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京:中国十年后谁种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41 次 更新时间:2024-06-23 22:25

进入专题: 种地  

王东京 (进入专栏)  

解决此问题出台何种政策,政府须审慎考量

祖祖辈辈都种地,自己出身农民不可能不关心农业。当下的困难,是政府需要粮食安全;城里人却希望粮价低一些;而种地的农民则指望粮食能卖个好价钱。这三方目标皆有理,但统不起来,令人头痛。问题就摆在这里,解决得好,大家皆大欢喜;否则三方都会输,而且会输得惨。何去何从?看来政府得审慎考量。

我一贯的观点,中国不该缺粮食。18亿亩耕地,人均一亩多地的粮食怎会不够吃?今天粮食所以短缺,一是耕地撂荒严重;二是农民广种薄收。而这一切,归根到底又是粮价低。想想吧,一亩地种粮的收入,不计人工,除去成本仅500元左右。背朝日头面向土,十亩地收入才换一部手机,农民怎可能精耕细作呢?我老家历来是鱼米之乡,过去粮食一年种两季,可如今却改种一季,个中原因我不说读者也会明白吧!

是的,从经济学看,中国的粮食安全,背后其实就是个粮价问题。只要粮价够高,农民靠种粮能致富,中国粮食绝无短缺之忧。可粗略算,若粮食亩产能达700斤,有6.3亿吨粮食中国人自给绰绰有余。要是再不够,粮价涨到五元一斤,不要说外国粮食会如潮水般涌来,农民的房前屋后都会种粮你信不信?所以政府要保粮食安全,别无他法,关键是要维持高粮价。粮食多了补贴休耕,让粮食紧供应;而粮食少时则放开价格。

我曾到豫东平原做过调查,那里的农民说,政府给种粮补贴,意图好,但农民不容易得实惠。这边国家发补贴,而那边农药化肥就涨价,此补彼涨,两相抵消农民往往得不偿失。三年前在云南曾与农民座谈,会上有人算账:目前国家给的种粮补贴,直补加综合补贴,满打满算每亩不过百元,而当地粮食亩产千斤,若政府不管价格,一斤粮食涨五毛,一亩地则可增收五百。这是说,农民并不希望补贴而更乐意政府放开价格。

这当然是从农民的立场看。若换个角度,要是政府放任不管,粮价涨了城里低收入者怎么办?何况学界这几年一直有人说中国的通胀是农产品涨价所推动。当然,这说法是错的(另已撰文分析)。不去管它,但如何让城里低收入者买得起米倒是个难题。不过想深一层,此事说难也不难,现在国家一年给农民的补贴近八百亿,若政府放开粮价,用这八百亿去补城里人买米,每人补八百元可补一亿人,城里哪有一亿人买不起米呢?

由此看,放开粮价不仅农民可增收;国家有粮食安全;而购粮补贴也让城里低收入者利益无损。一举三得,是多赢,何乐而不为?若再长远看,也是本文要说的重点。这些年,由于种地收益低,农村青壮劳力皆纷纷进城务工,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孩子。长此以往,中国农业会不会后继无人?并非杞人忧天。去农村看看吧,今天的年轻人还有多少在家务农?难怪前几天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先生也发此感慨:中国未来“谁来种地、谁来养猪”!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于是有专家出主意说,解决此问题有三法:一是要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植入农业内容,引导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二是要对青年农民进行职业培训,培育更多的种田能手;三要是用优惠措施吸引部分进城人员返乡。这三条不能说不对,但隔靴搔痒,不过是治标而已。我们这代人,中小学差不多都应该学过农吧,可长大后谁不想跳“龙门”?而当下的年轻人不务农,也并非缺乏职业培训那样简单,若种地的收入低,即使有培训又怎样?农学院不是也有很多毕业生改行么?

至于吸引进城人员返乡,思路大体对,我赞成。但我认为返乡民工未必能成为未来农业的主力,他们的年龄会越来越大,而且也不懂现代农业。将来农业的主力,恐怕只能是城里那些有资本、懂技术、会管理的人。现在需要我们研究的,是怎样才能把这些人吸引到农村去。不知别人怎么想,有一点我肯定,若无利益驱动,单靠政府号召将于事无补。不仅城里人不会去,就是农民工也不会回去。你想想,搞农业若不如搞工业赚钱,跑去种地岂不是发神经!

别误会,我这样讲并不是要国家拿钱去补贴投资农业。其实,投资农业的收益并不必然比投资工业低。若改做现代农业,种地照样是可以大赚的。何谓现代农业?简单地说,一是现代农业科技,二是现代生产方式。显然,农业要现代化,起码的一点就是土地要规模经营。像目前这种状况,人均一亩多地,赚钱当然不会多;若是让一人种五百亩、一千亩,收益就未见得低于投资工业了。

算不上什么深奥的理论,事实上,规模经营早已是人们的共识。而接下来的问题,是土地如何集中?前些年,土地集中难度大,那时政府总担心农民失地。想来也对,土地乃农民立命之本,没有地靠什么生存?然而今非昔比,今天真正的“农民”(以种地为职业)已不多,十年后会更少,如此,若土地承包再不改,日后耕地撂荒会比现在更严重。未雨绸缪,所以推动土地集中刻不容缓。政府眼下要做的,就是赋予农民耕地产权。这样一来不仅有利土地集中,农民也可用“地”入股取得收益。两全其美,岂非善哉!

进入 王东京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种地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73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