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2021年9月25日在“张厚安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暨‘乡政村治’与新时代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经过作者修订整理。
尊敬的张老师及家人,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张厚安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对于中农院的发展走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黑格尔看来,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固定的空间里延续下来的文明体。其重要原因是中国人有历史感,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对历史的记忆、尊重、敬畏和延续。只有不忘自己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只有知道自己的根本所系,才能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追溯历史既是纪念前辈的卓越功绩,更是为了使后人的路子走得更稳。
我们中农院如今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是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单位,并正在建构田野政治学,获得了很大成就。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以张厚安先生为代表的前人奠定的基础。这一基础经过代际传递,已成为中农院今天为什么能取得这样成就的根本所在。
经过以张厚安先生为代表的前人开拓和后代人的接续,中农院的“根本”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开辟了以基层治理为主要方向的学术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学得以恢复重建。张先生是我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先行者之一。1980年代中后期,张先生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研究”,并提出了“理论务农”的响亮口号。在张先生的带领下,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逐渐形成了以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为主要领域的特色。30多年来,这一领域一直坚持下来,并不断扩展。由农村村民自治扩展到农村基层治理;由农村村民自治扩展到城市居民自治;由城市居民自治扩展到城市基层治理;由城乡基层治理扩展到县乡省市地域治理;由中国基层与地方治理扩展到外国基层与地方治理。基层与地方治理已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的一块最闪亮的品牌,也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领域。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基层与地方治理领域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充分展现“中国之治”的风采,力争使这一领域率先登上一流学科建设的高峰。
二、形成了以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的学术方法
政治学是一门规范性非常强的学科。张先生作为我国政治学恢复重建的先行者,一开始主要使用的也是规范方法。但是,随着对农村基层政治的研究,张先生在全国政治学界率先从书本中走了出来,深入田野大地进行实地调查。“实际、实证、实验”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从事农村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方法一直坚持下来。从一般性调查到定点深度调查,从个案性调查到普遍性调查,从旁观者调查到参与实验性调查,从临时性调查到长期跟踪观察,从问题式调查到理论性调查,从历史性调查到现实性调查。调查一步步扩展,一步步提升。通过调查我们有了对“中国之治”的田野认识;有了对“中国之策”的田野贡献;积累了“中国之治”的大量田野资源;获得了对“中国之理”的田野理解。
三、确立了以原创理论为主要追求的学术道路
中国的政治学恢复重建处于思想解放之际。张先生在走向田野,从事农村政治研究时,强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事实提炼出新的概念,建构中国理论。张先生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乡政村治”这一原创性概念,对“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的农村政治体系作出了理论上的概括。这是中国政治学者基于中国事实进行概念建构的率先之作。这一概念至今对理解中国农村基层政治仍然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在这之后,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理论源泉,并从中提炼概念,建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便成为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者的基本学术理念。这其中,包括具有完全原创性的“家户制”、“祖赋人权”“韧性小农”等概念,也包括“国家化”、“关系叠加”等转换性概念,已开始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概念家族,由基本概念构成的田野政治学的学派正在形成之中。我们还要进一步提升能力,将从田野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矿藏”进行加工、提炼,形成体系化的原创性理论,为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贡献华师力量。
四、形成了以坚韧不拔为主要特点的学术品格
政治学在中国的恢复重建时间不长。我校的政治学一级学科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专业起步的。之后的政治学走向田野,成为我校政治学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并具有标识性地位。最初的开拓者便是张先生。张先生率先垂范,坚持不懈,并引导后人持续发展,将职业作为一种终身追求的志业。张先生从事田野政治学时已年过五旬,自进入农村政治领域,一直到退休从未变化;长期坚持到田野做调查,直到退休之后;退休后,仍然关心田野政治学的延续。学术事业的发展总是与困难相伴随,特别是人们的认识会发生分化和变化,存在并会继续存在学术理念的分歧。田野政治学在自己的发展中遭受到数次困境和曲折。但经历30多年的历程,锲而不舍、坚韧不拔已被铸造成中农院的学术品格。这也是张先生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确立中农院发展的四大根本,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启示?
一是走自己的路。
华中师范大学不是一流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起步较晚,整体实力较弱,甚至永远也无法具备其他大学的实力。华中师范大学的田野政治学为什么能够在全国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走自己的路。我们从田野角度研究政治学,适应了国家战略需求;我们从调查出发研究政治学,丰富了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我们从原创目标研究政治学,获得了政治学的标识性身份。“土”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我们简单地模仿其他学校,就不可能有华中师范大学中农院政治学的地位。我们的理论源自于土地上,多年来我们扎根中国土地,在中国土地上去寻找理论源泉。政治学一直以来是一门非常“洋”的学科,一讲到政治学就会讲到亚里士多德等。这些东西我们不一定能讲得过人家,我们能讲得过人家就是因为我们有“土”的特色,“土”的路径。我不担任院长时说过六个字:路子对,人心齐。反过来说:路子偏,人心必散。在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中,我们要认真思考中农院的路径何在?学术道路不可动摇。
二是不忘根本。
中农院的根本是长期历史形成的,是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成功之道。中农院的事业不断发展,人员不断增多,认识不断丰富,但任何时候都不可忘记中农院得以成功的根本所在。正是有了以上根本,才有中农院。什么时候坚守根本,什么时候才有中农院的发展;什么时候掉了根本,什么时候中农院就不复存在了。
今天在坐的大都是新生。大家很奇怪,走进办公楼,大门中间挂的为何是“政治学研究院”的牌子。我曾经是院长。六年前,中农院独立建制,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推进田野调查。因为随着专业增多,不可能要求其他专业的人也做田野调查。政治学研究院因此分成现在的“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农村研究院”。中农院独立建制后,我们的田野调查取得了很大成就,已出版的调查报告便近5千万字。前两年,因为政治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农院加挂了一块牌子,就是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对于什么是“政治科学”有不同认识,有人认为只有西方的政治学才是政治科学,而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我们中农院多年从田野中汲取资源,从中国实际出发建构中国理论,就不是政治科学吗?如果不能坚持田野调查,为何当初要独立建制?初心不可忘记。学术根本不可动摇。
三是守正创新。
中农院的根本是张先生等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要倍加珍惜。只有固守根本,才能沿着前人开创的道路不断前行,以新的成就巩固根本。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要向他人学习,要有所创新,但前提是守正。只有固守根本,才能沿着前人的道路不断前行,以新的成就来巩固根本。我们后人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比前人高,而不是把前人推开。把前人推开,你就落下去了。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什么时候忘了根本就会偏离方向,就会失去定力。我刚才讲了我们的定力是“土”,不是“洋”,“洋”不是我们的优势,“土”才是我们的特色,是我们的底色,是我们的本色,正是这个特色、底色、本色,才有了我们的优势,洋人才会到我们这来。如果我们和他们讲的一样的话,就永远是他们的学生。所以说这条道路非常重要,这条路子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如果简单与他人比发SSCI文章并以是否发外刊文章作为导向,那就不是中农院而是其他院了。中农院所要追求的“国际化”,是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展示我们的原创性理论。学术取向不可动摇。
中农院正处于代际更替之际,也处于进一步确立学术走向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关键时刻,举办张先生学术思想座谈会,回顾中农院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增强中农院的根本意识,确立中农院的学术自信,明确中农院的学术方向,将张先生开创的学术事业顺利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