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以天为则”的学习精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72 次 更新时间:2021-11-17 14:14

进入专题: 以天为则  

楼宇烈 (进入专栏)  


中国的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要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更要管住自己的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因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心术上》),所以“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人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

本来西方用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是要强调人在诸多方面的理性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其价值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二元分离、对立的,经常不自觉地陷入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导致了人本主义的变异。这种变异是造成后来很多问题的根源。他们看到神本文化束缚了人类理性的能动力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人本主义可以让人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就是绝对的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来是上帝决定一切,现在是人决定一切,自然界万物都要听人的主宰,人取代了上帝。人本主义蜕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们没有想到,人要决定一切,结果人却被一切决定了。西方近代社会发展起来以后,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人反而失去了自我。

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的,因为中国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秀传统,即“以天为则”。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个“天”不仅仅指天,而是指天地,中国文化常常将天地合在一起简称天。人类绝不可做万物的主宰,反而要向天地万物学习。天地有什么德行值得我们学习?答案有很多。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天人合一。何谓天人合一?若只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足以诠释其内在的含义。所谓天人合一,本质上是天人合德,宋理学家张载在理论上概括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所谓“民胞物与”,就是说所有的人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同胞,“与”就是“类”,物我是同类的,皆为天地所生之物,所以人不能去做天地的主宰,反而要向天地学习,只有德行跟天地一样,才可以成为圣人。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所以孔庙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来赞扬孔子。

儒家讲“以天为则”,道家讲“道法自然”。“自然”不是现在自然界的概念,而是指事物的本然,是自然而然、本然的状态。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过去,大家总是觉得中国的哲学理论中缺少“人定胜天”的思想,于是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去找。终于在荀子的《天论》找到了“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说法,就认为荀子是主张“人定胜天”的思想家。其实,荀子也强调天人合一,明天人之分,是为了更好地天人合一。要想天人合一,首先要搞清楚天有什么样的特性,天有什么样的德,人有什么样的特性,人怎么与天相合?搞清楚了这些问题以后,才能来谈人怎样天人合一,怎么效法天地。

天地有很多品德。天地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恶反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天地的广大无私,广阔包容,是人们首先应该学习的品德。《论语》有句话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器就是器皿,君子不会把自己规定为特定的形状或大小,而是能够包容所有形状和大小,这就是俗话说的“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增广贤文》)。

天地是非常诚信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今年是春夏秋冬,明年还是春夏秋冬,后年还是春夏秋冬,天没有言语,但一年四季的运行、万物的生长都有常,这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诚是天道的诚信,按照诚去做就是人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这一说法在《周易·观卦·彖传》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过去人们对“神道设教”曲解得一塌糊涂,以为就是抬出一个神秘的高高在上的神来教化民众。这里的“神”不是造物主,是“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一点神秘主义都没有。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圣人按照天的神道“诚”来教化民众,天下就太平了。治理一个国家没有诚信是不行的,交朋友没有诚信也是不行的。《论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我们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描述小草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赞颂了小草的生命力之顽强,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宋代诗人徐庭筠在《咏竹》中描写竹子“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有时后一句被人们改为“及凌云处尚虚心”),人们要学习竹子从根子上就要有秉直的气节,地位、身份再如何显赫也要虚心谦下。而最值得人学习的是“水”,孔子遇水必观,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即水具有最高的品德,中国文化最注重向万物中的水学习。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这是谦虚的品德。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水还有坚忍不拔、以柔胜刚的品德。老子反复讲“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道理。大家都想变得刚强、再刚强,结果以刚对刚,则一定两败俱伤,而水却能以柔克刚,水的柔弱之中具有坚忍不拔的力量,发起怒来势不可挡;水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水滴石穿,一滴、一滴地滴,一年、十年……最终把石头滴穿了。古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柔弱,可又有一种韧劲儿。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是双赢。现在社会上懂得柔的道理、运用柔的方法的人太缺少了。当今社会上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常常用阴盛阳衰来评说,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阴盛阳衰,实际上是阳盛阴衰。因为本来应该是阴的、柔的,现在都变成阳的、刚的了。拿人类与整个自然来说,如果说整个自然是阳,人类是阴,现在人要去征服自然,人就变成阳了。以阳对阳,所以人和自然都会遭殃。人类是阴,就应该顺应自然。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淮南子·修务训》),而总起来讲是“权自然之势”(《淮南子·修务训》)。这也就是老子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辅助当然要有动作、行为,但不敢以自己的私志、嗜欲去干预事物,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成熟。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最积极的有为。在这里,“自然”不是指所谓的自然界,而是本然。我们一定要尊重万物存在的本然状态,顺应万物的内在本性。我们现在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对抗自然、违背自然,让它服从人的私志、私欲。


进入 楼宇烈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以天为则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中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971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