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沪:精神如何影响历史?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388 次 更新时间:2023-06-04 10:19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何光沪 (进入专栏)  

有人说,马丁·路德是近代“被谈论最多,被了解最少”的人物。在中国,不但有众多的历史学者写到过他的事迹,而且连普通的中学学生都记得他的名字。然而,我们对他的了解如何?恐怕,除了严重的歪曲,更多的还是无知的浅薄。

但是,我们又都生活在他的影响之下。一位美国历史学家把他列为历史上第二十二名“影响最大的人物”(我想他的名次也许应是第十二名左右)。因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现代化进程,从某个方面来说就是社会生活上的自由化民主化进程,以及经济生活上的市场化技术化进程,这些进程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的启蒙运动和政治革命,17—18世纪的现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再往前,以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了这些历史潮流,并将世界历史从中古扭向现代的那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便是16世纪的宗教改革。引爆宗教改革火药桶的那一粒火星,是从路德的心里迸发出来的。所以,每一个历史学家都不得不把宗教改革同路德的名字连在一起;所以,一个现代人如果要从深处理解自己处身的世界,理解自己卷入其中的历史进程的原因,就必须理解马丁·路德。

理解路德,谈何容易!首先,路德这个人同宗教改革这场运动的关系就不好理解。在德国之外接薪传火、推波助澜的大人物,或者是精明的组织家(如加尔文),或者是有力的掌权者(如亨利八世),而路德则两者都不是,他甚至也不是人文主义者莫尔和伊拉斯谟那样名闻遐迩的学者。他把在心里埋藏多年的那颗火星释放出来,贴出那张被称为《九十五条论纲》的“大字报”的时候,只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无名之辈,而那颗火星的孕育和产生,又是在这个普通修士阴暗的书斋之中,是在他那只有他自己才了解,甚至他自己也不了解(他肯定认为只有上帝才了解)的心灵深处。他不但不曾想要启动一种社会历史的进程(现代化),甚至不曾顺应当时社会思想的潮流(人文主义)。在宗教改革的声浪高涨之际,他说:“这首歌的调子,对我的嗓音来说太高了。”在宗教改革造成了历史巨变之后,他说,是上帝将他带进历史事变,“就象牵着一匹瞎马”。他所做的,只是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直面自己如何释罪称义的信仰难题,进行长时间的内心挣扎,直到三十岁时在维滕堡黑修院的钟楼书斋中,领悟了“因信称义”的真谛为止。在“钟楼得道”好几年之后,他才因为“赎罪券”之风行有违他所悟到的真知,而采用了当时允许的学术讨论方式(当时教会并不禁止“大字报”)提出质疑。一句话,是一场信仰的挣扎或内心的苦斗,一场发生在一个穷学者心灵深处的信仰挣扎或内心苦斗,引发了那场改变世界的社会革命。一个人的内心挣扎,竟与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如此惊人的关联,这是精神影响历史的一个鲜明的例证。这很难理解,又很需要理解。

其次,路德的内心苦斗或信仰挣扎的结果,表现形式是几十卷煌煌巨著,核心内容是他的神学。但是,对广大中国读者来说,关于路德,所知者只是关于他与宗教改革的关系和对农民战争的态度的几句套话,即便是对多数历史学者和历史教师来说,也是如此。有几人读过他的著作呢?有几人能读他的神学呢?这正是前述对路德的严重歪曲和肤浅无知的原因。因为,不了解马丁·路德的神学,就不可能了解他的内心和信仰,就不可能了解引起那场众所周知的燎原大火的是怎样一颗火星,就不可能了解这个基督徒的信仰精神是怎样影响了历史,怎样参与形塑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现在,借助于译林出版社出版的《马丁·路德的神学》,我们终于可以来作一点了解了。路德自己的著作和介绍路德神学的著作,即便对专家来说都是难以穷尽的汪洋大海,所以,对于在这方面了解甚少的中国读者来说,循序渐进而又简明扼要的介绍十分必要。我认为,商务印书馆十年前出版的《路德传》、译林出版社五年前出版的《这是我的立场》和四个月前出版的《马丁·路德的神学》,恰好构成了我国读者可以得到的一个循序渐进而又简明扼要的系列。如果说第一本书作为选译的简介,让我们开始触及路德的内心挣扎,第二本书作为生动的传记,让我们开始探入路德的内心世界,那么,这第三本书作为严肃的研究著作,则让我们终于得窥了路德神学的概貌。

这本书的作者是路德神学专家,但书却不是为专家写的。作者在正文中系统地介绍和阐释路德的思想,在注释中又常常征引路德的原话。这些特点可以使看似高深莫测的神学,对一般读者拉近些距离,又可以使无法阅读路德原著的广大读者,对这位伟人的音容有一点直接的了解。当然,就这个被称为“奇迹”和“圣人”(丢勒语),“德意志民族的导师”和“促使欧洲觉醒的改革家”(赫尔德尔语),应享“永恒荣誉”的“巨人”(海涅语),“提出人与上帝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促进了民主(托马斯·曼语)的伟人来说,这一点了解连管中窥豹都说不上。但是,在我从抽象复杂的神学阐释,转向这本书的注释中引用的路德原话时,那种经转译几次(拉丁文──德文──英文──中文)而居然尚存的简洁有力,确实使我豁然开朗,明白了从丢勒到托马斯·曼,从梅兰希顿到马克思的所有德国伟人为什么如此推崇他的语言,为什么他被尊为“德语之父”。因为,正如荷赫所言,尽管他的著作富有美感,但是“对他来说,重要的是真,而不是美。”当然,路德神学的核心,即所谓“因信称义”学说,有时候让人觉得,是韦伯所谓“宗教上的音盲”很难理解的。这一学说在西方世界掀起的轩然大波,几百年未曾止息。即使在当代中国的基督教界,此说引起的“信”与“爱”何者为大的难题,也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我想,对于愿意严肃思考这个问题的人来说,这本书更是值得一读。作者忠于路德的思想,强调了“信”的首要位置,但在分析“信”与“爱”的关系时,又提醒我们记住路德精彩的话:“爱是信的明证”!

最后,回到对当代世界及其根源的理解上来,我发现其中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它的根源连接着路德的“因信称义”(因信仰上帝而得称为义),它的结果却展示出许多人的“自信为义”(过度相信自己,以自我为万物的尺度)。路德所引发的现代世界,在何处背离了路德的初衷?在他生后五百年的今天,这也许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大问题。

进入 何光沪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科学精神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科学 > 科学评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08.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