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深化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1 次 更新时间:2022-01-15 23:08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郑新立 (进入专栏)  


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到2022年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总量也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这要求中国要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只要各方能够凝聚改革共识,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同时通过改革来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激发消费、第三产业、科技、劳动力以及资本等方面的潜力,就能保证未来20年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按这一要求的增长速度测算,那么到2022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可以达到世界银行规定的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界线12000美元以上。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总量也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这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然而这也意味着,达成这一目标之前的10年将是艰难爬坡的10年。根据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以及世界银行的课题研究,发展中国家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到5000美元比较容易,但是想从5000美元再往上跃升到12000美元就非常难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有几十个国家人均GDP都达到了4000美元至5000美元,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真正能够走上高收入国家台阶的也就是几个国家。

我国经济要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一定不能用老经验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未来10年我国遇到的问题都将是前30年没有遇到的,这就需要通过改革,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此外,经过过去30多年的发展,我国在社会领域积累了很多矛盾,包括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解决这些矛盾,也要靠改革。

(一)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现经济发展由投资出口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2010年至2011年我国的投资率上升到49%,最终消费率下降到48%,投资率高于最终消费率一个百分点,这种状况全世界独一无二。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经济发展,必须增加消费,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从生产来看,产能过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发达国家市场疲软,削弱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能力,更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的矛盾。产能过剩的问题要从认识的根源上来解决。这个根源就是,长期以来老百姓收入的增长跟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消费能力赶不上生产扩张的速度。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全面的产能过剩。只有认识到这个根源,才能痛下决心对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作一个大幅度的调整,通过增加消费,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从分配来看,我国大部分是由企业来决定职工的工资。企业在分配中当然愿意多留点利润,压低工资,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造成总体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未来,在收入分配上必须有大幅度的调整,要让老百姓的工资增长快一点,口袋里的钱多一点,让更多的人买房子、买车,出去旅游,搞文化消费,让自己的子女接受好的教育。

此外,提升消费还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43%至4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而全世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是62%,发展中国家是50%。分析起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长期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税制不合理。第三产业实行营业税,工业实行增值税。营业税的税负比增值税的税负平均重三分之一左右。其实,一个国家要有发展前途,关键看是否重视群众性创业,是否为小微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去年我国已经在多个城市进行第三产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主要在交通运输业、物流、科研等行业铺开,效果非常明显。如果这个改革能够尽快在全国推开,第三产业一定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而如果通过第三产业的税制改革,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现在的34%提高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50%,就可以创造1.1亿个就业岗位,这样消费自然也就增加了。

(二)除了要进一步激发消费的潜力和第三产业的潜力,转变发展方式还需要通过改革激发科技、劳动力等潜力

一是激发科技潜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各级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投入比例已占GDP的1.89%,科研投入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且投入的成果已经初步显现,其中一个标志就是申请专利的数量大幅度增加,2012年在国内申请专利的数量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国际专利申请量同美国相比,2010年为1︰6,2011年已变为1︰3.6,2012年则为1︰2.7,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十二五”时期末,我国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美国。民营企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一支生力军,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67%。目前仍有两大领域的创新潜力亟待发挥。一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等科技资源,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的若干规定,提出将技术成果作为无形资产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内容,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相信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将会激发国有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另一个领域是大学。目前,中国的大学跟发达国家的大学在创新能力上差距很大。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就是改革教育体制,引入竞争机制。现在一个好的势头是,据计算,到2015年我国大学招生就要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阶段,到那个时候,大学招生就是学生挑学校了,有一些学校可能因为招不来人自己关门。有了这样的竞争机制,我国的大学才有可能变成一个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学校。

二是激发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未来10年,我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提高目前农村7亿人口的收入水平,尽快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劳动力以及资本潜力。现在我们的城乡收入差距是3.2︰1,光靠城市居民的收入提高来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是难以实现的。据研究,全世界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和地区,一般都具有3个条件:第一,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或者超过第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第三,农民的人均收入接近或者超过城市居民的收入。我国现在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第二、三产业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31%,所以不消除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是难以提高农民收入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搞现代化、集约化农业。

可喜的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第一,劳动力转移有出路。目前我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我们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从而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第二,社会资金大量富余。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个投入不能只靠政府。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对社会资金开放,哪个领域发展就有活力。农业现代化如果不能引入社会资金将会遥遥无期。第三,市场对优质绿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现在农产品只要有质量信得过的品牌,即使价格高一点城里人也愿意买。只有搞现代化的大农业,搞合作社,搞农业公司,搞家庭农场,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第四,农机的生产能力完全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抓住现在这个机遇推动农业现代化,特别要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有效激发劳动力以及资本的潜力。


2013年5月24日    来源: 经济日报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97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