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津:当前两岸关系危机的走势与管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44 次 更新时间:2021-09-08 11:16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王英津  

蔡英文上台以来,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持续推动“台独”活动,不断破坏一个中国原则。与此同时,美国为遏制中国崛起,打“台湾牌”的频次不断增多、力度不断增强,使本来已陷入紧张对抗状态的两岸关系“雪上加霜”。另外,当下两岸关系中掺杂进了更多的国际因素,日、英、澳等美国盟友的纷纷介入使两岸关系走向更加充满了不确定性。如何看待当前的台海紧张局势及其走势,如何防范台海风险继续升级、规避战争风险,已成为两岸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当下台海紧张局势已濒临危机关口

目前的台海局势正面临着自李登辉时期以来最严峻的风险和挑战,其持续时间之长、外部势力介入之深、大陆反对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面对这样的紧张局势,如果相关各方不及时予以重视并加以管控,很有可能演化为“台海危机”。然而,令人揪心的是,岛内有些人士认为,有美国的保护,大陆不会也不敢对“台独”采取军事打击。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判断会使他们无视大陆划设的“红线”而继续在“台独”道路上铤而走险。事实上,当下两岸正处于军事冲突的边缘,可谓剑拔弩张、“兵凶战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擦枪走火”。

两岸关系陷入僵局以来,双方领导人曾在对岸发生偶然性事件时致意问候,譬如,2021年4月,台湾发生“太鲁阁号”列车脱轨事件后,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向遇难台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遇难者家属及受伤同胞表示诚挚的慰问;2021年7月,河南水灾发生后,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也通过其发言人向河南灾情中不幸遇难的人员及家属表示哀悼。然而,因两岸结构性矛盾的长期性、复杂性,这些善意可谓“杯水车薪”,不足以打破两岸僵局。

伴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对抗不断升级。从美国看,国内反华情绪高涨,遏制中国已成为美国社会的高度共识。美国认为,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将直接挑战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所以必须阻止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而且随着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情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遏制中国崛起。从中国来看,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中国内政问题,不容他国干涉。虽然中美双方目前在个别领域仍有合作,但在台湾问题、南海问题等几个重要地缘政治问题上却呈现出日益严峻的对抗态势,且彼此没有退让空间,致使台海地区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随之增加。

二、台海紧张局势短期内难以化解

就目前的两岸关系来看,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挑战大于机遇,台海紧张局势在短期内难以化解。笔者作出此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四个理由:

一是化解台海紧张局势需要具备许多条件,但目前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从紧张局势形成的因果关系看,只要美国不放弃打“台湾牌”、阻挠中国解决台湾问题,蔡英文当局不改变其倚美谋“独”的政策,大陆就不会停止反干涉、反“台独”的斗争,也不会停止正在紧张进行的“练兵备战”,台海紧张局势也就无法化解。当然,我们也注意到,美国和蔡英文当局将造成台海紧张局势的责任归于大陆,指责大陆改变台海现状。但事实并非如此,蔡英文当局才是引发台海局势紧张的“肇事者”。

二是化解台海紧张局势需要美、陆、台三方的共同努力,而非任何一方单独能够完成。暂且不论其他,单从民进党当局的角度来讲,其无意与大陆合作,双方就无法共同化危为机;退一步说,即便民进党当局意识到自身的危机处境,企图与大陆共同化危为机,亦非由台湾当局自身所能决定,因为美国不会允许其与大陆携手创造条件、化危为机。平心而论,当前客观上并不具备化危为机所需要的条件。

三是目前台海紧张局势是两岸长期以来的结构性矛盾在当下的集中呈现。虽然化危为机是我们期待的方向和目标,但短期内难以实现,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面对的。只有正视现实,才能准确地分析台海紧张局势存在的根源和时长,也才能真正找到化解台海紧张局势的良策。回避客观环境和现实条件,大而化之地讨论如何化解台海紧张局势纯属坐而论道的不实之举。

四是中美战略对抗的态势决定了两岸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改善。当下“大两岸”关系决定“小两岸”关系,仍是一个基本事实。在美中战略博弈的情势下,两岸关系不再继续恶化就实属不易,遑论化解危机;即使两岸关系有所改善,也只能是某些领域的局部性变化,在总体态势上不会有太大改变。

从宏观战略和总体规律看,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危中有机,这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及时化危为机。但在具体实践中,情况却又非常复杂,有时危机与转机之间仅一步之遥,其转化瞬间即可完成;有时则不然,危机与转机之间相去天渊,需要具备诸项条件才能完成转化,而且转化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就难以化危为机。

三、两岸当务之急是共同管控危机

希冀短期内化解台海紧张局势并不现实,目前能做的只能是防止局势继续恶化,避免其演变成军事冲突。就当前情势而言,重点防控蔡英文当局的“台独”挑衅和外部势力的介入成为引发台海军事冲突的“导火索”,而这则需要解决相应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民进党当局不断游走在“法理台独”边缘刺激大陆,二是台湾当局甘愿被美国用作“棋子”制衡大陆。只有同时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才有可能避免爆发“台海危机”。目前大陆战机频繁进入台湾西南空域、绕岛飞行,军舰绕岛巡航等等,都是民进党当局和美国勾连起来刺激大陆的结果。最令人担忧的是,如今美台双方的勾连及其对大陆的挑衅行动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仍在不断增多。从维护台海和平着眼,当前的可行之策是先抓住主要矛盾降低对抗烈度,再逐步创造条件化解直至最终解除危机。

当下,美国对华战略遏制不断加剧,使美、陆、台三边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也使台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增加。有鉴于此,两岸应该携手维护台海和平稳定,防止不测发生。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其一,两岸应各自做好内部的舆论引导。特别指出两点:一是两岸新闻媒体要担负其舆论引导的积极责任,发挥正向的积极引导作用,不要热炒对两岸关系发展不利的负面言论,互相展现出相向而行的情怀与姿态;二是要注重发挥专家学者的舆论引导作用。专家学者与一般民众不同,对台海局势的认识和判断相对客观而深入,故应担负起引导舆论走向的任务,引导各方民众正确认识台海紧张局势的现状和风险。大陆学者应发挥安抚大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主张“武统”情绪的作用,台湾学者应发挥抑制岛内的民粹主义情绪和“台独”冒进情绪的作用。若一味纵容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或民粹主义情绪发酵,迎合甚至故意煽动两岸对立的观点,不仅会让民意更加对抗,也容易使两岸官方因被民意裹挟而做出非理性判断。

其二,两岸应共同防范“台独”将两岸人民带入灾难深渊。当下台海紧张局势的根本肇因是“台独”问题,而反“台独”不仅仅是大陆单方面的任务,也应该是台湾方面的政治关切,因为一旦蔡英文当局踩踏大陆的政治红线,大陆必将升级制裁甚至启动《反分裂国家法》,届时首当其冲受到牵连伤害的还是台湾民众。虽然目前台海紧张局势已处于军事冲突的边缘,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矣”,两岸有责任携手努力,共同反对“台独”冒进、规避军事冲突风险。奉劝台湾方面不要成为美国对抗大陆的牺牲品。

其三,两岸双方要在僵局之下保持适度沟通和对话。目前两岸官方沟通管道全部中断,民间交流管道大幅收窄,两岸专家学者仅有的网络视频会议因交流场域的局限而难以收到实质性效果。在这种情势下,彼此误判的概率随之增大。为此,两岸之间需要在僵局之下保持一定的沟通管道。从理性选择层面看,两岸双方都不希望在台海地区爆发军事冲突,一旦出现军事冲突,对两岸人民都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台海地区和平稳定符合双方的切身利益,也是广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这是两岸携手管控台海危机的民意基础。两岸应主动肩负起管控危机的使命与社会责任,为恢复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局面贡献一份绵力。目前,两岸化危为机的条件虽不具备,但可以通过共同努力,积极创造条件,为将来化危为机作应有准备。

其四,管控危机需要两岸公权力部门的默契和配合。仅仅依靠两岸民间力量来管控台海危机是远远不够的。在当前背景下,尽管两岸官方很难公开地合作与携手管控,但只要存在某些默契与配合,也是向前迈出了积极的一步,舍此则无法实现危机管控。双方只有在相互沟通和合作过程中才能真正增进互信,进而防范危机发生。为此,呼吁民进党当局放弃“台独”,回归一中;即使回归一中暂时存有困难,也必须先放弃“台独”,至少先停止“台独”活动,以示向大陆释放诚意。

诚然,在目前两岸对抗情势下,期盼两岸通过以上合作来管控台海危机,其难度可想而知。从现实层面看,虽然两岸之间存有政治分歧和对抗,但管控危机的民意基础和利益诉求一直存在。双方领导人曾在对岸发生事故或灾害时致意问候,表明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台海局势走向危机境地,这在事实上就为两岸通过某种方式达成默契、共同管控危机提供了可能。万事开头难,但终归要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进入专题: 两岸关系   台湾问题  

本文责编: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台湾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844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