化和失去稳定的国际秩序注入信心和能量。去年9月以来,有100多个国家以及联合国等国际多边组织支持全球发展倡议,近60个国家加入中方在联合国平台成立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由此而言,中国不致于再次踏入“新冷战”浊流,只是剩下美国及其追随者们“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罢了。
吴白乙,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中美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