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我说使用高效率机器不会增加失业,恐怕会有读者不同意。10多年前国内“网购”刚刚兴起,就听一位经营超市的老板抱怨说:电商挤压实体店,导致实体店门庭冷落,入不敷出,最后不得不关门,员工也下岗失业。7年前与几位同事赴广州调研,在参观一家制造企业时主事人介绍:用数控机器替代了1/3的人工后,生产效率反而更高。
今天这方面的例子更多:市场推出无人驾驶汽车,汽车司机会失业;酒店使用“机器人”,服务员会失业。眼见为实,人们当然相信自己看见的。事实上,“机器导致失业”的说法由来已久。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就曾有学者将“失业”归罪于“使用机器”。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提出:“机器只有在不使人们失业的前提下才能使用。”1970年,著名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发表《世界贫困的挑战》,明确反对使用“高效率机器”。
再往前追溯,反对“使用机器”的浪潮最早起源于英国。1760年,阿克赖特发明了棉纺机,没想到在推广应用时却遭到了强烈抵制,理由是,它威胁到了棉纺工人的就业;而织袜机在使用之初更不幸:1000台新机器被砸毁,工厂被焚烧,甚至发明人也被威胁而四处逃命。后来政府出动了军队,抵制浪潮才得以平息。
此事过去100年后,英国学者威廉·费尔金于1867年出版了《机器针织史》。他研究发现:与18世纪末相比,英国19世纪60年代织袜业雇佣的劳工人数不仅未减少,反而增加了100倍;棉纺业也如是。1760年,当时英格兰仅有5600人从事棉纺业,而到1787年,从事棉纺业的人数达到32万。这是说,在使用棉纺机后的第27年,该行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了近57倍。
怎样解释上面这种现象?我在本专栏发表的《要重视“看不见的结果”》一文中,曾提到过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一个重要观点:好的经济学家不仅要重视看得见的,更要重视那些看不见的结果。比如使用机器,机器会代替人工,是人们看得见的结果;而机器创造就业,却是人们看不见的。正因为看不见,人们才会抵制使用机器。
对机器为何能创造就业,当然要从“看不见”的角度分析。从某个时点(静态)看,使用机器确实会使一部分人失业。但从长期(动态)看,却可能增加就业。经济学逻辑说,一个企业若选择用机器替代人工,一定是成本更低,利润更高;若如此,企业为了追求利润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而使用机器越多,所需操作人员也会越多。
举个例子。某服装厂原有50台“半自动”缝纫机,每台机器需1人操作,共雇佣50人。现在企业决定购进50台“全自动”机器,新机器一人可操作2台,只需雇25个人,其余25人得下岗;而到了第二年,企业扩大生产,又购进了50台新机器,于是需增雇25人;到了第五年,企业又购进50台新机器,需再雇25人。这样雇工达到75人,大大超过了使用新机器前的雇工数。
转从需求角度分析。假若某服装厂每年生产1000套西服,需雇佣50人;而采用效率更高的机器只需雇佣40人,会有10人失业,这是人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采用新机器后生产率提高,供给增加,西服价格下降。此时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可购买更多的西服,而以前买不起西服的消费者,现在也能购买西服。若需求增加到20000套,企业需雇佣80人,就业人数则不减反增。
再有一个看不见的角度:即“产业链”。由于纺织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为提高生产效率,企业都会使用效率高的机器。市场对新机器的需求增加,必带动机器生产部门就业增加;而生产新机器需要钢铁,又会带动钢铁行业就业增加;生产钢铁需要矿石,采矿业就业也会增加。由此推理,整个社会就业岗位必然会增加。
若这样看,也就能理解当年英国采用织袜机后,60年从业人数为何能增加100倍;棉纺业短短27年从业人数为何能增加近57倍。从全球就业看,有数据说,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全球人口仅10亿;第二次技术革命时(1900年)为20多亿;第三次技术革命时(1950年)增至30多亿;而今天已超过70亿。世界人口增加的同时,就业岗位也相应增加,这不也证明新机器(新技术)可创造就业么?
是的,从长期(动态)看,“机器导致失业”并不成立,是个假命题。可从某个特定时点看,机器会增加失业却是真的。短期失业增加,也会影响社会稳定。正因如此,当年罗斯福才提出使用机器要以不增加失业为前提;而且当时美国也确实推出过一些“限制性”措施。比如纽约电气工会就规定:原来由机器安装的设备,必须拆解后改由工人在现场手工安装;油漆工会规定,一律不得使用喷漆枪,只准使用油漆刷。
不过时过境迁,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改变了之前的做法。现在需要讨论的是,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我国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怎样应对?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WEF)发布了一份报告,称5年后将迎来一场“机器人革命”,全球将有8500万人工岗位被替代。消息传开,一时间人们如临大敌、忧心忡忡。甚至有人建议,为了稳就业,应适度控制使用“高效率机器”。
我不赞成这种主张。前面已经分析过,“高效率机器”会替代部分人工,但研发、制造“机器”同样需要人工,而且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我这里要指出的是,若为了稳住眼前就业而放弃使用“高效率机器”,产业不能及时升级,将来的代价会更高,会有更多人失业。所以明智的选择:政府在做好“失业保障”和“转岗培训”的同时,鼓励企业使用“高效率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