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他是天地间最伟大的一个读书人。钱穆先生讲过,我们中国历史上有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朱子,除了两人之外,没有第三个人可以和他们相比。这两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巨大的声光电响,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朱子的思想,在宋末、元、明、清,是我们国家的最高意识形态。朱子学,不仅仅是我们中国的最高意识形态,而且在整个东南亚,像日本,韩国,越南都遵奉朱子,把朱子奉为最高的统治哲学。特别是在越南,他们也像我们中国一样,举行科举考试,同时也把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教材,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措。
这篇文章我们主要讲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朱子读书生平的事迹,朱子读书法研究的一些概况。接着是今天的主要内容,读书和存心是一件事,读书就是做事。另外读书和静坐是紧密相关的,它是格物的一件事。最后是结语,读书应和我们身心的修炼相结合,以及该如何结合。
一、朱子生平事迹
朱子,生于1130年,卒于1200年,今年是朱子诞辰885周年的纪念日。同时今年也是福建省的朱子文化年,所以从上到下,我们有非常多的朱子文化活动。年初,我就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讲朱子读书法。7、8月份我在德国的特里尔大学,在法国的巴黎大学讲朱子,也与他们合作召开了一次国际朱子学会议,并且在欧洲建立了一所国际朱子学研究中心。同样是8月份,我们在台湾召开了一次两岸四地的东亚朱子学会议。9月4日至6日,我们在厦门,和韩国栗谷学会也召开了一次百年东亚朱子学的会议。换句话说,在纪念朱子诞辰885周年之际,不仅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全世界,都在广泛地开展纪念朱子的活动。今年还是鹅湖之会840周年,这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纪念日。鹅湖之会,是朱子和陆九渊之间的一次对话和论辩,这是中国哲学史上了不起的一起论辩。在上饶鹅湖书院,我们也为此开过两次大型纪念会。
蔡尚思有一首诗,叫做“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子和孔子是相互对等的两个人物,中国古文化的中心就在泰山和武夷山。武夷山之所以能申请世界双遗成功,其中的世界文化遗产一项,实际上主要依靠的就是朱子。记得武夷山在申世遗的时候,一开始是在悬棺上做了很大的宣传,这个评委们都不懂。后来申报的PPT上出现了“朱熹”二字,西方的那些评委们一下子知道了,并且觉得非常重要,建议武夷山要突出朱子文化的分量。因为朱熹的影响是世界性的,他对西方的文艺复兴,对启蒙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朱子在武夷山生活了大概有六十多年的时间,他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这是当之无愧的。
这里有一个朱子晚年的自画像,你可以看到,朱子也是棋、琴、书、画无所不通的,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物。他真的非常厉害,拥有作为读书人的真性情,而且非常博学,多才多艺。你看这个自画像,就画得非常棒,慈眉善目,非常传神,并且逼真。他左边有七星痣,相传有七星痣就是北斗七星即文曲星下凡。
朱熹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从政时间仅九年,其余时间为授徒讲学,著述立说。他著作等身,给我们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文化遗产,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相传在朱子出生的时候,当时尤溪莫名其妙地发了两场大火。尤溪郑氏公馆对面的两座山上,一座烧出个“文”字,一座烧出个“公”字,所以朱子死后皇帝赐他的谥号就叫朱文公。后来那两座山,分别被命名为文山和公山。
再往前面推,朱老夫子的奶奶过世时,他的父亲韦斋即朱松,请了两个地仙来看风水。这两个来看阴宅的地仙,走到婺源的文公山上,其中一人就说闻到一股香气,这个地方以后会出个贵妃。另外一个人说,不对,他闻到的是翰墨香,这个地方以后要出一个夫子。所以当朱松去问地仙这块地怎么样时,地仙回答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后来就生出了朱子,当他出生的时候,他老家的那个井里面,气势如虹,紫气东升,都是要出圣人的气象。
朱熹一生非常地坎坷,但在学术思想上有着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他在哲学、教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1130年,朱子在尤溪出生。北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三月,朱松更调南剑州尤溪县尉,八月到任。在尤溪县宾馆前,我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一个“韦斋旧治”的石碑。宣和七年(1125)五月任满,这期间他往来于尤溪和政和之间。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全家从政和迁到了尤溪。南宋建炎四年(1130)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南溪别墅,即后来的南溪书院。所以政和人说,朱子孕育在政和,出生在尤溪。南溪书院边上,有一棵朱熹手植的古樟树,已有800多年历史,要9个人才能把它抱住,非常壮观。朱子小时候到政和读过书,就在云根书院,云根书院坐落在山顶上,现已重建,也非常气派。
1137年,在朱子8岁的时候,全家就迁到了州府所在地建安,也就是现在的建瓯。朱子在这里生活了7年,建瓯朱子文化遗迹有艮泉井、文公书院。而且在建瓯孔庙里面,还保存了他的对镜自画像石碑,可惜后来一场大火全毁掉了,现在只保存有拓片。目前在建瓯,保存比较好的是艮泉井和博士府。博士府是朱子后人中长房长孙住的地方,我们厦门大学的朱崇实校长就来自那里。祭祀时他们都是要坐首席的,因为长房长孙地位非常高,不仅能继承衣钵,也能继承朝廷赏赐的爵位,他们可以免除所有的赋税,终身为官,享受国家的俸禄。可惜解放以后,这个传统就没有了。前两天,建瓯的于书记到厦大调研,我们就建议他们要好好弘扬朱子文化。最近看到他们出了一个红头文件,要重建博士府和朱子文化苑,而且打算在水南片区建一个很大的建州书院。计划恢复原来朱子在建瓯留下的一些文化遗产,甚至要把博士府打造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这些都是了不起的举措。
朱子在五夫生活了40年。现在的五夫非常有名,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五夫的老房子保存得非常好,有朱子读书的地方——紫阳楼。他手植的古樟,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樟中间还有一个巨大的灵芝,可以容纳一个人踩在上面。另外还有屏山书院,现在也要重新修复,未来还要建朱子文化广场和朱子祠。
朱子是天生的读书种子,很会读书。哲学家跟我们普通人就是不一样,朱子才4岁的时候,就问他的父亲,我们头顶上是什么?他父亲告诉他是天。朱子问,天之上又是什么呢?朱松回答不上来。你看看,才4岁的小孩,他的问题就这么深刻,非常了不得。8 岁的时候,朱子读《孝经》,曰:“不若是,非人也。”如果不能像《孝经》这样去做人,去孝敬你的父母,就不能称为人。当然,他读书也非常地辛苦,非常地勤奋。在18岁的时候就少年得志中得举人。19岁结婚,然后中了进士,后来任职同安主簿。其实他并非中进士后立马就得到了官职,而是等了几年,到24岁的时候才正式上任。
绍兴18年,朱子师从刘勉之。刘勉之对易学研究非常精通,所以朱子对易学也颇有心得。朱子的另一个老师是胡宪,对礼学有很深的研究,所以朱子在礼学领域也有专门的著作。
在朱熹24岁的时候,出任泉州同安县的主簿。在同安任内,他除了履行主簿的职责之外,还兴资办学,所以把当时一片荒蛮之地的同安(包括金门),变成了海滨邹鲁,人才辈出,影响深远。他还在金门建立了燕南书院,现在浯江书院里还有文公祠。有趣的是,台湾的孔书院祭祀的不是孔子而是朱子。因为在明清的时候,朱子是当时最高的国家意识形态,这个时候朱子学传到了台湾,所以台湾人只认朱子。当时的陈子华,是著名的山长,他们都是朱子学者。朱子在同安的4年,除了执政讲学之外,还给当地带来了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写下了“海滨邹鲁,文教昌明”的文明史辉煌篇章,使之成为“闽学开宗”之地。
另外,他还在五夫的兴贤书院讲学,这是在1157年,绍兴27年。在同安任满之后,他在五夫生活了40多年的时间,在那里讲学。五夫有一条巷子叫朱子巷,我们称之为中国哲学家小路,每次出入五夫镇的时候,朱子都要从这里走过。如果大家到海德堡,到东京,会看到都有当地的哲学家小路。可以这么说,五夫的朱子巷,是中国的哲学家小路。
朱老夫子一生勤政爱民,有一种悲悯的情怀,视民而伤,呵护老百姓就好像爱护自己的伤口一样。他创办了社仓,把官仓变为民仓,赈济乡民,造福一方。以前官府救济的粮仓都放在州县里面,大城市一旦遭遇灾害,要请示皇上才能开仓赈灾。那时候没有E-mail,没有电话,就是快马加鞭,像福建到京城来回可能要十天半个月。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你要知道救灾如救火,一两个星期之后也许人都死光了,而且储存在常平仓的粮食长期没人管理,开仓之后粮食根本没法吃。朱子因此创办了社仓,放在乡镇、农村里面,并且由乡绅专资、专粮,收利很少,粮食每年都在更新,这乡绅也愿意,老百姓也很高兴。不需要去借高利贷,很快就能拿到粮食,付出一点点的利息他们也觉得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一旦本息收回,社仓就会无息借贷。于是,朱子社仓成为当时一个很好的民间救济制度和政策。
朱子还向孝宗上奏,请求把社仓举措推行到全国。所以孝宗专门颁布了一部《社仓法》,后人称为“朱子社仓法”,他的弟子像真德秀,黄幹等,做官之后就到处推广此法。社仓法不仅留存在中国,像韩国、日本也进行了推广,因为它确实非常有效。朱子社仓,在古代是一个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经济保障制度,这是朱子在社会事功方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
朱子的老师李侗,是南平人,他引领朱子重新回到了儒学。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是礼佛的,朱子拜师李侗后,从李侗那里学到了“理一分殊”的理论旨趣,“静中体验未发之中”的修炼方法,由出入佛老重新回归了圣学。
1169年,在朱子40岁时,他的母亲祝夫人去世。朱子14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父亲把他托孤于武夷三先生。从14岁父亲去世后,就由母亲把他拉扯大,所以他对母亲的情感非常深。他请他的好朋友选了一块风水很好的墓地,将母亲葬于寒泉坞。同年,在母亲墓地旁,朱子建立了他的第一所书院——“寒泉精舍”,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发生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即吕祖谦前来拜会,两人相处了一个多月,合编了《近思录》这本书。《近思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文献,对整个东南亚,或者说整个东亚世界都影响非常深远。今年刚好是《近思录》成书840年,也是鹅湖之会举行840周年。两人编完《近思录》之后,朱子送吕祖谦回家。吕祖谦见朱熹和陆九渊两人观点,有点针尖对麦芒的意味,想调和两人之间的分歧。于是邀约两人见面,在信州鹅湖寺(今上饶铅山),也就是现在的鹅湖书院,两派针对,就各自观点进行论辩,今年刚好是鹅湖之会840周年。(看鹅湖书院图片)这就是鹅湖书院,还有一块“继往开来”的牌匾。其实朱子他是非常大度,他说:“地势无南北,水流有东西。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到晚年的时候,朱子在南康军(今江西星子县)任知县。他修复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此书院为天下书院之首,这一修复工作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贡献。而且朱子在白鹿洞书院落成时开坛讲学,讲《中庸》首章,写了196个字。不要小看这196个字,就是这几个字,它成为当时自南宋以来中国书院的最高宗旨,成为当时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成为了韩国、日本、越南所有书院的最高宗旨。甚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完成了近代化的转变,也与白鹿洞书院揭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还就此写过专门的论文。
另外有浙东救灾的事迹,“浙东”是指台州。还有晚年在武夷山建武夷精舍传道。他在武夷山讲学时,张栻就说:“当今道在武夷”。这样一个文化伟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文化中心。
61岁的时候是在漳州,你们现在可以看到漳州的白云岩还有非常多朱子的文化遗产。当时漳州土地精密严重,所以朱子主张重新丈量土地,要实行井田之法,可惜遭到豪强地主的反对,所以一年之后朱子就离开了。他刚到漳州的时候,在白云岩书院写了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白云岩书院也就是朱子的“紫阳夫子解经处”。
晚年他迁到考亭,形成了考亭学派,(看图片)这是考亭书院的遗址,现在只剩下了这块书院牌坊。其实考亭书院一直保护完后,只是后来在书院下游建造水电站,导致书院被淹没,所以非常遗憾地只剩近年从水库打捞上来的这块牌坊。考亭书院在南宋是非常鼎盛,规模极大,最具影响力的书院之一。朱子晚年在考亭讲学的时候,非常的凄苦,老百姓也非常的不容易。有一次他到女儿家,没有东西吃,他女儿就用小麦做了点饭,烧了白糖水,放了两根葱给他下饭。朱子看到女儿过得这么清贫也非常辛酸,写下一首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还有一首诗我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在座的有很多老年朋友,也有很多年轻人,我们今天读书的意味对大家来说其实是一样的,大家总能从书中有所得。在庆元党禁之后,朱子晚年回到了福建,在考亭讲学。有一次他和几个弟子到了古田的水口,于水口行舟,当时凄风苦雨,苦不堪言。他由此写下《水口行舟》这首诗:“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这首诗救了我们两个会长(世界朱氏联合会),一个是前会长朱祥南,他是马来西亚人,产业非常大。去年得了癌症,在新加坡癌症专科医院里住了一年多。有一天他看到墙上挂着一幅字画,是一个书法家写的朱子的《水口行舟》。看完以后他说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这是朱老夫子在提点他。满江风浪也如何,经过一夜的风浪,他到底怎么样呢?今天我们试卷孤篷看,把门帘打开再看,依旧是青山绿水多。朱会长当时就悟出,只要你顶得住风水摧残的逆境,迎来的依旧是青山绿水的美景。所以他很快就战胜了病魔,各方面指标都非常好,前不久还专门到厦门来感谢我们中心对他的慰问。
另外还有一个,是我们(世界朱氏)联合会的副会长朱杰人。他已经70多岁,莫名其妙地低烧了一个多月,这就很麻烦,因为低烧最后很容易查出癌症或者其他乱七八糟的病。后来读了这个诗以后,他就说读诗疗伤。读朱子的书真是不得了,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疗伤。所以当时老先生就说我们要想战胜病魔,使人生重新获得青山绿水的美景,就要有“三心二意”。哪“三心”呢?第一要有决心,第二要有信心,第三是亲朋好友的关心。“二意”是要有非常坚强的意志和非常顽强的毅力,这就是“三心二意”。朱子在68岁时写的这首诗,我们现代人读了以后可以从中吸取很大的力量。他的诗不仅仅可以治心、治身,还可以治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晚年他又出任潭州,在潭州修复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现在唯一一个,至今还发挥着教育功能的古代书院。书院坐落在长沙市区湖南大学里面,现在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有招生,从这一点看它是非常幸运的。朱子修复的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都是全国四大书院之一,影响非常深远。(看图片)这是岳麓书院的讲坛,当时朱子和张栻在这个地方讲中国哲学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
1195年朱子65岁的时候,出任侍讲,给皇帝当老师和顾问。但是在46天后就被赶出去了,因为他太直,天天训皇上要“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什么呢?是我们过分的欲望。我们要遵奉着天理来行事,他认为我们穿衣吃饭是天理,但你穿衣非要穿名牌,吃饭要吃熊掌,吃鲍鱼,吃山珍海味,吃猴脑,这就叫人欲。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存天理,灭人欲”不是说要把所有的人欲消掉,而是要去除过多、过分的欲望。他这样一个大思想家不会讲出那种外行的话,这是被后人,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被那些根本没有文化,无知,无畏的人误解了,仅此而已。
最后在1200年,朱子71岁的时候,他在建阳黄坑(宋称唐石里)选定了自己百年之后的“归藏之所”,是位于塘村的九峰山大林谷。从远处望去,以九峰山为屏的大林谷,就像是被风吹动着的罗带一般,非常漂亮,属“风飘罗带”的地形。当时是他的得意门生蔡元定,精读易学,专门选的这个地址,后来朱子就安葬于此。朱老师专门去那里看过,有笔架山,有几重岸上去,应该说是非常好的一个墓地,我每年都会去那里拜祭朱子。
一代豪杰陆游,对朱子也非常的崇拜。还有辛弃疾,他谁都不服,就服朱子,他认为周公之后二三人而已,即周公、孔子、朱子,对朱子的评价非常高,他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句话道出了朱子的伟大和功绩,他名垂千古,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能够千古不朽,能够融合儒、释、道三教,建构自然、社会、人生完整的、博大的理学思想体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用两个比喻来形容朱子伟大的一生。第一个比喻就是珠穆朗玛峰,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如果把它比作喜马拉雅山,那么朱子就是喜马拉雅山脉里的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第二个比喻是把朱子比作一个巨大的蓄水池。朱子是集大成者,他之前所有思想的河流都汇集到了他这里。在朱子之后,所有的思想家都要从这个地方,从这个大蓄水池、大水库里面来吸取营养。对我们中国古代文化来说,如果离开了朱子,就没有好的思想,没有好的哲学,没有好的文化,朱老师可以在这里代言。
朱子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是元明清七百多年间的官方哲学,而且不仅是在中国,在整个东亚世界都是。所以康熙皇帝颁发的“学达性天”匾额,就是他人性论等各方面达到很高成就的一个体现,这是我们对朱子一生所做的回顾。
二、朱子读书法概说
我简单说一下朱子读书法,有关它的研究非常多,后人有专门编写朱子读书法,类似这样的书名非常多。关于朱子读书法,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比如钱穆,钱穆在《朱子新学案》中花了很多篇幅来写朱子读书法,他认为朱子读书法本质就是要虚心,要格物,这个总结很到位。但我觉得不仅仅是虚心、格物,朱子读书法不仅限于认知。胡适认为朱子的读书法充满了怀疑精神,朱子说我们读书要在无疑处有疑,有疑处无疑。我们在那种没有疑问的地方要有疑问,要多追问为什么这样。在那些有疑问的地方我们要不断思考,把疑问消解掉。所以我们读书不是全盘照收,不要把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个很重要。我们要进行反思,先打个问号为什么是这样,有没有反例,经过这样一个消化吸纳之后,才能把经典的东西转化为我们自己内在的精神内核。还有像余英时,他认为朱子读书法是最完备的读书法。
先秦是荀子,荀子讲读书讲得非常好,接下来就是朱子,而且讲读书讲得最多的也是朱子,他专门写了《朱子读书法》上下卷。余英时认为朱子学可以与西方的诠释学媲美,西方哲学诠释学讲的所有内容在朱子那里都讲到了。还有当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朱子的读书是一种工夫论,像朱老师就认为这一观点,学者读书是为了得到身心修炼的工夫,而并非像我们现在读书一样是要获得几种知识。虽然古人读书也是获知识,但却是得到道德的知识。而且朱子说你读了书之后,比如他经常说如果你读了《大学》以后,你还和以前一样那等于白读了,你要践行。所以如果你读了《论语》以后,没有任何改变,就等于白读了。你要践行《论语》、《大学》,践行《孟子》、《中庸》,践行我们古哲先贤经典中所包含的道理,这才叫真读书,才是知行合一。朱子的这种认知,并非我们现在上小学、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这种知识,方便以后找个好工作,并不是这么回事,他是为了身心的修炼。
朱老夫子说读书已经是第二事,读书是第二件事情,那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是虚心、切己,要切己体察,要去行动、去做事情。要把读书落到实处,成为身心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如果今天在座的各位听朱老师讲了一上午,一句话都没有听进去,听完之后回去也不按照朱子的话去做,那就意味着你们浪费了一上午,朱老师也白讲了。在这里,朱子的读书就是要落实到你的身心,去修炼、去践行,然后提升你的心灵境界。朱老夫子说我们做人要做第一等的人,做事要做第一等的事。如果你一开始就想把第一等的人和第一等的事给别人去做,这叫做自暴自弃。
朱老夫子的弟子将朱子读书法概括为二十四字,即“读书六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和居敬持志。另外还有我们经常会讲到的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读书要有疑问,要善读心灵之书,善读无字之书,善读天书。凡天地泛泛,庸庸翻翻者皆无视野,在朱子读书法里面全都说到了。
“读书六法”概括得非常好,但跟今天朱老师讲的有点不一样,有一些重复的地方。
读书当然要循序渐进,朱老夫子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乎循序而致精。”比如说让我们读“四书”,首先要读《大学》,然后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因为《大学》能看到整个儒家心法,包括儒学规模和阶梯世系。我们沿着三纲领、八条目,一步一个阶梯,逐步通到仁人、圣人完美的理想人格境界。比如我们先读“四书”,然后读“五经”,再读历史,它都有阶段区分的。再比如我们要先读过这本书才能读另外一本书。
读书时要先读第一章,然后再读第二章,首尾一贯。读一章中的三句话时,要先读第一句话,读通以后才能读第二句,再是第三句,然后一个系统的把它读完。读一句话时,我们还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字,一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完全读通、读透。读书要读到“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每一个字顺解什么意思,每一句话它的宗旨在哪里,如果我们前面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没有读通,就不要读下面一句,这就是我们讲到的循序渐进。
朱子还说《近思录》是“四子之阶梯”,先读《近思录》,然后到四书。所以要先读《大学》立其规模,然后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求古人之微妙。《大学》讲到三纲领、八条目,我们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个台阶,最后悟道。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规模非常宏大,不仅是治国还要平天下。而且古人的书读起来非常的亲切,它贴近我们的心性。他们的书不仅可以从前面看,还可以从后面看,可以跳着看,随便哪一句话都使我们受益无穷。因此我们读书要读经典的书,一旦你读了50本经典,就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读书人,精神气质,说话,给人的感觉都会完全不一样。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饱读诗书那么你的气质也会得到改变。
有人说30岁以前你不需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因为这是天生的,但是30岁之后你要对自己的容貌负责。如果这时候你还不够漂亮,不够潇洒,还没有气质,没有涵养,你就要多读朱老夫子的书,多读圣贤书。《论语》是教我们怎么去践履、去行动,《孟子》是对孔老夫子的发展和超越,而《中庸》则强调要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与天地参。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还要参与天地万物的生长发育,观测所有生命的同异,要做一个大写的“人”,这就是《中庸》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大学》一篇有等级次第,就是我们讲的八个阶梯,非常简单。我们看每本书的时候都一样,要不断地看,先看四书,然后五经,再是历史,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个是熟读精思。什么叫熟读精思?其实朱老夫子讲读书并没有什么诀窍。就一个字熟。张口就来,脱口而出,这就是本事。我们讲少时读书如东升之阳,年轻的时候读书就好像八九点钟刚刚升起的太阳;中年读书如日中之光,像正午的太阳;老年读书虽是秉读之光,却也非常可贵。尽管人在少、中、老三个阶段读书的感受不同,但都可以引导我们的人生历程。需要强调一点,读书要熟读,要反复地玩味。别人读十遍你读一百遍,别人读一百遍你读一千遍,你读一百遍肯定超过以前的十遍,读一千遍肯定超过一百遍,所以古人经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这个道理。不要说我们不如古人,主要是你不精、不熟。我们读书没有什么好办法,就是把它非常熟悉地背下来。我们看书要记得注解,要精读成诵,通彻透辟,豁然贯通,不仅每一个字、词、句,每一段话都非常的清楚,整体也非常的通透,能够悟道,这叫做熟读精思。
读书要虚心涵泳。我们现在人都读什么书呢?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打开手机看微信有没有人点赞,然后再看看养生,笑话,或者有没有什么花边新闻之类,这叫信息疲劳综合症,离开手机就活不了似的。很多老年朋友不会这样,主要是有些年轻人,如果离开了手机就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手机的奴隶,10分钟就看看有没有人给他发短信,有没有人发邮件,有没有人点赞。他们看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没有去阅读经典,所以他非常的肤浅、零碎,对知识没有系统的概念,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我们读古书一定要虚心,这些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经过了大浪淘沙,千百年的历史积淀留下来的。它们是对宇宙、社会、人生以及我们自身身心人性的深刻思考,一定要有怀着敬畏之心虚心地来读圣贤书,不要以为自己很厉害。
尽管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但对于2500年前孔老夫子留下的经典,我们仍要虚心学习。要把自己的心空出来,不要骄傲自满,这样你才能接纳别人的东西。就好像一杯水,如果水杯是满的,你再倒也倒不进去,但如果是空的就能倒进去,同理,我们一定要虚心,要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接受圣贤的教诲。“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今人读书,多是心下先有个意思,比如现在的本科生、硕士生包括博士生,他们看书就很有目的,看一本书恨不得写出10篇文章来。我们开玩笑地说,虽然在9月28日孔老夫子诞辰讲这话有点不敬,这种读书方法就好像把孔老夫子绑在大树上拷打,问他有没有我们现在“三严三实”,有没有“三个代表”。孔老夫子说没有,就继续打,直到他受不了了,就说你说什么我都有,你讲和谐社会我有,“三严三实”我有,你再讲其他乱七八糟的我都有,这就是屈打成招。我们现在看圣贤书是要看圣贤他到底在说什么,他关注什么,而不是需要圣贤帮我们说什么话。所以要虚心涵泳,涵泳即把自己整个秤停在圣贤书里面,就好像在水里游泳一样,反复的秤停,接受它的滋润,这才叫真正的读书。
读书要切己体察。我们前面讲过读书是第二事、第二义。第一义则是做事情,将自身进入那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这才是入道之门。我们读古圣贤语的时候,要把自己融到那个道理里面,然后让道理和自己的身心结合起来,自己完全就像武林高手一样人剑合一,我在践行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很多人读书,圣贤是圣贤,书是书,道理是道理,我是我,没有把几者联系起来,就好似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这是不行的。我们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念之于心,要用身心去体会、去践行。比如讲克己复礼,怎么做到克制自己的私欲,来恢复到周礼?我们怎样做才能把不好的东西消解掉,怎样做才能符合礼仪规范?这就叫做切己体察。
当然读书还要着紧用力。我们经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书也是一样,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读书一定要期限放宽,不能说读一本书就要写10篇文章、写10本书,但是看书一定要紧着课程,要时刻保持一种警醒的状态,全力以赴去做。做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把它做到最好,要有这样一种精神。所以为学要刚毅果决,像猛将点兵,像救火治病,像水上撑船,我们学者要非常果断,有决心。“悠悠不济事”是说慢悠悠的没什么用,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就好像我们阅读一本好书,饭都忘了吃,觉也不用睡,但仍然精神抖擞。就好像猛将在战场指示用兵一样,就好像救火队员在救火,医生在治病一样,一定要抓紧,要着紧用力。
这种着紧用力还要看细微的地方。我举个例子,比如说钱穆先生他看朱子,说我们读书要看它的缝隙处,什么叫缝隙处呢?钱穆先生认为缝隙就是问题,是它的破绽,看书要看有问题的地方,看破绽的地方,看讲得不对的地方。其实朱老夫子不是这个意思,你可以看“若不见得缝隙,无由入得。看见缝隙时,脉络自开”。这句话是说缝隙很关键,看到缝隙脉络自开,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另外看一个文字,要看它在整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不对或者讲不通的地方。“一个字都有一个大缝隙”,这个缝隙不是指问题,而是指一个关节点,是关键所在处。比如一个盒子的缝隙,那就是你开关盒子的地方,打开缝隙,盒子里的东西就一目了然了,所以缝隙很关键。因此缝隙就是某一个问题,某一本书,某一个文字的关节点,这个地方很关键,我们一定要看得非常地细致。
另要居敬持志,即你要立大志,立志读书,立志做圣贤,要做一等的人,做一等的事,这是第一。第二要保持敬畏之心。我们现在的人读书,有种不好的风气,就像禅宗呵佛骂祖要把菩萨都批掉似的。我们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对圣贤保持敬畏,对文字保持敬畏,同时对我们的经典也要保持敬畏。“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个“敬”透彻地讲就是主一无适,就是读书要专心,做一件事情不要想七想八,听老师的课就要好好听。做一件事情就要好好做,不要想着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玩游戏,这叫“主一”。“无适”就是不要到处跑,不要到处走动,心用在一个地方,这就是居敬持志 。
另外,我们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关键是要心到。眼睛看到,嘴巴读出来,心就是要思考。“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我们“心之官则思”,要去思考,要把心放上面,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样是没用的。所以“圣贤之言,须常将来眼头过,口头转,心头连。”关键是我们心里面要不断的去思考,去运作做它,这就是我们怎么去读书。
读书贵疑,读书还要有疑问。“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读书要在不疑处有疑,有疑处不疑。”读书一定要有疑问,要提出问题,要有问题意识,这样你才能创新。有大的疑问你就有大的进步,小的疑问则有小的进步,如果没有疑问你就没有进步。
另外我们还要善读心灵之书。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实际上就是要反省自己内在的东西,我跟别人谋划是不是很忠诚,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很守信用?我们的古圣先贤之道传下来就要好好地践行。孟子也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他说得很简单,学问之道要我们内心求,我们心里包含着所有的一切。“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要“善读心灵之书,人生从容淡定”。人这辈子心态最重要,心有多高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宽。
有人做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数字游戏,就是把26个字母,从A到Z分别排序为1-26,记为1分-26分,结果就是:努力工作,98分;金钱,72分;爱只有48分,性只有42分,唯一一个100分的就是心态。我们一定要读懂自己内心的需要,要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反省自身,善读心灵之书。
三、读书与存心是一事
朱子说“存心与读书为一事”。读书就是存心,存心做圣贤,而所存之心则在诚意上,所以他说:“人之为学固是欲得之于心,体之于身。但不读书,则不知心之所得者何事。”我们读书主要目的在得之于心,如果三天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三天不读书就会觉得自己很难看,难以见人,连讲话都没有味道。我们常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至绿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读书对我们的心灵,乃至其他都有非常多的好处。
读书究竟会带来哪些好处呢?美国《读者文摘》说读书有七个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预防大脑的衰老。经常读书,可以预防大脑衰老,防止老年痴呆。另外可以减缓压力,读6分钟的书压力可以降低68%。所以压力很大的时候就读书,尤其是笑话,当然还有圣贤书,都能立马疏解压力。除此以外,还有以下五点好处:提高记忆力,使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使注意力更加集中,可以缓解疼痛,治疗抑郁。总之,读书能启迪我们的智慧,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永葆青春,这正是我们所强调的读书和存心只是一件事情。
读书是养心之法,朱子说“编次文字,用簿抄记”,古人读书一般要抄书并作很多笔记,这也是养心之法。古圣先贤的书能贴近我们的心灵,所以在读古人的书的时候,或者听朱老师讲座的时候,我们的心灵应该是非常宁静的,因为读书能管摄我们的内心。至于该如何养心,我们一方面要用圣贤作为一个榜样,另一方面要设立目标来指引我们向这方面去努力,不做坏事,不会松懈,永远保持我们的德行勇猛精进。
另外,你在看书、抄书的时候实际上有一种心理暗示。在美国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些重刑犯人,即强盗,杀人放火等无恶不作的人,都放在一个人监狱里,监狱长非常头疼不知该如何管理他们。有个心理学家想了个办法,让他们写家书,每次写得很简单:我在这里很听话,这里面的同事和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我不闹事,不打架。天天就写这几句话,结果半年以后发现这些人真的都不闹事了,都很听话,服从管教,并且都好好改善,争取早日出狱。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我们在抄古人圣贤书的时候,书中内容很贴近我们的心性,引导我们积极向上,所以这也是一种养心之法。就好像前面所讲《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一样,读过此诗后,可以想象风雨过后仍然是青山绿水,人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能够给病人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力。
读书就是要存心,在朱子看来人的本心是纯然至善的,我们内心就有一个光明的道德。但是由于光明的本心陷溺已久,被社会上许多不好的东西所遮蔽,而且义理浸灌未透,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很多道理懂得不够透彻,所以我们要读书,要去寻理,这样才能寻回我们内在良好的本心,使义理安稳,并且非常牢固地存留在内心之中。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就是要做到专静纯一,在日用动静之间不要到处驰走散乱,这才是真正的本领。
同时,读书也要心平气定,不要动不动就发怒。有人说如果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做不到心平气定,实际上就是你的修养不够,书读得不够。美国做过一个实验,结果显示生气3分钟所消耗的能量和跑步3000米是一样的,人发怒之后往往脸色发青,非常疲惫。而且人生气时会分泌毒素,有科学家把它搜集起来,经玻璃管注入水中,会发现水变成了紫色,并能毒死小白鼠。人生气呼出的气体,可以毒死小白鼠,这很可怕。中医讲生气是百病之源,所以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要诚心,要收拾此心,保持我们原来美好的德性,这就是存心。
我们该怎样存心呢?要“胸次放开,磊落明快”。第一不可责效。才责效便有忧愁的意思。只管如此,胸中便结聚一饼子不散。所以我们要专心去玩味义理,便会心精;心精,便会熟。同时要“放宽着心”,要有一种公心,读书不要去责效。我们家长让孩子读书,不要老说一定要考第一名,考一百分。我们读书是要战胜自我,每次都有新的进步,新的体悟,而不是以分数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对有的同学来说考一百分很简单,但对一些却太难。读书关键是要胸次放开,磊落明快,不要去责效,一责效也许就会焦虑,抑郁,痛苦,担心自己达不到目标,这样读书往往会大打折扣。读书要专心去玩味义理,慢慢品味,与自己身心相结合。圣贤书和我们身心相通,我们通过读圣贤书然后知道圣贤的心性,知道圣贤的心性之后与天理贯通,来悟道、见道。因此,读书要放宽心,不可用心太紧,不能一天到晚把弦绷得很紧,应该劳逸结合。
古人就很懂得劳逸结合之道,朱老夫子也曾说:“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天天埋头苦读,却没多大进展,永无出头之日,那还不如抛却书本去寻春,去外边走走放松一下心情。朱老夫子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一旦有佳山胜水,他一定会去登临欣赏,而且每次出去都背着一大壶酒。他有一个非常大的酒杯,容量在半斤左右,所以他一口喝半斤酒,酒量很好。一天下来别人已经累得不行了,但他还是神清气爽,精神抖擞。你不要一天到晚逼着自己在那里苦读,劳逸结合才有后劲,过分地消耗之后就没有后劲了。
人一定要有公心,“但凡心不公底人,读书不得”。如果你有私心的话,就不要读圣贤书,因为会读不来。读书要舒心切己,我们舒心才能够得到圣贤的意思,切己即关切我们自身的生命,才能知道圣贤所说都具有特定道理,与我们的生命,以及心性都密切相关。
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还要尽心。我们读一本书,要心心念念都在书上,我们做一件事,要心心念念都在这件事上,这样才能够战无不胜做到最好。人不管读书还是做事都要专一,对此我深有感受。在大学里面教书要写论文,我在写论文的时候,吃饭睡觉,在路上走都会思考论文,甚至连做梦都在写论文,然后突然梦醒,灵感来了。这是朱老夫子在保佑我,在指示我。如果你也用这样一种专注的精神去做某件事情,老天肯定也会保佑你,照顾你,帮你实现目标。
读书能变化气质。张载说:“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文要密察,心要洪放。”“学者不可志小气轻。”我们志气一定要大,要做圣人,做第一等人,第一等事。我们不要意气轻浮,一定要沉稳。人之所以会轻浮,是因为学的不够,“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没有威严就不稳重,说明你的学问根基太浅,不够稳固。“心清自得诗书味,室静时闻翰墨香。”读书能改变你的气质,去掉你的浮躁,能够平心静气,关掉小我,不断关心他人,关爱我们整个天地,实现大爱,实现天人合一。
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就是这个意思。饱读诗书,你会由内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一种华贵的气质来。比如大一的新生,和大四的学生,再和研究生及博士生,再跟我们教授相比,文化底蕴不一样,身上体现出的书卷味也是不一样的。读书可以博学多识,会通古今,使人豁达大度,心胸宽广。读书可以广识,可以去掉浅陋之气,成就渊博之美。读书可以立志,可以去除怠惰之气,成就上进之美。读书也可以养心,去掉浮躁之气,成就沉静之美。读书可以健脑,可以去除盲从之气,成就独立之美。读书还可以宽怀,可以去掉狭隘之气,成就悲悯之美。这就是我们所讲的读书能变化气质。
四、读书便是做事
当然读书也是做事,是做圣贤的事情,学习圣贤的为人为学,学习圣人怎么去做事情。“读书乃是学者的第二事,读书已是第二义。”“学者当以圣贤之言反求诸身,一一体察。”“学问,就是自家身心上且要处理会方是。”读书要用圣贤的道理回归自己的内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用圣贤的言语,圣贤的道理来反省自身,去落实,去行动,去做事情。
读书要知行合一,身心具修。《大学》讲格物致知,那个知是真知,只有真知才能力行,所谓真知是真的知道,真的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讲孝顺,子女要孝顺父母,如果你通过读书懂得这个道理,但回家对爸妈还是呼来呵去,骂骂咧咧,一点都不敬畏、不尊敬,这就是不孝。孝是要和颜悦色,哪怕父母亲生病了,或者生气了,都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关爱父母。不仅要懂得这个道理,还要去行动,去端茶送水,去体贴,去关爱,这才叫真知。比如福州有个老人家倒在斑马线却没人敢扶,最后老人死在了斑马线上。像佛山小悦悦事件,3岁小孩在外面走陆续被9辆车子碾过以后,最后才被一个农民工送到医院。类似事件常有发生,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却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说明还不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不叫做真知,
读书是“入道之门,是将自身入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前面已经讲过,在此不再赘述。读书就是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去做,只有把这些东西和我们的身心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地读到心里去,才叫真读书。古人讲知和行是一致的,没有知,就没有行。但有知却没有行,则此知不是真知。
读书要去养德,“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德。”(尹川:《程氏易传》卷二)伊川是小程子即朱子的老师,他认为读书要像蓄卦一样的,不断地积累,慢慢成就大气象,要多向古圣贤学习,学习他们的言与行。比如朱老师(朱人求)的名字可能比较好记,其实“人求”两个字并不是大家都来求我这么简单的意思,而是出自《尚书?说命篇》:“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这和小程子的话是同一含义,每个人都要追求多见多闻,向古圣先贤学习,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们要多闻前古圣贤之言而行。然后求其心,识而得之,使之成为我们自身的一个道德规则,然后按此规则去行事。
周敦颐也说过类似的话:“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圣人之道存于内心之中,表现为一种德行,并且要去践行它,使它成为一个伟大的事业。读书要读那些经过历史积淀留下来的圣贤书,这才是最好的读书法门。现在全国国学热,就像朱老师在此讲国学,实际上也是要把古圣先贤,把古代文化的精华重新发扬光大。之所以要弘扬国学,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在经济政治上是大国,但在文化上却是小国,急需文化的复兴。
撒切尔夫人曾讲过一句话,尽管她现在已经过世了,她说中国并不可怕。不可怕的原因在于中国输出的只是低级产品,她从来没考虑过文化输出。其实我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大国,而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没有中断的四大文明古国。老祖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财富,但我们现在盲目地向西方学习,把自己的东西全忘掉了。要亡一个国家,首先是灭其文化、亡其文化。同理,要兴一个国家,首先要兴它的文化。比如我们在海外进行文化输出,是建孔子学院,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是德国人,跟你中国有啥关系,人家才不承认。
我们的习总书记是非常英明的,他能够看到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在国务院下面成立了国学中心,还将在鸟巢前面建立一个国学馆,形状像一个鼎,鼎是国之重器。而且从空中看,国学馆又像一个国宝玉玺,这是国之印,是国家的象征。其高度仅比鸟巢低0.5米,在附件还将建很多民族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馆。国学馆年底就会落成,其中中西文化交流馆,是厦大国学院陈支平老师和朱老师做的,以后你们去参观的时候,可以看到朱老师的名字。国学中心的成立和国学馆的建立,象征着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始文化输出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强国。美国真正的强大,并不是它的政治和军事的强大,而是在二战之后,杜威提倡实用主义哲学,开始向海外输出文化,才逐渐成为真正的世界超级大国。
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也一样能真正强大起来。美国以前是一片荒蛮之地,根本没有文化,其历史也才几百年。而我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因此我们对于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有信心。有人说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去年我们的GDP总量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当然我们也不要这么乐观,但是在2020年,甚至在更早的2018年,我们的经济总量就会超过美国。我相信到那时或者再过段时间,随着我们文化的强盛,可以重新回到唐宋文化盛世,希望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朱子也讲读书养德,“穷究圣贤所说之道理,乃可以培植本原,庶几枝叶自然兴旺耳。”本原就是我们的本心,我们内在的良知、道德,根深当然就能叶茂了。读书养德,要把圣贤的道理放在内心里,培养自身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样才能够把圣贤的道理发扬光大。就好像大树一样,只有培植根本之后,才会枝繁叶茂。其实读书做事的实质,是从阅读共同体,走到实践的共同体,不仅要读书,更要去落实,去实践。
五、读书与静坐
读书有静坐,朱子说我们要“半日静坐,半日读书”。读书闲暇的时候要静坐,教他心平气定,见得道理渐次分晓。所以读书要静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静心,才能够更好地去读书。另外读书时要求“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坐得要正,要慢慢地看,慢慢地吟诵,要虚心即把自己完全沉浸到古圣先贤的典籍里面去,要切合自己的身心去反省、去考察,把它落实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小程子看到有人静坐,就觉得这个人很好学。其实朱子讲静坐也讲得很多,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观看我的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的一个精品课程叫做《儒家养心课》,里面有教大家怎么去打坐。
静坐,可以让我们身心都非常宁静,让我们更好地去读书。这里的静坐跟禅宗的静坐并不一样。我们儒家的静坐可以随便坐,还可以思考,不用摒弃所有的思虑。有些反复不得其解的问题,通过静坐思考之后,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静坐让心先静下来再读书,也可以在读书累了之后,通过静坐缓解疲劳,总之静坐是读书非常好的辅助手段。
静坐的时候可以悟道,“能存心而后可以穷理,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用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半日静坐,半日读书,一两年下来会得到很大的进步。静坐还有一个好处,如果大家中午没得休息,可以静坐10分钟,坐完之后,会感觉神清气爽。因为在静坐的时候眼睛是闭着的,相当于关闭了所有的门户,让身体得到了休息,而眼睛打开就好似灯泡亮着要消耗身体的能量。好像收音机,或者电视机打开,也会用电耗能量一样。你静坐时,所有的能量消耗处于最低状态,然后清除掉所有不好的东西,使人重新归零,恢复生命勃发的状态,精神抖擞重新出发。关于静坐就讲到这里,我不再多说,至于静坐的方法有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视频,或者大家可以怎么舒服怎么坐,只要闭着眼睛不要想太多就好。
朱子讲敬是“活的静坐”,我们前面也讲过“敬者主一无适之谓”。无适,即不造作,不为他事所乱。敬就是做事情要精力集中,一点都不旁骛。敬是“活的静坐”,即随时要敬贯动静,贯彻始终,它是圣贤传道的一个心法。“圣门之学,别无要妙,彻头彻尾,只是个敬字而已。”敬贯是大学和小学工夫的贯通,它是活的静坐,是主一无适。随时保持心的敬畏,是圣贤之学最核心的精神。我们现在很多贪官,包括一些无恶不作的人,就是没有敬畏,才无法无天。所以我们要敬畏天地,敬畏生我养我的父母,敬畏规则,敬畏时间,敬畏朋友,敬畏我们身边所有的人和事,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内心的专一。
六、读书是格物一事
读书是格物的一个事情,格物很简单,格物就是穷理,就是要接受事物来认知到事物的道理。这种事物的道理更多的是一种人情物理,“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莫先于读书。”朱子还说“一物不格,便少了一物的道理;一书不读,便少了一书的道理。”每本书都有自身的道理,希望大家能认认真真地读圣贤书,经典是时间的产物。有人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把这个“用”认为是能不能赚钱。其实金钱并不是衡量读书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准,因为读书我们可以使你的人生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知识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气质,眼界,欣赏水平,对其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生活质量都会关键影响。
由于很多大学毕业生出来以后找不到工作,现在也有读书无用论,寒门无贵子的说法。其实读书还是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读书多的人,以后收入肯定也会高。以朱老师自己为例,10年前我在福建师大,在那边呆了10年。刚开始工资才一千块钱一个月,我一个外甥在温州打工,开机子糊纸盒,月薪5000到8000。我回家都不敢说我的工资,别人问也只是苦笑,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但是我外甥现在月薪也还是8000块,我的却已经是他的好几倍了,这就是知识的价值,和卖苦力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朱老师的工作很轻松,一年上两门课,完成7个学分的任务就可以了。而我外甥的工作却很辛苦,从早忙到晚,稍微不注意手就搭进去了,而且必须加班加点才能拿到8000块,按正常上班时间拿5000块就很高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后成为国学大师,自身就更有价值了,而纯粹卖苦力是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
其实知识的价值,不能简单地用金钱来衡量。知识虽然能带来金钱,你在某一个领域做得最好,想不赚钱都很难。读书更多的是能给我们带来金钱之外的东西,包括精神修养,人格养成,自我价值等等。有人说其实人生的改变,就是下班以后的那几个小时。晚上打打牌,喝喝酒,去唱唱卡拉OK,一辈子也就这样过了。如果你天天看书,那么你的人生就多了很多可能性,你也许会发生很大改变。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量变到最后的质变,“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看得更远。我们还要读活书,“读自然之书,读无字天数”,心要活。
其实格物致知得内容非常复杂,具体讲能讲上四节课。格物就是通过接触事物,来达到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穷极事物背后的本质,最后的道理。本质就是人情物理,是一种道德知识。朱子认为我们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格物到最后见道了,就是圣人,若没有悟道,则是凡夫俗子。所以格物是圣凡关,一旦悟道之后所有的东西都是贯通的,天人合一,达到最高的道德认知。
比如书道,画道,茶道,花道等都是相通的。有一次我在车上和一个美女聊天,她是做形体训练的,并在上海美术学院学调色,做调色师,还有形体师。她说色彩训练看似很简单,但其实暗藏玄机。春夏秋冬都有各自的色系,你看每一朵花不觉得难看,反而觉得非常漂亮,是因为它的色彩搭配非常自然,非常的和谐。春天有春天的色系,夏天有夏天的色系,男人有男人的色系,女人也有女人的色系。这中间其实就包含有自然之道,也就是我们中国哲学中的天道,它跟我们人道是相贯通的。茶道、书道也是一样。有个朋友让我评价他的一本画集,我说我不会画画,但我们品茶首先要得味,得真,得蕴,画画也是这样。然后我用茶道解他的画道,他觉得我对画的领悟非常深。其实我根本就不懂画,小学画画从来不及格,那时候我的美术经常是59分,老师就不给我60分。
我之所以能领悟画道的精神,是因为道都是相通的。一旦你格物致知见道以后,就能“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我们内心包含着所有的道理,自然就能应事接物,这就叫心具众理应万事。所有的一切都在我的心中,做事自然能非常大度、从容、有底气。
格物致知非常的重要,我们读书就是格物致知的事情,最后豁然贯通,达到心与理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读书的境界就是求道,“君子学以致其道”。读书是为了穷究义理,如果只是“诵其言辞,解其训诂,而不及道,乃无用之糟粕耳”。今天我们讲读书法,读到最后就是要悟道,要见道,要知道我们宇宙最根本的规律,知道我们所有万世万物最根本的本质,这样你的境界才得以提升,才有能力去见理。如果你没有见道,你去见理也是很有限的,所见的也仅是层次比较低的理。所以读书的境界在于求道,在于提升我们心里的境界。
朱老夫子说:“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我们读书是快乐的,而不像打油诗里所写:“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待到秋来冬又至,收拾书包好过年。”这就一年四季都不要去读书了。朱老夫子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快乐。第一句“绿满窗前草不除”,春天来了,百草蒙春,一片自然,这是春天。夏天来了,弹弹古琴,清风袭来别有一番风味。明月霜天就是秋天了,秋高气爽,一轮明月打着霜。“数点梅花天地心”,梅花当然是冬天。他能够体验天地之心,见道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实每一境界,实际上都是一种悟道的境界,一种快乐的境界。因为悟道而快乐,又因为快乐而悟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常说“书卷多情似故人”也是同一道理。王心斋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就是“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读书的快乐就在于悟道,当你读书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能见道,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的时候,由衷的快乐就会自然而升。歌德也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
朱老夫子还有非常多的诗,能体现出读书的快乐。
《春日偶作》:
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履去登临。
千葩万蕊争红紫,谁识乾坤造化心。
《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读书读到后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要以为很辛苦。就好像大船在河里怎么推也推不动,下了一场大雨后就能在河里自由的行驶一样,书读多了以后,就能水到渠成,见道悟道,自然而然喜欢上读书,并不会觉得辛苦和累。
《曾点》:
春服初成丽景迟,步随流水玩晴漪。
微吟缓节归来晚,一任轻风拂面吹。
三首诗都是和见道有关。《春日偶作》和《曾点》是见到道,中间的《观书有感》,其实是怎么去观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这个意思,我们的源头活水就是古圣先贤,就是我们的心性,我们要向古圣先贤学习,回归自己的内心。
结语:朱子读书法对身心治疗的意义
我们读书是为学的工夫,它获得的是道德知识,所以也是一种身心修炼的工夫。所谓“工夫”,是指个体身心修炼的技巧和体道的经验,是个体超越感官限制来提升自我,对天理(或大道)默会心知,从而完成个体精神的转化和人格的蜕变的方法与技艺。
其实这种工夫有点类似于哈代讲的身心修炼。哈代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的艺术”,是一种“精神的修炼”。哲学本身,也就是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不再是各个部分组成的理论,而是作为一体的行为,它在于用逻辑的、物理的、伦理的方式去生活。在这里,我们不再研究逻辑理论,即如何更好地去思想和论述的理论,我们只是很好地思想和论述。我们不再研究有关物质世界的理论,而是对宇宙进行反思。我们不再将道德行为理论化,而是以正确的和正义的方式去行为。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若按照这样一种正义的方式去生活,一种道德的方式去生活,它就是种生活的艺术。读书也是对精神的一种修炼,它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安顿”,“内在的自由”以及一种完整的“宇宙意识”。这种“心灵的安宁”就是我们讲到的心平气定,一种心灵的安静。“内在的自由”也就是得道。完整的“宇宙意识”就是天人合一,心与理一。在此意义上,哲学的修炼呈现为一种“意义的治疗”,其目的在于治疗人类的痛苦。
总之,朱子读书心法就是要熟,要虚心,要细心,要去反复地体会,最后才能自得。读书要虚心、平心、静心、公心、专心、切己。读书既是为学的工夫,也是身心修炼的工夫。(本文原发“朱子之路”公众号)
朱人求,朱熹第二十七代裔孙,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全球朱子学推动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朱子学会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