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其林: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三次高峰及其经典文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53 次 更新时间:2022-06-09 00:20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   毛泽东   邓小平   习近平  

傅其林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成果,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毛泽东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1979年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习近平2014年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经典文本出发,分析其历史语境、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可以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进程与辉煌成就。这三个文本彰显出历史的演进性与阶段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三次高峰,对中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产生了规范性指导作用。

关 键 词: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  毛泽东  邓小平  习近平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和团结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艰苦奋斗,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绩,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凝聚的文艺思想,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在文艺理论方面的创造性探索,为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丰富多彩,涉及文艺本质观、文艺创作方法论、文艺作品、文艺接受、文艺生产、文艺政策等诸多理论命题,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影响力。本文拟从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延安讲话”)、1979年邓小平的《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简称“祝词”)、2014年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三个经典文本的细读出发,分析其历史语境、目标定位、核心话语、风格特征与实践影响力,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史上的三次高峰及其辉煌成就,考察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继承与创新的历史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人文艺思想的奠基


1942年5月毛泽东所作的“延安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文艺思想的奠基文本。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创新五四新文化、文学革命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本,是对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文艺思想的历史性总结与进一步发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艺思想的探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建设起着规范性的制度功能,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时期以前最重要的文艺理论文献,成为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延安讲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在文艺方面最集中的历史性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奠基之作,在国内外影响深远,至今仍然闪耀着理论思想的光芒。


此文本作为革命文艺话语的奠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21年即1942年。在建党的2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既遭受了历史的挫折,也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绩。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思想、战略方针、文化思想面对着封建落后愚昧观念、资本主义文艺观的涌入、国人热衷欧化西化的文化语境,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革命勇气与科学精神,不断完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与文艺思想。“延安讲话”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21年来的集大成。同时,它也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件,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关键时期统一全党思想文化、凝聚革命共识、批判党内错误文艺思想观念的文本。


如果把此文本作为一个符号能指,那么其所指则是革命,是战斗。革命与战斗不是语言能指的话语游戏,而是与能指合而为一。语言本身则是革命的武器,是冲锋陷阵的工具。因此,“延安讲话”直接关切革命工作。毛泽东明确提出:“今天邀集大家来开座谈会,目的是要和大家交换意见,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借以打倒我们民族的敌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务。”①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就是打击敌人,实现民族解放。这里的敌人不仅指日本侵略者,也指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是战场上的手持武器的敌人,而且是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文艺观念等方面的敌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民族解放的斗争,这种斗争涉及文武两个战线即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文化战线”意味着文化战斗、文化斗争,从文化上摧毁敌人,取得革命的胜利。五四以来革命文化战线以文学革命的力量在打击封建文化、买办文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胜利。延安整风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目的在文艺方面的表现是确定文艺与革命的内在有机的联系,实现文艺与革命的深度结合,以有效地打击敌人,取得革命的解放胜利。毛泽东认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这表明,文艺的直接指向是生死攸关、存与亡的革命战斗。这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革命和文化革命,文艺成为列宁意义上的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如此理解,毛泽东所言的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对象、学习等问题皆为革命的组成部分。


立足于文艺革命战线的目标定位,“延安讲话”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文艺理论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反映论,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从而确立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实践本体论,同时文艺作品的真理具有典型和普遍的意义,是生活的加工改造,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因而比生活更真实生动。革命文艺是革命的真实反映。因此文艺的本质不是从书本的定义来加以抽象地限定的,而是基于社会事实从革命与生活中进行思考的,是从文艺工作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二是解决问题中的中心问题即为群众的问题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简而言之也就是文艺与群众的问题。毛泽东聚焦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枢纽,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审视群众问题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革命实践意义。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共产党文艺思想具有不同于封建文艺和资产阶级文艺的鲜明特色,是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表现并满足他们的审美趣味,它不是贵族们的闲情雅致,也不是个人主义的孤芳自赏,而是为超越等级界限的工人、农民、士兵、小资产阶级等群体而创作的文艺:“就是中华民族的最大部分,就是最广大的人民大众。”③这个群体与敌人势不两立。因此,从革命的意义上看,关键问题是凝聚民心,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有效地打击敌人,争取民族解放。以此审视文艺理论,群众问题则是文艺理论的新观点,突出了群众的对象性,这是文艺的接受对象或者读者群体问题。从世界角度看,这较早地提出了接受美学的命题,与伽达默尔、姚斯、伊瑟尔的接受美学不同,“延安讲话”不仅关注文学活动本身的领域,而且注重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构建起文艺与革命群众的密切关系。文学接受既是人民大众的接受,又是同心同德地构建起革命统一战线与现实的集体力量。三是作为文艺界主要斗争方法之一的文艺批评的标准的提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文艺批评观。标准是文艺判断的重要尺度,对文艺作品的价值的判断立足于价值标准之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批评的标准无疑是革命标准的体现,是革命的目的使命的体现,因而政治标准具有首要的意义,是第一标准。文艺服从或者从属于政治,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需要所决定的。但是“延安讲话”并没有忽视艺术,没有忽视文艺创作的艺术加工与典型化处理,因而没有忽视审美价值,在革命政治话语中体现出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④


毛泽东的“延安讲话”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话语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在文艺思想方面的体现,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性、革命现实的实践性、社会制度的政策性和文艺活动的规范性等特征。其强大的理论力量与现实规范性奠定了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与实践的基本格局。它既是中华民族站起来的革命胜利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也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重要的思想基础之一。


二、中国共产党人文艺现代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毛泽东的“延安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的历史中具有奠基作用,可谓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建规立制,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理论的结合,奠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形态,影响深远。邓小平1979年10月所作的重要讲话《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在“延安讲话”的基础上历史性的推进。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使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行动纲领”⑤,形成了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祝词”的历史语境与“延安讲话”有所不同,它从国内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热战”语境转向了世界“冷战”解冻的格局的语境。随着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签订,中美关系进入互利合作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时期。基于“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以及世界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推进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心工作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来。邓小平早在此会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这个报告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该报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成为新时期党的根本指导方针。邓小平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他指出:“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以经济建设成为中心,推动中华民族从贫困走向富裕。因此,邓小平的“祝词”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站起来”的基础上走向“富起来”新征程的语境中进行的,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现代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邓小平的“祝词”作为新中国成立30年的文艺总结和新时期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第四次文代会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新时期文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联系。邓小平指出,第四次文代会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情,是文艺工作者空前大团结的标志,“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⑦。邓小平明确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因此,文艺工作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祝词”所提出的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艺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史新征程上体现出历史性的进步。


“祝词”在文艺思想上彰显出鲜明的文艺现代化构建的特征。它立足于“现代化”的关键话语,以文化理性和文化现代性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体现出在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中国共产党对文艺现代性的创造性思考。


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文艺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现代文艺真理观的明确定位。邓小平强调文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社会主义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与本质以及历史趋势,“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趋势”⑧。文艺批评要通过讨论、论证等公共领域与创新性探索追求真理与价值合理性,“都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⑨。这体现了哲学认识论与话语公共性的有机结合。追求真理与真正理性的文艺观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具有现代性的文艺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艺思想基础。


二是深化对文艺自身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文艺是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要始终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另一方面文艺具有自身的规律性。“祝词”重视文艺规律,强调文艺工作者的自由创造,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列宁相关文艺思想。邓小平指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⑩他引述了列宁关于文学的创造性与个体性的观点,“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11)。邓小平的“祝词”对文艺规律的深刻洞见是中国共产党对文艺本质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密切联系,是科学精神的体现。


三是人民文艺思想的新阐释。“祝词”继承了毛泽东关于人民大众文艺的论述,并且结合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历史使命,对“人民”与“文艺”之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人民是文艺的生命力,“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12)。在新时期,文艺应当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努力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塑造现代化建设的创业者,“要通过这些新人的形象,来激发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创造活动”(13)。文艺要实现现代化,培养与教育更多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文艺需要创新发展,题目更为丰富多样,艺术手法不断创新,避免粗制滥造,追求精益求精,历史与世界视野更为开放。“祝词”实现了从革命战争话语向现代化建设话语的转变。


邓小平的“祝词”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二次高峰。它是在新中国成立30年之后,在遭受十年“文革”之后,在文艺战线上的拨乱反正,是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正反面历史经验的总结。作为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经典文本,它奠定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基础,为改革开放吹响了时代之文艺号角,促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硕果累累,各种现代主义作品争奇斗艳,大众文化势如潮水,文艺成为现代化建设中的文化新景观。有学者指出,邓小平以“祝词”为代表的文艺思想带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复苏与繁荣最充分的表现,是“打破了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文学思想、流派、内容、形式、风格、手法的单一化,呈现出文学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主流文学、精英文学、通俗文学三足鼎立又相互渗透的新格局”(14)。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潜力、人民个体性的致富能力、文艺创造的表现力以及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具有制度优越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三、中国共产党人文艺思想蕴含的文化自信及其新境界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15)2014年10月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属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根本遵循,形成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第三次高峰。它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飞跃过程中所形成的文艺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标志。


如果说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是革命战争语境中的经典文本,邓小平的“祝词”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经典文本,那么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在新时代的智慧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面临新的历史挑战与机遇时所提出的文艺思想。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语境与历史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内来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走向了新高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强大;从国外看,世界格局出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主义势头上升,中美关系出现新挑战。习近平对新时代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认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6)新时代是需要理论并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立足于时代之潮流,从科学系统的逻辑层面,从世界格局与人类命运、人类文明的宏大视野,深刻把握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的方位,是文化自信的理论表达,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把文艺繁荣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把文艺和文化的重要地位提升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新高度。习近平从我国和世界发展大趋势中审视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从人类文明的视野把握文化的力量,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7)。习近平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大视野中看到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因此,“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8)。习近平把文艺的问题提升到了中国共产党更具长远影响、更具世界性力量、更具重大历史使命的崇高地位,深刻把握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的价值与功能。


二是提出了“优秀作品”论,认为:“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19)习近平对于优秀作品的关注是对文艺规律与文艺质量的重视。这不是追求文艺创作的数量,而是追求作品自身的品质,注重审美理想与文艺独立性。他指出:“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20)在他看来,优秀作品是精品,就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就是具有生命力的传世之作。他以优秀作品为关键点,揭示了文艺创作制作、欣赏接受、国际传播与经典形成的内在联系,既延续了中国传统文论的整体论品质,又回应了现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诸多困惑,既体现出经典的文艺思想,又呈现出现代性、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介性的先锋性、创新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在审美自律方面的思考的深化与创新,是新时代的作品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只有创造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优秀文艺作品,才能够发挥文艺的重要功能,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民心,也才能构建具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的文艺经典。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时代深化了关于人民美学的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成为习近平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既是对“延安讲话”和“祝词”的人民性的继承,又赋予新时代的理解与阐释,深入到对文艺本质的定位之中,“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2)。习近平的论述透视出人民与文艺本质的同一性,也就是文艺的本质在于人民性。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深化,不仅人民需要文艺,而且文艺需要人民,文艺的创新源于人民;不仅文艺要热爱人民,而且文艺的价值由人民加以判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美学提升到新的高度,有机地融入文化自信的理论体系之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明确把《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3)单列出来,纳入“坚定文化自信”的专栏。该内容也被编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的重要内容之一(24)。


四是认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明确强调文化自信,坚持具有中华民族特征与马克思主义特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张扬具有凝聚力的中国精神,表达真善美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指出,新时代的文艺要在人类文明互鉴中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注重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特征的中华美学精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精神涉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5)


五是深化文艺规律与党的政治领导的关系,既强调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又尊重和重视文艺内在规律、审美特性与形式技巧的革新,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文艺的人民性。习近平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26)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第七部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7)的重要基础。


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集大成。它以世界之眼、人类之问、中国之思提出新时代文艺领域的文艺本质观、文艺作品论、文艺创作论、文艺价值和功能以及文艺政治观,对文艺审美规律与政治之间复杂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新的论述,从历史和逻辑方面奠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基础,把百年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推向新的境界。


综上所述,百年中国共产党在文艺思想方面产生的三个历史性文本彰显出历史的演进性与阶段性,是中国共产党重大历史使命的组成部分,彼此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性话语与时代精神的彰显,对中国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产生了规范性指导作用,也不断彰显出世界性的意义。毛泽东的“延安讲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有力地推动了革命的胜利与民族的解放,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的“祝词”建构了具有新时期现代化特征的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坚定文化自信,放眼世界,凝聚中国精神,提升作品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世界性、中国性,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新境界,奠定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因此,三个经典文本的演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史上的三次高峰。对这些文本的话语分析与历史性的阐释透视出共同的、内在的思想逻辑,百年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始终与时俱进,回应时代之问,始终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联系在一起,始终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进入专题: 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   毛泽东   邓小平   习近平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文艺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54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求索,2021(6):5-1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