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敦华:尼采的人性观:超越善恶的快乐知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037 次 更新时间:2022-06-02 00:48

进入专题: 尼采   人性观  

赵敦华 (进入专栏)  


国内一个流行的说法,就是说尼采是诗人哲学家,其实这个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在20世纪初的时候,当尼采被德国学院派的哲学教授接受的时候,当时德国的大学里说尼采是一个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讲过尼采的课,他的讲课笔记就是两大本,厚厚的两大本的《尼采》,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海德格尔的《尼采》这本书,他一开始就驳斥了当时德国流行的讲尼采是诗人哲学家的论调,他说尼采他的这个笔记式的作品确实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表达的,但尼采艺术的伟大风格只有在形而上学的语境当中才能够得到这个理解。海德格尔按照自己的存在论,把尼采解释为一个形而上学家,并且他是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家,为什么呢?因为尼采颠倒了从柏拉图主义开始的形而上学的传统,但是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仍然是一个形而上学,所以它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终结者,他用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结束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传统。这个是海德格尔的解释。

现在大家都接受,尼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主题是一个三连论,就是超人、追求权力的意志和永恒回归的三连论,之所以叫三连论,就是说三个板块不是独立的,也不是平行的,它是相互重叠相互交错的。海德格尔把尼采归结为几个主题,也包括三连论,说这些主题都是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体系。我今天就来唱点反调吧,我觉得把尼采说成是最后一个形上学家,未免太拔高了。未来难道就没有形而上学体系了吗?尼采说自己是未来哲学家,就有未来的形而上学因素。我觉得尼采在他的著作和笔记中,其实没有太多使用海德格尔的那些个概念,像存在啦,存在者啦,是吧?他谈到的最多的是什么呢?还是人。尼采除了在一般意义上在人类的意义上来谈人,他还专门讲超人,超人的概念可以说是尼采的的一个标签。另外他还讲,超人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末人,高人,民众,教士、现代人,等等。

我觉得尼采哲学的一个主题是人性观,我今天不是从形而上的角度,还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解释尼采哲学的三连论。我的文本依据是什么呢?我使用的文本依据也是一个三连体,就是《快乐的知识》-《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这三本书是尼采在1882到1886这5年间里一气呵成的,它们是前后呼应的,围绕着三连论的主题,但是三者的风格是不一样的。《快乐的知识》是最先写出来的,可以说是体大思精,《查拉图斯特如是说》使用了比喻、象征、诗歌这样一些被海德格尔所说的伟大的艺术风格,而《善恶的彼岸》呢?对三连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描述和论证。当然《善恶的彼岸》不谈超人,超人变成了未来哲学家。我把今天讲座的副标题稍微改了一下,海报上的副标题是超越善恶的超人,现在我改成超越善恶的快乐知识,主要是要突出我使用的三个文本,三个文本中围绕人性观的三连论,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

我们从哪里谈起,还是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开始吧。《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前言部分有几场讲演,第一场讲演在前言的第三节,你们以后可以找来看。这一节开始说:“我教你们做超人”。尼采说,正如人曾经克服了猿猴,超人也将克服人,他对听众说,你们走过了从虫到人的道路,你们内心中有许多还是虫,就是现在,你们比任何猿猴更加是猿猴。你们中的最聪明者,也不过是一个两分体,以及植物和鬼怪的杂种。这段话可以说是尼采对他人性观的一个最精当的比喻。比喻总有歧义,这段话会提出两个问题。

尼采关于人性的比喻似乎表达了是负面的、否定的评价。你们看,人比任何猿猴更加猿猴。不过是一个两分体,是植物和鬼怪的杂种。不是很负面吗?我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快乐的知识》开篇第1节实际上回答了这个问题。尼采是性善论者还是性恶论者?都不是。这一节标题叫“生存目的的教师”,是一篇短文,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尼采说,无论是用善良的,还是用恶毒的眼光来看待人类,都是在做有利于保存人类的事情。如果从狭隘的眼光来看,就要把人分成有用的和有害,善人和恶人。就是说,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区别是狭隘的眼光。但是尼采从保存人种的角度看,认为即使是最有害的人和被称作邪恶的一切,比如仇恨,幸灾乐祸、掠夺癖、统治欲,都是物种保存的经济的本能。尼采承认,这是一种昂贵、浪费、整体上愚蠢的经济,但迄今为止被证明成规模地保存了我们的种。他不想也不能否认人类的本能,而全面嘲讽人类现在最佳状态,是要让人们充分明白自己身处像苍蝇、青蛙那样可怜状况,要你为真理的缘故而笑,不得不笑自己。《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嘲讽是善意的,不是恶意的否定。

第二层意思谈到了宗教说教者。这些人相信自己是为上帝的利益,作为上帝的使者来行事,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我们知道宗教有入世,也有出世的教导。尼采认为,入世的教导是说生活值得一过,出世的教导就是在生活的背后还会留下某种意义。你们要留意了。总之,宗教说教者要人们尽量的要忘记本能的愚蠢和浪费,教导生活应当被热爱,促进自己和邻人。基督教不是讲要爱邻人吗?这些宗教的说教者对人类种族的保存也是积极意义。

最后,尼采非常尖锐地否定了他称为伦理学教师的人。伦理学教师是什么样的一种人?尼采说,对他们而言,没有物种,没有总数,没有零。他不承认生活的本能和自然条件,他们的教导不是保存物种的那种本能的愚蠢,而是反自然的愚蠢。尼采警告,如果任何一种这样的伦理学控制了人类,人类就会要因此而灭亡。他讲的伦理学教师指的是什么?就是他要颠覆的柏拉图-基督教的传统。大家可能要说,基督教和柏拉图有什么关系?尼采在《善恶的彼岸》前言里面有个断言,说基督教就是民众的柏拉图主义。等会我们会说他的这个理解。尼采把从苏格拉底开始的柏拉图主义的传统,一直到基督教,乃至他的同时代叔本华的哲学,都当作要毁灭人类的伦理学教师加以抨击。好吧,我们看到,尼采对人性的看法不是负面的,他的人性观既不是性善论也不是性恶论,而是新颖的独特的看法。

我们再看第二个问题,尼采是不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者?在19世纪,凡是说人类是从猿猴演化过来的,都被当作达尔文进化论的信徒。尼采自己非常明确地说,他根本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更反对当时流行的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他这样说有他的道理。达尔文的进化论是一个生物学学说。而尼采说人类曾经克服了猿猴,但现在比猿猴更加猿猴,他不是在生物学意义上说的,而是一种哲学人性观,渗透在他的三连论里面,在超人学说、追求权力的意志和永恒回归的这个学说里面。在这些学说里,尼采使用了三种分析看人性:一个是语言分析,一个是心理分析,一个是历史分析。语言-心理-历史的相互链接的分析。它们和达尔文的生物学没有共同之处。现在我们从这三个分析来看尼采的人性观。

我们先来看语言分析。尼采反对柏拉图-基督教的传统主要是反对他们把灵和肉分开的人性论,以及把此岸和彼岸世界相分离的世界观。尼采反对把我们感性世界即他所称的大地的意义归结为天堂,归结为一个彼岸的事件,反对把人性归结为灵魂。但是他也没有反过来,就把人性就归结为肉体。他的批判不是一个简单的颠倒,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像海德格尔说的一样,你不是说要把人性归结为这个灵魂吗?那么尼采就反其道而行之,把人性归结为肉体,是不是这样呢?看起来它好像是这样,《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章叫轻视肉体者,里面有一句话“我全是肉体,其他什么都不是”。灵魂呢?不过是肉体的某物。某物的名称。大家不要小看名称这两个字,如果从哲学上说,我们可以讲,人的肉体是人的生命的一个载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都认为载体是不可言说的,可言说的只是有名称的东西,可以命名的东西才是可以言说的。所以重要的是肉体的名称,而不是肉体本身,人不是没有生命的一堆肉,而是人的肉体的生命的形式。生命的形式和名称有什么联系?让我们来跨文本读一下。

《快乐的知识》第58节问创造者是什么?尼采说,事物叫什么?比它们实际是什么?更难以言表地重要。一件事物的名称,外表效果,通常大小和重量原先几乎是一种谬误,一种随意性,裹在事物的外表,就像一件衣裳,通过对它的信念及其一代一代的成长,逐渐仿佛生根和内在发育,生成了它自己的身体。开始的外观,最终总是几乎变成本质,并且作为本质来发挥作用。尼采讲创造新的名称,是评价和真实的外衣,以便永远地创造新事物,这就足够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名称,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称,开始有某种随意性,但是它最终变成了一种在发挥作用的这个本质。只有用新的名称,你才能够做新的价值评估,你才有了真理,才能创造出新的事物。《快乐的知识》第261节标题叫原创性,这一节说,看见尚没有名字,尚没有命名的东西,不管它是否就在所有人的眼前,有了名字,才使他看见一件事物,原创者通常就是命名者。

用尼采对名称和命名原创性的思想来看肉体,肉体是一种载体,是不可以言说的一种某物,正是因为灵魂的名称,肉体才有可以命名的内在本质。当然“灵魂”是一个大的名称,用尼采的话来说,是一个大的理性,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多元,一个战争和一个和平,一群家畜和一个牧人。这些比喻说明肉体包含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各式各样的某物,它们混杂在一起,就像前面所说的虫、植物和猿猴那样的杂种怪物。但是可以通过命名,把肉体中因素给区别开来。肉体的总称是灵魂,我们可以把这个统称继续进行语言分析,于是有了“精神”“价值”“意志”这样一些表示人的生命体内在本质的名称。

灵魂的要素包括感觉、认识、情感等,但是最重要是什么?是意志。尼采强调意志是肉体的主宰,他说,在你的思想和感觉的背后,有一个强有力的发号施令者,一个未识的智者,它的名字叫自己,它住在你的肉体,它就是你的肉体,它就是你自己。这样的话好像叔本华说的话,是吧?尼采和叔本华都被叫做意志主义者,或者把他们归于生命哲学家阵营,生命哲学是当时的一个思潮,我自己写教科书《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也是把从叔本华开始、到尼采,然后到法国的柏格森,都放在生命哲学的范畴当中。现在我想到海德格尔反驳生命哲学家的一句话,海德格尔也是在《尼采》书里反驳了德国流行的尼采是生命哲学家的论调。海德格尔说,哪个哲学家不是在谈生命呢?如果只有尼采是生命哲学家,难道其它哲学家都是死人哲学家吗?这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段子。不过尼采的意志的概念,或者说尼采对意志的命名,确实跟叔本华不一样。

《善恶的彼岸》第19节,对意志就进行了生理学-语言学的分析。这一节是一篇短文,事后你们可以翻看一下,我把这个书简单地概括几句。这一节里开始就说,叔本华曾经说唯有意志才是我们真正的完全的不多不少认识了的东西。尼采批判说,叔本华继承和夸大了民众的偏见。尼采的见解非常细致,他说,每一个意志当中,首先它是一个感觉的杂多,这种感觉就是离某处而去,或从某处而来的感觉。有一种伴随着的肌肉感,并且一旦我们有所意欲的话,那么这种肌肉感的就会凭着习惯来开始运动了。首先他讲只是一种感觉的杂多。是一种肌肉感。其次呢,每一种意志的行动里面,都有思想在发号。在发表指令。第三点意志不只是感觉和思考的杂合体,还是一种情绪,确切地说就是下指令的情绪。尼采又说,现在被称作意志自由的那种东西包含着一种一方必须服从另一方的指令的这种优越感的情绪,就是说我是自由的,他必须服从。当然我和他不是人际关系了,而是在你的身体当中,一个情绪和另一个情绪的关系,自由下命令的情绪是有思想的意志,而必须服从的情绪是杂多的感觉。每个意志里面都包含着意志的意识,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注意力的那种关注。那种目不转睛地盯住一点的直勾勾的眼光,这个叫什么?就叫绝对的价值评估。价值评估是什么意思?就是我盯着你。注意你。凭着我的知情意,来对各种意识和行动进行价值评估。以我们可以看到,尼采的意志的概念,结合了知、情、意。三者以前是分离的,比如西方哲学当中有理智主义和意志主义的对立,意志主义被当作非理性主义,没有合理的价值。但是尼采的那段话,虽然强调这个感觉、情绪,但也强调意志,同样强调思考,你在思考的基础上,意志才能自由地发号施令。

西方哲学往往把人性归结为“自我”,那么,“我”到底是什么?尼采也做了一个语言学的分析。他讲,一种思想出现的时候,乃是它意愿知识,而非我意愿。第三人称的它就是知情意的统一的感觉情绪和价值的评估,这样的一个多元的意义,大的理性。因此,把主语的“我”当做是谓语的“思”,就是笛卡尔的“我思”,尼采说那是伪造事实的要件,真实的事实的要件是什么?就是“它意欲”。你们看,尼采对人性、人的意识的语言分析,突破了理智主义的传统,同时也没走向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的意志主义。

我们再举几个例子,讲讲尼采的心理分析,我前面说了尼采把基督教当作民众的柏拉图主义,在尼采的《快乐的科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的彼岸》三本书中,以及后来的《论道德的谱系》,以及他在精神崩溃之前写的一个最可怕的一本书,就是《敌基督》,都对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我们要看看,他对基督教的攻击,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尼采把基督教义归结为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良心。第二个关键词是苦难,第三个关键词是同情。他用心理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批判。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良心指的是什么?就是说,人要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我审判,不是别人审判你,而是你自己的良心审判你自己。良心审判它是建立在人人有罪的这个基础上,建立在人的轻贱状态的基础上,是一种对人的极大的轻视蔑视。在《论道德的谱系》一书中,尼采分析了良心的心理学的根源。在原始部落里面,人们只有好和坏的价值。凡是对保存自己的部落有利的本能,那就是好;不利的那些本能就是坏。但是到了有了这个国家和法律之后,人们外向的一种保存自己和保证自己群体的本能,它的发泄就受到了限制,受到了限制以后,这些残酷的本能,不能够对外释放,不能够强加在其他的群体身上了,这个时候它就转向了反对自身,在良心的名义下来,折磨自己。尼采讲,像仇恨,残暴、迫害欲、猎奇欲、破坏欲,在原始的部落当中作为一种好的价值,因为它们有利于保存自己,虽然这些可以说是一种浪费的,甚至是一种愚蠢的本能,但是它成规模地保存了它的部落,最终成功地保存了人类的种群。

良心的自我审判使人变成了一种渴望而又绝望的囚徒,正是在这样的这种心理基础上,基督教的这人是罪人,良心审判的教义应运而生,得到那些原始部落的主人,原来拥有强权本能的人的接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章叫“苍白的犯罪者”,有一句话:瞧,可怜的肉体,他的病痛,他的渴望,灵魂把这些解释,当作杀人的快感和贪图刀子给予的快乐。“这些解释”就是指人人都有罪,都要进行良心审判的基督教学说。

我们再看尼采是如何分析苦难说教者的心理的。尼采说死亡的说教是悲观厌世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不是自然的,而有时代的心理根源,在现代能够大行其道。现代的欧洲人,生活节奏加快了。并且,由于个人的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痛苦更加敏感,变得太脆弱了。以前并不当作十分痛苦的事情。现代人忍受不了,觉得难以忍受的,这样就把人生看作是不得安闲的苦工。这些心理是违反人的意志的本性的,人的自我或者说人的意志,是一个爱好苦工,快捷、新颖、异常的自我,但是在现代欧洲的生活方式下坚持不住自己,就要逃避了。逃避生活,逃避生命,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接受了死亡的说教,《善恶的彼岸》第50节说,现代人的理念就是干活,勤快伶俐的劳力和手工劳动者。《快乐的知识》第210节,尼采向他的读者发出了一个劝告:一个人绝不要超过父亲的勤奋,这会让人生病的。我们都说父辈很勤奋,但下一代不要超过父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尼采自己并没有接受他对别人的劝告,他的父亲是一个非常勤快的牧师,也可以说是一个干活勤快伶俐的脑力劳动者,所以他早夭了。尼采比他的父亲还要勤快,还要勤奋,他在退休疗养的十年间,在已经生病的状态下,平均一年都要写几本书,所以最后精神崩溃了。但是,尼采在困境逆境中不放弃自己的意志,拒绝悲观厌世的人生观,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讲讲同情。同情不是很好吗?从古到今都被人看作是一种美德。而尼采的心理分析,却揭示了同情的负面价值。《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章叫同情者,专门批判同情。一开始就说,对于认识者来说,有知识、有见识的人来说,人这个东西乃是红面颊的动物,认识者如是说。羞愧,羞愧,羞愧,这就是人类的历史。连用了三个羞愧。这什么意思?红面颊的动物,是说人是会感到羞愧的动物。可能其他动物它是不会感到羞愧的,狗这些宠物,是不是会羞愧?现在动物心理学可能有不同的意见。现在不管它,人类的羞愧是社会心理现象,可以分成三种。第一种让他人羞愧的良心审判,第二种是就是同情。同情在德文当中叫Mitleid, Mit是共同的意思,leid是痛苦的意思,同情就是人们一起受苦,所以是受苦的意志。尼采提倡强力意志,一人的苦难一人承担。让大家都来分享他的苦难,那么苦难就会通过同情而受传染开来,这样就可以导致生命和生命能量的全盘的损伤。同情者并不能够分享别人的苦难,一个人的苦难只有自己能够知道,只有自己能够承受,同情并不能减轻受苦者的痛苦,却能给同情者幸福,当我同情你的时候,好像是在一种施舍,让你在同情的施舍面前感到尼采批判的良心审判。第二种是,而这个同情者会因为别人的欠愧而感到心理的满足。尼采说高贵者,不要让他人受到羞愧,而在一切受苦者面前自感羞愧,看到别人的苦难,不要讲我同情你,而是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或者由于我没有能够克服自己,或者我没有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我要为此而自感羞愧。《快乐的科学》第371节,尼采讲,真正了解人类困境的人,他要求受苦者自助,要使他们更大胆,更简单,更快活。痛苦的同情者他最不能够理解的东西,就是同乐。同情是共患难,同乐是同快乐。同乐就是在走向未来的目标的共同奋斗中,克服人性软弱、落后、阴暗一面的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庆丰收者”。

尼采对基督教义的心理分析,不只是分析基督徒的人性,而是要对人性一般做出评估,一分为二的评估。他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说,教士虽然是我的仇敌,悄悄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要拔出剑来,因为我跟他们的血有亲属关系。但愿我的血也在他们的血里受到尊重。亲属关系不但是指血缘关系,尼采的父系和母系都是世袭的牧师,更重要的是精神上、人性上的联系。就在“教士”这一章的结尾,尼采说明教士代表人性双重人格。他讲,我见到过赤裸裸的最伟大的人和最渺小的人。这两种人太相似了,确实我看到的最伟大的人也是太人性,他有本书叫《人性,太人性》,“太人性”是什么意思?就是最渺小的人和最伟大的人的太相似。我在讲柏拉图《理想国》的时候,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成三个小人:欲望、激情和理智。尼采的两个小人是渺小和伟大的价值评估。两个小人太相似了,就像他在前言里面说人性是杂种和两分体,那是一种嘲弄,要使人们能够为自己的可怜的境地而笑自己。但是这两个裸人的比喻比较正面,不再是杂种的混乱和对立了,而是一种太相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反比关系:越伟大的人越渺小,反过来也是这样,越渺小的人越伟大,这两者不可分离,此涨彼消。那么,这对人的本能的保存,对人的生命体是否有利呢?尼采的评估是,太人性对克服人性中落后、渺小、被动的部分十分不利,造成人性和人的生命力的衰落颓废。为什么这么讲,尼采有一个历史分析。

我们看到,尼采把个人肉体中的主宰称为意志,而人类生命乃至所有生命有机体的意志是追求权力的意志,追求权力的意志是对生命群体、人类社会的命令者,发号施令者,是一切有生命的都必须服从的一个最高的命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一章叫“克服自我”,把追求权力的意志归结为三条法则。第一条:一切有生命者都是服从者;第二条:不能够听命自己的,就要听命于他人;第三条:命令比服从更难。如果符合这些命令,那么人类社会就能促进生命的增长,增加追求权力的意志,不符合就会造成权力意志的衰退,最后造成生命的堕落衰亡。

按照这三条命令,尼采建构了一个历史观,一个历史哲学,它和黑格尔的那种历史进步观是相反的,是一个历史的退步观,或者说是生命意志的追求权力意志的衰落史。

衰落从违反第三条开始,尼采讲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奴隶道德为什么会战胜主人道德?就是因为主人们违反了第三条,不知道命令比服从更难的法则。命令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主人要有献身冒险,要进行死亡的这个赌博。这些主人放弃了这个法则。因此不知不觉失去了统治的地位。奴隶呢,奴隶的意志当中也有当主人的意志,《论道德谱系》中说怨恨、良心和禁欲代表了奴隶追求权力的意志,他们靠这些战胜了不自觉的主人道德,用奴隶道德取而代之,基督教价值占了统治地位。但是基督教会它也违反了追求权力意志的最高命令,违反了哪一条呢?就是第二条。我们讲了同情,同情使得教会它不能够服从自己,而要服从别人的受苦意志,但教会又以上帝这个名义发号施令,他们不能够听命于他人,这样不就是违反了“不能够听命于自己,就要听命于他人”的第二条法则吗?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现代虚无主义。虚无主义时代违反了“一切有生命者都是服从者”的第一法则,突破了生命的价值的底线。现代末人的口号是追求平等的意志,就是反对一切有权力的人。这样呢,追求权力的意志,生命的本质,就衰亡了。人类的生存就处在巨大的危险当中。

可以说,虚无主义时代,人性彻底堕落,完全败坏,完全虚化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拯救”这一章,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自我来到人中间,我没有发现任何人,人被割成碎块,零落分散,像在战场和屠宰场一样,碎块和断手断脚的残酷的偶然。可是没有任何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讲基督教时代的人性,代表了两种裸人的对立统一。还有两个原人。但是到了现代虚无主义的时代,没有人了。虚无在什么地方?人性没有了。人性被肢解了,成了残肢碎片。ppt里这张图你们看清楚了吗?这是尼采喜爱的一副版画,版画就是16世纪宗教改革时德国的一个叫丢勒的画家创作的,名字叫死神、魔鬼和骑士,尼采把这幅画挂在写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小旅店墙壁上,后来他妹妹伊丽莎白把这幅画送给了希特勒。尼采对这幅画有个评论:“那个盔甲分明的骑士,带着冰冷坚毅的目光,不受他那胆怯的随从的困惑,但毫无指望地,骑着马带着爱犬,独自走上他自己的可怕征程。”这幅画很有名,胡塞尔、塞尚和梅洛·庞蒂都评论过这幅画。尼采最早发现这幅画里面那种拯救人性的使命感。他把拯救人性就要描述为拯救过去,因为我们过去的历史是人性不断堕落,最后堕落到虚无的历史。现在他要把这个历史颠倒过来,让人性重新强健起来。

拯救人性是两方面的任务。实践上,“把这些残缺不全、哑谜和可怕的偶然收集起来,合成一体,这就是我努力要做的一切”。尼采自称认知者,知识是经过怀疑、试错、实验之后筛选出来的人类本能,自然界的“自然淘汰”以物种的身体为对象,失败意味物种的灭亡,而人类的优越在于用知识来进行试错和尝试,所以可以大胆怀疑,多方实验和验证,知识即使错误,人种也不会被淘汰,而成功了的知识则是“人类无可反驳的谬误”。尼采要把这些偶然成真的本能“合成一体”,成为人性的新价值观。

理论上,“拯救过去,把一切‘过去是如此’变为‘我要它如此的!’ 这才是我称为拯救!”。就是把人性的实然(是如此)转变为应然(要它如此)状态,理论难题涉及生存和时间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尼采说,永恒回归把道德变成一个形而上学问题。所以海德格尔按照他的存在论讲尼采也不错,但我还要唱点反调,永恒回归确实是一种形而上学,但可以用尼采的超人的人性观来表达。你们看我讲超人,我把超和人分开了,中间加了一个连接号。这个“超”(über / over)的意思是“克服”,“完成”和“前行”。拯救人性要克服过去一直堕落的人性,面向未来不断前行、不断创造、完成自身的人性,这就是超-人。

尼采说永恒回归是他最深邃的思想,他用诗意和譬喻来表达,留下了一大堆迷团。《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半部分,超人的形象是动物性,动物性是比喻,比喻人性当中优秀、高贵和美的成分。尼采说,人已经继承了猛兽中一切优秀的成分,但是还有一点没有学会。就是像飞禽一样的自由地在天空中飞翔这些都是用比喻来讲的,后期著作继续用比喻。尼采用这些比喻有时候好像是个战争狂人,比如,《论道德的谱系》里原始部落的主人被比喻成野蛮的金毛野兽。这里我想从《快乐的知识》和《善恶的彼岸》里引用两段,不是比喻和诗歌,而是对未来人性或“超-人”的阐述和论述,更加明确,更加正面。我就念两段好吧。

《快乐的知识》第376节说:我们是好欧洲人,是欧洲的继承者,几千年欧洲精神的最富有、有充裕积累的、但也负有重大义务的继承者。作为继承者,我们已经成长到不再需要基督教并对其厌恶的地步。正因为我们是从基督教成长起来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基督徒有着基督教义无反顾的正直,他们甘愿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牺牲财富和鲜血、地位和祖国,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到底为什么?我的朋友,你们身上隐藏的“是”比你们以及你们时代感到病痛的所有的“否”和“也许”更加强大,更加强势。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著名的“三种变形”,从骆驼到狮子,最后到孩子的变形的比喻一样,骆驼继承优秀本能的遗产,狮子攻击堕落的人性,最后到孩子是一个只说“是”的人,是一个神圣的肯定,是一个新的肇始,自转的车轮,这些都是永恒回归的一种比喻。《快乐的知识》把永恒回归的比喻讲得很清楚,就是在继承几千年欧洲精神的基础上,对欧洲未来甚至人类未来负有责任的人就是尼采心目中未来人性。尼采是欧洲中心论者,他把好欧洲人当作未来人性的代表,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利用,这是尼采人性观的缺陷。

《善恶的彼岸》不讲超人,而讲未来哲学家。尼采说迄今为止被称作哲学家的人,实际上都叫哲学工作者。我们中国哲学家很谦虚,都自称哲学工作者,好像只有老子、孔子到朱熹、王阳明,以及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这些人才是哲学家,而现在只有哲学工作者。尼采非常极端,把过去被称作哲学家的那些人统统都归于哲学工作者,哲学家属于未来。

但是未来哲学家并不是要否认哲学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尼采在《善恶的彼岸》第211节说,未来哲学家必须在那些哲学和科学工作者所驻留的所有阶段驻扎一遍,他自己必须也许曾经是批判者,怀疑论者,教条论者,历史学家。此外还是作诗者、收集者、旅行者、猜谜者、道德主义者、观看者,自由思想家,以及几乎一切。他周游寻遍人类价值和价值感情,能够用多种多样的眼睛和良心在张望,从高处的每一个远方向深处,从深处向每一个高度,从角落向每一个开阔地带张望。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永恒回归的实践命令就是“再走一次”,与未来哲学家在过去哲学和科学的工作者经过的所有阶段都走一遍,说的是同一个意思。然而,尼采接着说,所有的这一切只是哲学家使命的前提,而不是目标。目标是什么呢?真正的哲学家是命者和立法者。他们说应该这样,人性应该处在什么状态。他们肯定人类向哪里去,去做什么,并在这些问题上,支配所有的哲学工作者,制服所有过去者的前期的工作,他们用创造之手把握未来,一切现在和过去,在他们那里变成手段变成工具,变成锤子。他们的认识是创作,他们的创作是立法,他们求真理的意志,是追求权力的意志。尼采最后问:“今天可有这样的哲学家吗?以前曾经有过这样的哲学家吗?难道不是必须有这样的哲学家吗?”你看,这三个问号,追问现在、过去和未来,对过去人性的继承,对现在人性的否定,对未来人性的肯定。是不是这样呢?我就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欢迎批评。


进入 赵敦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尼采   人性观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431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