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的大学建设过分强调和突出一流大学的概念,将大量的经费倾斜投入到一流大学,资源分配过于集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有必要的,但是目前的赶超超过一定限度,这种导向可能需要一些反思。这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增加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负担,行政主导的大学指标评比,不利于科研的创新。建议淡化一流大学的概念,缩小高校之间差距。
向一流大学过度倾斜的经费投入
目前大学建设的经费投入过度向一流高校倾斜,投入严重不平衡。根据公布的数据,2020年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中,清华大学总经费310.72亿元,最末位的中央戏剧学院仅有4.23亿元,两者相差73倍。76所高校中,排在最后的19所大学经费总和与清华相当。
其实关系到普通人的,涉及最大的群体利益的是普通院校的水平。比如师范院校大多都是地方主管的,这些师范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质量。这类高校的投入相对不足,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经费投入大量向一流高校倾斜,势必影响到普通高校的投入。而这类学校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这就不利于提高大学教育的整体水平。根据国金证券研究所的数据,2017年,本科录取人数309万。全国985录取15万,211院校录取46万。当年参加高考的人数920万,如果录取率为70%的话,那么考上大学的人数大概有640万,考入211院校的还不到1%。另有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6月,在268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118所高校为中央部委所属院校,占比还不到5%。其余超过95%的大学均为地方高校,承担着培养全国超过94%本科生的重任。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年度经费不超过20亿元,更有相当部分地方高校只有几亿元。
根据教育部的说法,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是1万亿人民币多一点,在用于高等教育的总投入里,用于“双一流”建设的占2%多一点。但是这个说法可能不准确,数据口径可能存在问题,实际上,“双一流”高校的经费占比远远高于2%。
一流大学的概念加剧了高考竞争
目前普遍现象是,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区分人的标准就是211、985这些名称,这是最为经济的手段,企业以为高考最能显示一个人的能力。这是有合理性,但是政府强化一流大学的概念,恰好迎合了企业的需要。这两种因素相互促进,导致一流大学的重要性无以复加,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由此就加剧了高考的竞争,缩小大学之间的差距,必然会使高考竞争不那么激烈。可以用学区房做类比,如果取消重点小学中学,也就不会有学区房的概念了。
本来高考的竞争就已经白热化了,再区分出一流大学,顶尖大学,结果就进一步加剧了竞争。考上“双一流”就代表了高层次,其他人就面临歧视,找到好工作的机会相差悬殊。强化一流大学概念,导致高考区分度过高,它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给每个家庭也造成极大压力。这也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了多年,但是至今几乎没什么成效。比如,课外补习行业非常火爆,专门从事辅导的机构学而思公司已经上市,就很能说明问题。这都是高校差距太大的结果。建设拔尖大学还是为了国际赶超,但是导致中国高校的差距拉大,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高等教育目的精英人才之外,提升国家的总体科研实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之外,承担着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任务。提高普通院校的质量,适当体现公平也是必要的,也关乎到一般家庭,关系到那些普通资质的学生的利益。特别是目前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已经很高,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更有必要把中间层次的大学建设好,这关系到全社会人力资源的积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另外,考试都有偶然性,高校差距扩大,更强化了高考一次定终身的特点。一次考得不好,进入差的大学,机会就少了很多,也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好学生与差学生在同一个学校,也有利于带动后进。如果差距过大,有些高校全是差生,大家普遍缺乏进取心,很难形成好的学习风气,造成恶性循环。
一流大学评价对科研和高校的影响
突出一流大学的评价,背后代表着一种评价体制,而且是由行政主导的评价。这就给所有的大学造成示范,行政部门的评价变得非常重要。但是这些评价是以量化指标来进行的,这种评价体制本身是有缺点的,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
它会导致大学的行为被扭曲,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了提高评价指标上,而那些隐性的要素,对长远发展有利的因素,却没有受到重视。高校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于争评价指标,疲于应付。大学亟需上级部门通过减少评审来松绑。
行政评价也不利于科研的创新。比如,这导致科研成了论文考核成了数量之争,甚至成果造假。出现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成果,研究精力大量花在了那些短平快的项目上,原创性、长期的持续性的研究不足。科研工作通过绩效考核与收入挂钩,把激励机制运用到了极致,激励机制的运用是有必要的,但是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使用。
行政控制的评价,过于看重指标,实行量化考核,把大学当成工厂。投入经费,马上就要获产出,以投入产出比的思维来分配经费。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的经费完全由政府控制,缺乏独立性,而行政部门对大学的管理过于机械,行政控制过强。
基于以上探讨,建议缩小大学之间的差距,这样可以缓解高考和中小学的压力,并且要给大学松绑。大学建设不能仅关注那些顶尖大学,还要重视一般大学,也就是占据大多数的第二梯队,可以说这是二流大学。应该适当把重心向它们转移,它们才是决定整体水平的关键。要实现这种转变,具体的入手办法就是淡化一流大学的概念,减少这类评审和评价。