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聿: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与原创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62 次 更新时间:2022-04-08 14:42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主体性   原创性   理论思维   实践智慧  

孙正聿  


摘要: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表明,承担这个历史使命,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与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承担这个历史使命的实质工作,就是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  主体性  原创性  理论思维  实践智慧


“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当代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哲学中的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坚持立德立言和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人类文明的形态变革,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中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

一、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

理论思维是以理论把握现实、引领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力量。“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首要的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用现实活化理论,用理论照亮现实,在创新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在理论创新中推进创新实践。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而世界观本身是历史的、发展的,不是僵化不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不只是承认“物质第一性”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不只是承认“绝对运动”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冲破狭隘观念、解放思想的世界观;不只是承认“能动反映”的世界观,而且是以此为基础,引领实践、变革世界的世界观。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应有之义,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真实意义。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发现和掌握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解放思想,就是变革思想与实际相割裂、主观与客观相背离的世界观,也就是确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指向;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从根本上说,就是“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理论是思想中的现实,哲学是思想中把握到的时代。任何重大的哲学问题无不源于重大的时代性问题,任何重大的时代性问题无不深层地蕴含重大的哲学问题。离开重大的时代性的现实问题就不可能提出具有时代性的重大哲学问题,离开重大的哲学问题也不可能提出和回答具有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真正的哲学理论创新,就是从重大的时代性的现实问题中捕捉、发现和提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哲学问题,并在研究和回答重大的时代性的现实问题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不断地实现哲学的理论创新和哲学的理论创造。因此,在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的理论思维的“起点”上,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思维,从中国和世界的实际出发,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中提出和回答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凝练升华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

实事求是的“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事物”,不仅有片面的实际与全面的实际之分,而且有过去的实际与现实的实际之分,特别是有表面的实际与深层的实际之分。全面的实际、现实的实际、深层的实际,不是孤立的现象,也不是现象形态的总和,而是由“现实的生活过程”所形成的时代的潮流、创新的实践和历史的规律。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从根本上说是反映时代特征、推进创新实践和把握历史规律的世界观。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从根本上说是思想与时代潮流、创新实践和历史规律相符合;与此相反,思想与时代潮流、创新实践和历史规律相割裂,就是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背离。要使主观与全面的、现实的、深层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思想与时代潮流、创新实践和历史规律相统一,真正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变革脱离当今世界大势和当代中国实际的世界观,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变革中的世界和变革中的中国,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最大的实际。这个最大的实际,已经远不是一百年前甚至远不是几十年前的世界和中国。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的重大跃迁,人类文明发生了空前的重大发展,实现了空前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种“转变”的速度和程度,不仅表现为普遍化的“量的扩张”,而且表现为时代性的“质的飞跃”,其变化的剧烈和深刻,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个体社会化,深刻地改变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不仅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发生全方位变化,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对哲学的“世界观”“物质观”“实践观”“历史观”“真理观”“价值观”“审美观”“正义观”“自由观”等提出难以胜数的重大理论问题。回应和回答时代性的重大现实问题中所蕴含的时代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从时代性的世界潮流和文明形态的历史性变革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赋予哲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让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真正成为我们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变化中的世界与变革中的中国是密不可分的,反映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的当代中国哲学,必须并且必然是反映中国人民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的当代中国哲学,因此,当代中国哲学必须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以中国的伟大历史实践为中心。“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就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格局,而且为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和未来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告诉我们:“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不断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才能创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变革脱离现实的世界观,就要实现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赋予哲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社会解放思想和实现哲学自身思想解放相互激荡,当代中国哲学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胸怀、视野和担当,沿着马克思开辟的“改变世界”的哲学道路,不断捕捉、发现和提出具有时代性的重大问题,不断地吸收、反思和借鉴现代哲学的研究成果,变革了以素朴实在论为基础的直观反映论、以机械决定论为基础的线性因果论和以抽象实体论为基础的本质还原论,不断地推进了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一是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问题导向”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全部哲学史和全部哲学问题;二是从唯上唯书、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思想解放”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各种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和哲学命题;三是从生搬硬套、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观念变革”的理论自觉,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批判和超越“把理论诱入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四是从“失去自我”的“学徒状态”中解放出来,不断地提升了“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自我意识,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当代中国哲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自觉地创建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哲学自身的思想解放,不仅生动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而且在世界观的意义上提升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为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思维的根基。

二、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

关于“哲学”,马克思曾经振聋发聩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深切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鲜明特点,明确地展示了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变世界”的根本理念,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

人类“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创造人类文明的历史活动,因此,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面对相互制约、相互规定、相辅相成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合规律性”的真理问题,另一个是“合目的性”的价值问题。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否遵循事物的运动规律,这是“对不对”的真理问题;人类的实践活动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是“好不好”的价值问题。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根本内容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其根本使命是引领创建人类文明的实践活动,因此,古今中外的哲学无一例外地面对真理与价值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就是“改变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诉诸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归宿点”不是“人性的复归”,而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立足点”“归宿点”,充分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强大的道义力量,充分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人民性品格,充分地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就在于它的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改变世界的实践力量和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力量,就在于它赋予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以坚定的理想追求,赋予社会主义运动以坚实的理论支撑,赋予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以“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道路指引。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实践智慧,当代人类就无法形成真实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就无法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就会失去凝聚共识和走向未来的理论支撑。“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哲学,其突出特征和重要标志就是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不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而且必须推进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其理论和实践都要求真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也就是掌握客观规律和向人民负责的高度统一。坚持真理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不断地探索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向人民负责,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地使人民获得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人类的解放。没有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就不可能真正达到对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没有对人类历史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就不可能实现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人类求解放的价值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把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统一起来,始终站在真理和价值相统一的制高点上。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其实质内容就是构建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其重要标志就是推进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实践论》《矛盾论》不仅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里程碑之作,集中地体现了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智慧,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凝练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个性与共性、内因与外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等哲学范畴,既有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人类性内涵,又有表达中国哲学精神的民族性内涵,既有深刻睿智的思想内涵,又有生动鲜活的实践内涵,不仅是以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最具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而且是以理论思维照亮现实的实践智慧。毛泽东的辩证法的实践智慧或实践智慧的辩证法,用现实活化了理论,又用理论照亮了现实,使得“灰色”的理论变得熠熠生辉,使得“抽象”的现实变得厚重深沉,不仅在世界观的意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而且在实践论的意义总结和升华了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辩证法的哲学智慧。以《实践论》《矛盾论》为标志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智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意义上开辟了创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道路。

从全部哲学史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哲学道路,而且具有深刻的和深远的哲学史意义。这集中和突出地表现在,毛泽东的辩证法的实践智慧或实践智慧的辩证法,把作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哲学最为关切的“知”与“行”的关系的意义上,转化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马克思所指认的“改变世界”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的意义上,“解释世界”的哲学与“改变世界”的哲学的原则性区别,并不在于“改变世界”的哲学是否“解释世界”,而在于是否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和回答作为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能否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转化为“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能否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聚焦为实践活动的“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不仅从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而且从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的统一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从根本上超越了马克思所批判的一切“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不仅开辟了创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道路,而且为推进当代哲学发展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提供了中国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和实践条件,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明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价值诉求,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的真理力量和道义力量。坚持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智慧,我们就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中不断地“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赋予哲学理论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真正地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

三、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

在2016年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我国实际出发,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理论思维、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相统一的实践智慧,不断地推进哲学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不断地凝练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命题,赋予哲学理论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以专业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哲学理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最为艰难的实质性工作。

哲学的发展史是变革哲学观念和重构哲学体系的历史。哲学是历史性的思想,哲学史是思想性的历史,历史性的思想是在思想性的历史中生成的。人类的哲学史,是反映和表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是把握和升华文明观念变革的历史,是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的历史。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真正的哲学总是“向上的兼容性”与“时代的容涵性”的统一,既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和恢宏的历史内容观照哲学所面向的时代,又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论的概括力审度时代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哲学成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总是在对既有文明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不仅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而且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反映和表达时代精神的哲学理论,构成这些哲学理论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和学术命题,毫无例外地具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哲学的发展史,就是在对既有文明和以往哲学的“肯定的理解”中所包含的“否定的理解”,不断地变革既有的哲学观念和哲学理念,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不断地实现对人类文明的创造性的塑造和引导。哲学理论的“创新”和“创造”,就是在揭示既有文明的内在否定性和既有哲学的内在否定性的自我革命中,以哲学观念的变革为实质内容,用新的哲学理论和新的哲学体系塑造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和推进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哲学理念的创新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既是哲学自我革命的“活的灵魂”,又是构建哲学体系的“普照光”。

“哲学属于体系性的理论,它的思维逻辑必须体现为相应的概念、范畴和原理并且还要构成系统,才可能为人们所理解、掌握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是在实现自身的思想解放和推进哲学的观念变革中不断地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在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坚实基础上创建形成的。构建哲学体系的前提和根基,是哲学理念的创新和哲学观念的变革;构建哲学体系的实质内容,是哲学的“术语的革命”和“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构建哲学体系的逻辑系统,是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哲学概念框架的重构;构建哲学体系的目标,是创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在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中推出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实现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哲学概念框架的重构,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最为坚实的根基。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任何一门学科的实质内容、研究水平和社会功能,无不集中地体现为该门学科的学术体系。学术体系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是该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学术体系的权威性和前沿性是该门学科实力的象征,学术体系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则不仅是该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和实力的象征,而且是该门学科的特色、优势和自信的体现。哲学学科的学术体系是由一系列哲学命题构成的逻辑系统,主要包括作为总体性的哲学思想的学术命题、作为具体性的哲学观点的学术命题、作为逻辑环节的哲学范畴的学术命题和作为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原点的学术命题。反思当代中国哲学,根本的问题在于其“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中赋予哲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以原创性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哲学理念的创新和哲学观念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层次:一是变革作为基本理念和解释原则的哲学观念,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变革作为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物质”“实践”“真理”“价值”“历史”“社会”“正义”“自由”以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逻辑与直觉”“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自由与必然”等哲学概念;三是变革作为基本命题和基本原理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思维方式”“哲学的派别冲突”“哲学的历史演进”“哲学的研究范式”“哲学的当代形态”以及“物质运动规律”“认识运动规律”“历史运动规律”等哲学观念;四是变革构建体系的“散漫的整体性”和“原理加实例”的哲学观念,主要包括重新理解和阐释“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以及“研究范式”“概念框架”等构建哲学体系的原则和方法。哲学理念的创新和哲学观念的变革,从实质内容上看,就是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就是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坚持观念变革和构建体系相统一的理论创造,其坚实基础只能是且必须是在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中不断地凝练和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切实地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和概念框架的重构。

一种哲学理论是否具有新的“研究范式”的意义,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形成了新的哲学理念,以自己的核心范畴为解释原则而构建了特定的、自洽的概念框架和范畴体系。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进社会解放思想和实现自身思想解放的过程中,以马克思的“改变世界”的哲学理念凝练形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哲学”、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论述人与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真理与价值、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能动论与决定论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中、西、马对话”中,中国哲学界实现了从“中国哲学史”到“中国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实现了“思”的深化和“史”的拓展,致力于中国哲学研究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外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西方哲学史”到“外国哲学”的研究范式转换,实现了从“西方哲学”到“外国哲学”的论域的扩大、从“传统哲学”到“现代哲学”的重心的转移、从“引进评介”到“批判借鉴”的研究的深化;在“中、西、马”的哲学“对话”中,“问题导向”的哲学研究正在逐步突破哲学“二级学科”的学科壁垒,形成了包括“科学哲学”“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等在内的“部门哲学”,既拓展和推进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又凸显和强化了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正是在“中、西、马对话”和“问题导向”的哲学研究中,提升了当代中国哲学捕捉、发现和提出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洞察力,增强了当代中国哲学凝练、升华和表达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辨力,展示了当代中国哲学回应、回答和解决时代性问题的理论思想力。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理论思维的提升,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活的灵魂”。

当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突出地和集中地表现为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阐释人与世界的关系,赋予“实践”“矛盾”“真理”“价值”“历史”“文明”等一系列哲学基本范畴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关于“实践”,突出地探索了如何“在对实践的理解中”揭示人对世界的特殊关系即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以及如何“在对实践的理解中”变革唯心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坚守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能动论与决定论”等重大理论问题,从而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回应和回答我们时代的重大现实问题;关于“矛盾”,突出地探索了以“矛盾分析”为实质内容的辩证法的理论思维,从人的存在方式、认识本性和历史活动去考察辩证法的矛盾学说、批判本质、理论形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阐发辩证思维与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的关系,从而在理论思维高度赋予辩证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关于“真理”,以深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为切入点,探索常识的“表象之真”、科学的“本质之真”、哲学的“理念之真”及其相互关系,在“存在论”“真理论”“价值论”的“三者一致”中反思和超越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的真理观,从而在变革世界观的意义上推进了真理观研究;关于“价值”,以价值观冲突的主要矛盾即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价值导向与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为出发点,立足于回应当代社会思潮和构建人的精神家园,集中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思想内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诉求,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关于“历史”,在探讨人的存在方式和历史形态的基础上,集中地探讨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的客观规律、历史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的发展趋势的关系,特别是突出地研究“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时代潮流、主要特征和现实问题,深入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根基赋予历史唯物主义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关于“文明”,以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为出发点,以反思文明观念与发展理念为切入点,在论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理念、“三位一体”的持续发展理念、“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突出地阐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发展之路、人民至上的发展之路、合作共赢的发展之路,深入地阐释和论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当代中国哲学的哲学理念创新和哲学观念变革,赋予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不仅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敞开了广阔的、开放的理论空间,而且为哲学的未来发展和人类文明形态变革开拓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道路。

四、坚持立德立言和铸魂育人相统一的使命担当

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是极为艰难的,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就要求我们“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构建的是范畴文明的“大逻辑”,提供的是睿智通达的“大智慧”。哲学的“大问题”“大逻辑”“大智慧”,按照中国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就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按照西方传统哲学的看法就是“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一切知识的基础”“发现生命的意义”,也就是使人“尊敬他自己,并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按照现代西方哲学的看法就是解决“形上的迷失”“信仰的缺失”“意义的失落”“人与自我的疏离”问题,也就是解决“本质主义的肆虐”和“存在主义的焦虑”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法就是以实践观点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这表明,任何真正的哲学都熔铸着对人类生活的挚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对人类境遇的焦虑和对人类未来的期待,而决不是超然于人类社会生活之外的玄思、独断和遐想,决不是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冰冷的逻辑。正因如此,真正的哲学才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要求我们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胸怀、视野和担当,“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是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哲学探究的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首先必须不断拓展和深化对“人”的问题、“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所指认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历史”是“追求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过程”,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哲学所关切的“人生在世”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诉诸的既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物质”的“物理”和“人之为动物”的“生理”,也不是孤立的“人之为精神”的“心理”和“人之为群体”的“伦理”,而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人是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存在,“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在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创生中构成个人与人类文明的辩证融合:一方面,个人在文明的历史传承中接受和认同人类文明,从而把个人造就成为具有文明内涵的特定时代的人;另一方面,历史又在个人的创造活动中形成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人类文明,为人的发展提供新的历史条件。在个人与人类文明的辩证融合中,“人”既是“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又是“历史”的经常的“结果”,“人”作为“历史”的经常的“前提”和“结果”的辩证运动,构成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探索以当代人类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人与世界关系,探索以当代科技革命为内容的人的世界图景,探索以当代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实质的人类文明形态变革,特别是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和“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才能坚持和发展“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切实地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

人类文明进步和人的历史发展,不仅需要以理论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必须以理论方式予以表征、塑造和引导。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它以理论方式对待人类文明,不断地构建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以哲学范畴反映和表达自己时代的时代精神,从而使哲学成为“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其二是以哲学范畴塑造和引领时代精神,从而使哲学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把握时代的哲学范畴,每个时代的哲学范畴都有其特定的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马克思从人类文明史的宏大视野,以其“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不仅把人的“历史形态”概括为以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人的依赖关系”、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而且把近代哲学的历史任务概括为揭露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又把现代哲学的历史任务概括为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致力于揭示“现实的历史”即“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引领人类文明超越人在“资本”这个“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马克思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既把“人和人的关系”诉诸“物和物的关系”,又从“物和物的关系”揭示出“人和人的关系”,既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出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又以人类的文明进程为根基创建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论》集中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范畴文明”的哲学,决不仅仅是对既有文明的反映和表达,更重要的是对既有文明的批判性反思、规范性矫正和理想性引导。当代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其实质内容是把人从对“物”(资本)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把“物”(资本)的独立性变成人的独立性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以《资本论》为标志的马克思所创建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为当代哲学开辟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哲学道路,为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提出了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任务。

哲学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不仅反映和表达、塑造和引领人类文明,而且是以哲学范畴的文明内涵照亮人的生活世界,是规范和引领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大智慧”。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目的”的历史,也就是追求和实现人类的生命“意义”的历史,追求和实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的历史。“文明”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其真实内涵总是生命“意义”的充实和“幸福”生活的实现。哲学范畴文明的真实意义,就在于它把人类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所创造的“意义”,聚焦为照亮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普照光”,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作出全面的反映、批判的反思、规范性的矫正和理想性的引导,从而塑造新的“生命意义”,引领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人类文明”。“现实的人”总是生活于“人类文明”之中,总是生活于“范畴文明”的哲学理念之中。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历程和哲学范畴中,总是蕴含着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奋斗和追求,并构成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明血脉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哲学的“范畴文明”的“大逻辑”与哲学的“引领文明”的“大智慧”是融为一体的、哲学的“反思人生”的“大问题”与哲学的“铸魂育人”的社会功能是水乳交融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哲学思想和哲学智慧,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使命担当。自觉地承担起“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使命担当,自觉地“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自觉地“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就会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哲学,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变革作出我们的贡献。


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长春1300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3期P23—P36


    进入专题: 中国哲学   主体性   原创性   理论思维   实践智慧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253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